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5.1 法不可违 学案课件(共28张PPT) 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5.1 法不可违 学案课件(共28张PPT) 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一课时 法不可违
(八年级 上册)
2023
核心知识 核心素养
1.了解法律规范的社会作用和重要性,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增强依法规范自身行为的意识。 2.明确违法行为的类别,正确区分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树立不违法的底线意识。 3.认识身边常见的一般违法行为的特点和危害,自觉做到遵章守法。 法治观念:正确认识违法
行为,区分一般违法行为
和犯罪行为,树立不违法
的底线意识。
道德修养:遵章守法,既
要维护自己的权益,也要
尊重他人的权益。
新知预习·导学
知识点1 违法无小事
1.正确认 识法不可 违。 (1)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①作
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______
或方向。②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______。
(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________是人们行为的底
线。
标准
准绳
不违法
2.违法行 为的分 类。 (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
①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
行为。
②______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
或行政处罚的行为。
③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__________
的行为。
(2)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①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
②犯罪(__________行为)。
续表
行政
刑罚处罚
刑事违法
知识点2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常见的违反治 安管理处罚法 的行政违法行为。 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
2.常见的民事活 动、民事违法行为。 (1)常见的民事活动:购置财产、_________、结婚等。
(2)常见的民事违法行为: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
签订合同
3.遵章守法的原 因和做法。 (1)原因:__________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2)做法:①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
范自己的行为。
②分清是非,增强__________,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
法律规定。
③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
__________,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
权益。
遵章守法
守法观念
违约行为
续表
问题导思
周末,中学生小梅去商场购物,看到商场正在开展促销活动,每消费100元就可领取一张兑奖券。小梅买了价值105元的学习用品,领到1张兑奖券。几天后,中奖结果公布,小梅所持的兑奖券中了二等奖。小梅高高兴兴地去领奖,可商场却以小梅是中学生为由,拒绝兑奖。
【议一议】商场有权利拒绝给小梅兑奖吗 如果商场坚持不给小梅兑奖,这种行为违法吗 小梅应该怎么办呢
重点直击·导析
明辨是非
误区1 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违法。
同类误区 所有的违法行为都是犯罪行为。
正确观点 (1)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2)刑事违法行为(犯罪)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
误区2 只有犯罪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一般违法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同类误区 一般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相对轻微,因此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正确观点 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针对训练
1.下表中,对古文的理解正确的是( )
序号 古文 理解
① 不学礼,无以立 要自觉遵守法律
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③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要学会换位思考
④ 敬人者,人恒敬之 尊重是相互的,要互敬互爱
C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强调要文明有礼。③强调要学会欣赏他人。
2.李某被那坡县人民法院以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依法判处有期徒
刑七年,并处罚金二万元。李某的行为属于( )
C
A.不道德的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行政违法行为
【解析】“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二万元”属于刑罚处罚,刑罚处罚是犯罪(刑事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
3.右图给我们的警示是( )
A
A.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B.谋求财富要善于运用诚信智慧
C.高价倒卖北京冬奥会吉祥物是犯罪行为
D.违背诚信原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解析】警方对高价倒卖北京冬奥会吉祥物的违法人员依法作出行政处罚,这警示我们法不可违,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A符合题意。B与题意不符,排除。C错误,高价倒卖北京冬奥会吉祥物是行政违法行为。违背诚信原则并触犯法律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D错误。
素养达标·导练
基础巩固
1.近日,一条虚假视频在网络平台上广泛传播,严重扰乱公共秩序,造
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犯罪嫌疑人王某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
一步侦办中。从法律角度看,上述案例给我们的警示是( )
D
①失德者处处受限 ②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③不违法是我们行为的底线 ④违法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2023·湖北宜昌)小成的爸爸没有看到路边“禁止停车”的标志,将车
停在禁止停车的区域,被交警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处以200元罚款。小
成的爸爸的行为属于( )
B
A.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犯罪行为
3.构建思维导图,及时对所学知识
进行梳理和整合,是道德与法治学
科的有效学习方式。右侧是中学生
小聪学习《法不可违》后制作的思
A
A.民事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
C.民事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D.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
维导图,①②③处依照顺序应补充的内容是( )
谎报险情
4.图中谎报险情的行为是( )
D
A.不道德的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行政违法行为
5.(2023·湖北武汉)某网站未经李某同意擅自将其作品发表,并拒绝支
付稿酬。与该网站多次沟通无果后,李某将该网站告上法庭。某班准备
据此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同学们提出以下建议,其中正确的是( )
B
A.模拟刑事法庭审理此案
B.模拟民事法庭审理此案
C.该网站为原告,李某为被告
D.拟判处该网站法定代表人行政拘留
能力提升
6.以下对案例的分析,推导错误的是( )
A.王某在地铁上吃东西且乱扔垃圾,面对其他乘客的劝阻,她不但不听还把食品包装袋丢弃在座位上,扬长而去。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王某处以罚款→王某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B.朱某不按合同履行职责造成合作方无法按时完工,朱某被处赔偿损失→朱某的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C.舒某在网络聊天群中“抢”救灾捐款900元后退群且拒不退还,群主报警后,舒某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8日→舒某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
D.张某因醉酒驾驶被警方查获,最终被判处拘役4个月→张某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
C
7.在“法律知识知多少”的课堂学习环节中,同学们对自己搜集的案例进行了分析。
案例一 某派出所接到一个报警电话,报警人说:“有人要放火。”派出所十余名民警为此奔波了一上午,查明这是报警人张某出于好玩而自编自演的闹剧。——张某报假警的行为违反道德,只需要予以批评教育
案例二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社交软件时喜欢用表情包传情达意。某公司因为制作和发布了某演员的表情包而被判侵权,要公开赔礼道歉,同时赔偿受害人25万元。——这家公司的行为侵犯了当事人的民事权利,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1)同学们对两个案例的分析正确吗 说说你的理由。
案例一:不正确。谎报警情不仅仅是违反道德的行为,而是扰乱公共秩序、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这种行为不能仅予以批评教育,而是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行政处罚。
案例二:正确。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肖像的行为是侵犯公民肖像权的民事违法行为,应该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2)这些案例给我们哪些警示
①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②我们要认识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③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法律。④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素能拓展
8.案例一 宋某作为注册建造师,在某建设有限公司于廊坊市施工建设的某项目中担任项目经理。施工过程中宋某未履行注册建造师义务,其行为违反了《注册建造师管理规定》。根据《注册建造师管理规定》,廊坊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对其作出罚款3000元的行政处罚。
案例二 徐某在上班的路上把手机弄丢了,被陈某拾到。陈某答应返还,但要求徐某支付酬谢费,因数额未达成一致,陈某拒不归还手机。律师说:“拾到手机的陈某有义务归还手机。归还过程中,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失主可以给拾到者一定的补偿。如果失主不愿意补偿,拾到者不可以强行索要。如果拾到者拒不归还,则属于不当得利,失主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要求其返还。”
(1)案例一中的宋某和案例二中的陈某的行为各属于哪类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
(2)请从法律角度谈谈对案例一中宋某的处罚向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
①法不可违,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②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③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
(3)小明认为:两个案例都是一般违法行为,都是小错误,不必大惊小怪。请你对小明的观点进行评析。
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理由:①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但依然构成了违法,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②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