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yyq区九年级适应性练习(一)
化学试题
化学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Si-28 Fe-56 Ag-108
一、化学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生态保护和修复,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多植树造林,禁止滥砍乱伐 B. 公交出行,少开私家车
C. 生活垃圾就地焚烧,可减缓污染 D. 建设人工湿地,保护水环境
2. 现需要配制质量分数为的氯化钠溶液,主要配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图1所示实验操作顺序正确的是④①②③
B. 不可以直接将氯化钠放在托盘上称量
C. 该实验所需溶质的质量为
D. 使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前,不需要将游码调至“0”刻度处
3. 高纯度二氧化硅(化学式:)是制作手机芯片的重要材料.关于化学式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由硅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 硅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C. 硅元素的化合价为价 D. 硅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4. 归纳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A. 人体健康——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
B 化学之最——人体内氧元素含量最多
C. 物质分类——含有酸根离子的物质都是酸
D. 化学贡献——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保障环境可持续发展
5. 推理和演绎是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方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 金属有导电性,则有导电性的物质都是金属
C. 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D.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则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构成
6. 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目的 验证高锰酸钾能溶于水 验证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判断某溶液的酸碱性 确定氯化钠溶液中混有少量稀盐酸
实验设计 取少量高锰酸钾放入水中 向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伸入燃着的木条 向待测溶液中分别滴加2—3滴紫色石蕊试液 向混合液中加入足量硝酸银溶液
A. A B. B C. C D. D
7. 同学用稀硫酸与锌制取氢气时,发现若添加少量硫酸铜溶液能加快反应.为了验证这一事实,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在6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颗大小、质量、形状都相同的锌粒,倒入等体积、等浓度稀硫酸的同时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按下表所示条件进行实验,并记录测量收集50毫升氢气所用的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浓度相同的溶液/毫升 0 0.5 1 1.5 2 4
水/毫升 4 3.5 3 0
收集所用的时间/秒 348 246 190 165 230 360
A. 试管编号4,2.0
B. 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 根据收集氢气的时间分析,随硫酸铜溶液的量越多,反应速率越大
D. 分析编号4、5数据,氢气产生的速率降低的原因可能是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铜覆盖在锌表面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共46分.
8.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处处都能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1)化学与食文
①美食文化街有豆面糍粑、三鲜包子、豆腐圆子、香辣素粉等都是人们喜欢美食.以上美食涉及的营养素有________(填一种).
②路过美食文化街,能闻到美食散发的香味,用微观知识解释此现象是________.
(2)化学与茶文化
贵州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品种众多.有毛尖、翠芽、苔茶、红茶等.在茶园种植基地,为了使茶叶长得更好,你给茶农的合理建议是________.
(3)化学与能源
①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包括煤、________、天然气.
②乙醇(),俗称酒精.可通过高粱、玉米等发酵蒸馏制得,可作燃料,发酵过程属于________变化(填“化学”或“物理”);乙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9. 人类在研究物质过程中,不断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1)碳的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自然界中自主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________(写一条).
(2)利用从空气中“捕捉”的为原料,在纳米纤维催化剂(氧化铜)的作用下反应,制取甲醇(),转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丁框内的微观模型图为________,该反应中的物质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4)在实际生产中,的产率受催化剂质量分数的影响(如图2所示),结合图中数据分析甲醇的产率与氧化铜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10. 掌握气体制取的技能及性质利用是化学研究的核心之一.
(1)图1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1中序号①对应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
②实验室制取气体
气体名称 选择装置 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
氧气 AC ___
二氧化碳 ___ ___
(2)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如图2所示.
①红磷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该实验得到的结论是,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体积分数)大约为.
②如果将红磷换为白磷,完成图2实验,结果如何呢?
【查阅资料】红磷、白磷两种物质的着火点及其燃烧需要的最低含氧量如下表:
可燃物名称 着火点 最低含氧量
红磷 240 8.0
白磷 40 4.0
实验证明,使用白磷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数据更精确,其原因是________.
11. 地球是一个美丽的“水球”,表面约被水覆盖.
(1)每一位公民都要爱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防治水污染,如图中属于我国“国家节水标志”的是________.
A. B. C.
(2)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水是一种元素.直到近代,科学家们才揭开了水的组成的神秘面纱.1800年,尼科尔森利用伏打电池对水进行通电,得到了氢气和氧气,二者体积比约为,水通电时生成氧气和氢气的化学反应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
(3)提取精盐实验
如图是同学们进行提取精盐的探究实验,该粗盐含有不溶性杂质(泥沙)和可溶性杂质(、).
