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体会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了解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
【重难点】
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
【素养目标】
1.立足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儒学、佛教、道教的影响及其发展的基本脉络与趋势。
2.结合文学、书法、绘画、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和成果,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这一时期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和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3.结合典型事例,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及影响。
4.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这一时期我国文化成就出现的原因。
【知识结构】
自主学习·必备知识
【自主学习】
第一遍看书:快速浏览本课的内容,包括图片、小字部分。
第二遍看书:再次细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本上作出标记。
1.阅读教材42页,梳理儒、道、佛三国至隋唐五代的发展历程。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2.阅读教材43页,归纳三国至隋唐五代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魏晋南北朝 建安文学
田园诗
骈文
民歌

朝 初唐
盛唐 边塞诗
山水诗
“诗仙”
“诗圣”
中唐
晚唐
3. 阅读教材43页,归纳三国至隋唐五代在艺术方面的成就。
书法 绘画 雕塑 舞蹈
魏晋南北朝
隋唐
4.阅读教材45页,归纳三国至隋唐五代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
领域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
数学
农学
地理学
建筑
印刷术
火药
天文学
医学
【当堂检测】
唐朝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
史料探究
史料一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历史上,唐代却是任何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一个时期。”在长安有八千余名外国留学生以及成千上万的波斯、阿拉伯、欧洲的商人。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在朝廷做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①他们带来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给传统的华夏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②……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唐王朝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兼容并包的结果。
——摘编自魏承思《论唐代文化政策与文化繁荣的关系》
问题1.根据史料一,概括唐朝时“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表现。
[答案]表现:大量外国人留居长安;外国人受到比较平等的对待;外国文化被尊重与接纳。
史料二 贞观、显庆年间,唐朝曾三次派王玄策出访印度。除了官方的使节往来外,民间自发的商贸、文化交流活动①也极为频繁,李勉做广州刺史时,广州每年来华的外国商人……在80万以上。②阿拉伯旅行家麦斯俄迭说:“广府城人烟稠密,仅仅统计伊斯兰教人、基督教人、犹太教人和火祆教人,就有20万。③”
——摘编自郑师渠总主编《中国文化通史》
问题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史料二中唐朝中外交流频繁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原因:唐朝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唐朝对外交往的方式多样且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唐朝人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和进取精神。
【当堂检测】
1.唐玄宗二十年颁行以《礼记》为基础的《大唐开元礼》。唐玄宗统治后期,朝廷祭祀活动与道教紧密联系,还专门规定国祭日行佛教礼或道教礼。这
A.体现了唐朝礼制的创新精神 B.反映了三教合一的时代特征
C.表明儒学已经丧失正统地位 D.说明统治者的喜好影响巨大
2.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以宫人三十,持香花迎佛骨,供养于宫内,引发狂热的礼佛风潮。对此,以孟子继承者自命的韩愈,上表反对迎佛骨,甚至要求把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韩愈意在
A.崇尚节俭 B.倡导复兴儒学 C.限制皇权 D.反对唯心主义
3.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处世方式以及二者凝铸而成的人格精神。他们主张:一是崇尚老庄;二是灭弃礼法,任情放诞;三是寄情世外,仕不事事。魏晋风度反映出当时
A.南北经济差距加大 B.不同文化相互排斥
C.社会政治的黑暗 D.学术氛围宽松自由
4.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以描绘女范事迹为主题,现存9段。其中《冯媛挡熊》为汉代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班婕妤辞辇》为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贻误朝政的故事。这可以用来说明
A.东晋绘画以女性人物为主要题材 B.艺术作品兼具审美与教化功能
C.汉代和晋代女性的地位空前提高 D.佛道观念对艺术创作影响深远
5.《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政府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6.南北朝时期,北齐烧制出仰覆莲六系青瓷尊,隋朝李春设计建造了赵州桥,唐末制造出火药武器,北宋用人工磁化的方法制造出指南针。这些成就
A.源自于人民的劳动实践 B.依赖于北方人民的南迁
C.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D.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安定
7.《唐律疏议》规定:来自同一国家的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时,依该国法律处理;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时,则依据《唐律疏议》处理。这表明唐代
A.实行民族平等原则 B.存在传统的夷夏观念
C.坚持兼收并蓄政策 D.维护国家的司法主权
【本课小结】知识联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