资源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认知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建树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2.时空观念:掌握科举制度自隋朝创立,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3.史料实证:据相关史料,探究汉代察举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中枢政务机构、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4.历史解释:研究并思考汉至唐这一时期选官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和隋唐时期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动。5.家国情怀:感悟科举制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可以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步入仕途。【重点难点】1.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2.难点: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时空坐标】【自主学习】第一遍看书:快速浏览本课的内容,包括图片、小字部分。第二遍看书:再次细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本上作出标记。子目1:选官制度什么是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产生的意义及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产生的影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简表夏商周 战国—秦朝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选官方式 世袭 军功 官员举荐 中正品评 分科考试选官标准 血缘 才能、军功 德才 门第 才学选官权 王室、贵族 国君、贵族 地方官 中正官 中央3.根据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简表,分析选官制度的演化趋势。(选做)子目2:三省六部制4.梳理三省六部的职权。分析三省六部制度的特点和影响。5.试从三公九卿制、内外朝制度,东汉加强尚书的权力,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选做)子目3:赋税制度6.为什么在唐代后期,租庸调制会被两税法所取代? 7.认识唐后期两税法的特点。8.结合P43-44页课后探究,分析两税法的利弊。。【问题探究】选官制度的变化史料探究史料一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据《通典》整理读史 波浪线部分说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由州郡的中正官负责选择贤良之才。问题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曹魏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及其特征。[答案]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特征:由地方推荐,中正官评定等级,中央根据等级任用。史料二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循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读史 据史料二中“前此选举”等信息可知,史料反映了科举制相较于西汉、魏晋时期选官制度的进步之处。问题2.通过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答案]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有利于限制徇私舞弊;打破了士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官员的来源和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本课小结】【当堂检测】1.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当官。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实行了A.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2.东汉中后期,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这些家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官员们互相嘱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这反映出A.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B.新的官吏选拔制度确立C.人才选拔制度存在弊端 D.诸侯王的势力成功削弱2.有学者研究指出,李白未曾参加科举,但他早就声名远扬,因而由玉真公主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学者意在强调A.选官制度还没有基本定型 B.皇室干预朝廷人事任免权C.科举不是选官的唯一途径 D.寒门子弟入仕的机会渺茫3.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之后门第观念逐渐弱化。五代时期,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封建门第的等级观念消失 B.民族交融改变世人婚姻观C.世家大族的地位开始上升 D.科举制发展影响社会习俗4.表二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表二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据表二可知A.察举制导致阶层逐步固化 B.九品中正制拒绝寒门子弟C.选官标准影响着阶层流动 D.科举制度淡化族群的差异4.史料记载,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同时由皇帝临时加以名号的其他官员也成为宰相,唐中宗的时候,居然出现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这一现象A.瓦解了三省制度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有利于科学决策5.唐代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由此可见,唐朝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C.门下省高于中书省 D.皇权受到严重威胁6.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属官中书舍人各拟意见,再由中书令即宰相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经门下省,由其属官给事中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诏书才算合法。”由此可知,这种做法A.提高了政府执行力度 B.剥夺了宰相权力 C.减少了决策的随意性D.废除了君主专制7.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8.两税法推行后,陆贽写道:“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釆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强调两税法A.改变了征税标准 B.扩大了收税对象C.保证了财政收入 D.加重了百姓负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