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5.2 预防犯罪 学案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5.2 预防犯罪 学案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二课时 预防犯罪
(八年级 上册)
2023
核心知识 核心素养
1.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和我国的刑罚体 系,认清犯罪的危害,自觉远离犯罪。 2.懂得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增强自我防范意识,防患于未然。 法治观念:认清犯罪的危害,
自觉远离违法犯罪。
道德修养:从小事做起,加强
道德修养,避免沾染不良习
气,防患于未然。
新知预习·导学
知识点1 了解罪与罚
1.刑法的内容、作用。 (1)内容: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作用: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__________的有力武器。
2.犯罪的内涵、基本特征。 (1)内涵:犯罪是具有________________、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____________、应受刑罚处罚性。
人民利益
严重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3.刑罚的 内涵、种 类。 (1)内涵: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
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________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
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2)种类:主刑和附加刑。
强制性
续表
知识点2 加强自我防范
预防犯 罪,青少 年应该如 何做 (1)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______。
(2)杜绝不良行为。
(3)增强______观念,依法自律,做自觉守法的人。
(4)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__________,
防患于未然。
犯罪
法治
遵纪守法
问题导思
中学生张某(已满16周岁)原表现出色。后来,他结识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青年,逐渐变得无心学习,经常不交作业、旷课,有时还偷拿别人的东西、打架斗殴,受到学校的处分。但张某不仅不接受教训,还发展到在社会上盗窃他人财物、赌博,被公安机关拘留。屡教不改的张某后因持刀抢劫被公安人员当场抓获。经人民法院审理,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5000元。
【想一想】张某的哪些行为属于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 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对张某的处罚分别属于刑罚中的哪一类
【议一议】张某从违纪到一般违法再到犯罪的过程,给你哪些警示
重点直击·导析
明辨是非
误区 中学生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
同类误区 刑法只约束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无关。
正确观点 (1)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
(2)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中学生要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针对训练
1.2022年1月17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贵州省政协原党
组书记、主席王富玉受贿、利用影响力受贿一案,被告人王富玉被判处
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王富玉的违法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 )
D
A.行政违法性 B.应受刑罚处罚性
C.民事违法性 D.严重社会危害性
【解析】材料中王富玉的行为是犯罪行为,A、C错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严重社会危害性,D符合题意。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排除B。
2.(2023·山东枣庄)2023年3月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发布会通报,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有所增长,且呈现低龄化趋势。不满16周岁的未
成年人犯罪从2018年4600多人上升至2022年8700多人,年均上升16.7%。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中学生应该( )
B
①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②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 ③自觉遵章守法,防患于未然 ④树立法治意识,善用法律维权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题目材料未涉及应对违法犯罪和善用法律维权,②④错误。
3.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下图是15岁中学生陈某的变化轨迹。
对于陈某的变化轨迹,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B
A.陈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都是“朋友”的责任
B.我们要从小事做起,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C.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D.法律对未成年人有特殊保护,未成年人年龄小违法犯罪没有关系
【解析】题目材料启示我们要预防犯罪,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B正确。A中“都是”说法绝对,排除。C错误,只有犯罪才受到刑罚处罚。D观点错误。
素养达标·导练
基础巩固
1.案例 某市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非法经营案:杨某召集代理人员,在网上发广告称可以代发论文,仿冒正规期刊进行征稿。仅仅4年时间,杨某代发论文牟利达1800万元。其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最终,因犯非法经营罪,杨某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8个月,并处罚金200万元。
材料表明( )
A
A.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B.主刑包括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
C.刑法明确规定了对一般违法行为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处罚
D.刑法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
2.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时代,尊法守法应是我
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下列关于尊法守法的推理正确的是( )
B
A.谎报森林火灾险情→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违法行为→受到刑罚处罚
B.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民事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C.持刀拦路抢劫→严重不良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受到刑罚处罚
D.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维护自身权益→偶尔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预防犯罪,防患于未然
3.孙某潜入某商场盗窃被抓,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孙某
的行为( )
B
①触犯了刑法 ②受到了刑罚处罚 ③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④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八年级学生小海经常旷课,夜不归宿,到网吧玩游戏。后因缺钱上网,
持刀抢劫,造成受害人重伤,受到刑罚处罚。同学们对此展开了讨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①小丽:专心学习,遵纪守法,防微杜渐,否则害人害己
②小勇:小海受到刑罚处罚,是因为他经常旷课、夜不归宿
③小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一般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我们应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④小梅: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我们应引以为戒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下列名言警句能劝诫我们远离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的是( )
B
①罪孽本自微末始,陷身囹圄悔方迟 ②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③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④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能力提升
6.“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不注重规范自己的言行,就有可能走上
违法犯罪的道路。这警示我们( )
B
①要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②珍爱生命,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③一旦违法,就必须承担刑事责任,受到刑罚处罚 ④要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请你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法 律 规 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
行为应予以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
为其犯罪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
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有关 案例 ①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
②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
③吴某等人明知他人利用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支付结算帮助,支付结算金额人民币3亿多元,违法所得人民币195万余元。
续表
(1)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上述案例中的哪一个行为是犯罪行为 为什么
吴某等人的行为属于犯罪。吴某等人明知他人利用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支付结算帮助,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该受到刑罚处罚。
(2)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请你就中学生如何预防犯罪提两条合理建议。
①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素能拓展
8.某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老师在讲到法律有关内容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模拟法庭活动,下面是他们准备“庭审”的一个案例。
大学生陈某沉迷于网络游戏,并结识了社会上的不良青年,为了
筹钱买游戏装备,他们多次拦路抢劫,最终被警察抓获。
在陈某的判决书中,有一名同学这样写道:
经本庭合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判决如下:判处陈某行政拘留14天,罚金2万元,并向受害人赔礼道歉……
(1)判决书中对于陈某的处罚是否合理 请说明理由。
不合理。判决书中的“行政拘留”属于行政违法行为要受到的行政处罚,“赔礼道歉”属于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的民事责任。陈某实施的是刑事违法行为(犯罪),应受到刑罚处罚。
(2)假如你是审理该案件的法官,审判结束后,请你对青少年提出两点警示。
①要学法守法,深刻认识法不可违,严格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②谨慎交友,多交益友,远离损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