①在过滤操作中需要将滤纸折叠处理,下图中错误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 B. C. D.
②写出溶液A和B的名称是________,并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③操作M的名称是________.
④请设计实验验证如图中滤液所含有的杂质________(简要叙述实验步骤及现象).
(4)了解氯化钠的溶解性
如图为时在水中达到饱和时溶液质量与加入水质量的关系图.由此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为________g.
12. 金属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1)金属的性质
①建造桥梁使用的大量的合金,主要是利用了合金________的性质.
②如图是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有________,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查阅资料】
玻义耳实验:在密闭的曲颈瓶中加热金属汞时,得到了金属灰(氧化汞),冷却后打开容器,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比原金属质量增加了. 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他将金属铅装入容器后密封、称量。然后把容器放到火上加热,金属变成了灰黄色(氧化铅),冷却后再次称量,发现容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但该发现当时未引起科学家的注意. 拉瓦锡用锡和铅做了罗蒙诺索夫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他还做了许多实验并得出结论: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质量是守恒的,并将此结论写成一个代数式.该结论得到当时科学家的普遍认同. 廊道儿特和曼莱做了精确度极高化学实验,反应前后质量之差小于0.0001克,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质量守恒定律.
1673年 1756年 1774年 1908年、1912年
①玻义耳实验中,金属灰增加的质量是________.
②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有________(填字母).
A.要善于总结前人的成果和经验
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
C.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金属活动性
请回答下面问题:
①上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H)”的解释是________.
②唐宋时期流行的“湿法炼铜”的原理是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③回收金属
现将一包混合粉末(含铁、镁、银),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回收金属银.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为浅绿色,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m.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3.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之,请你参与以下探究活动.某同学家有一敞口并久置的炉具清洁剂,标签如图所示(假设表面活性剂对探究过程无影响).
探究一:初步了解清洁剂
(1)获取信息
图中获取的一条信息是________.
(2)通过实验获知该清洁剂显碱性,pH________7(填“”或“”).
探究二:该久置炉具清洁剂是否变质
(3)第一组同学先取少量久置炉具清洁剂于烧杯中,直接倒入足量稀硫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获得的结论是全部变质,你是否赞同第一组同学的结论并说明理由:________.
(4)第二组同学们取少量该久置炉具清洁剂于烧杯中,逐滴加等量相同的稀硫酸,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能获得该久置炉具清洁剂部分变质,那么第二组同学获得此结论的证据是________.
(5)第三组同学分析了前两组同学实验结论不同的原因后,决定重新设计实验,结论是该久置清洁剂部分变质,第三组同学实验的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探究三: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探究
【定量研究】
(6)第四组同学们用如图实验装置完成探究实验,(实验过程中不考虑氢氧化钠再与空气中的任何成分发生反应,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结束后,通过计算,该炉具清洁剂中碳酸钠的质量是,试分析第四组同学实验的操作、现象以及记录的数据是________.
【反思与总结】
(7)若没有装置E,则会导致碳酸钠质量分数的测定结果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反思评价】
(8)通过以上实验获知,该炉具清洁剂保存方法是________.
14. 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化肥.工业上制备尿素的反应方程式如下:,计算理论上生产尿素需要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2024年yyq区九年级适应性练习(一)
化学试题
化学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Si-28 Fe-56 Ag-108
一、化学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生态保护和修复,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多植树造林,禁止滥砍乱伐 B. 公交出行,少开私家车
C. 生活垃圾就地焚烧,可减缓污染 D. 建设人工湿地,保护水环境
【答案】C
【解析】
【详解】A、多植树造林,禁止滥砍乱伐,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正确;
B、公交出行,少开私家车,可以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正确;
C、垃圾就地焚烧,能生成微小颗粒物,会增加PM2.5污染,还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错误;
D、建设人工湿地,有利用于保护和修复水环境,正确;
故选C。
2. 现需要配制质量分数为氯化钠溶液,主要配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图1所示实验操作顺序正确的是④①②③
B. 不可以直接将氯化钠放在托盘上称量
C. 该实验所需溶质的质量为
D. 使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前,不需要将游码调至“0”刻度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A、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签,实验操作顺序正确的是④①②③,故A正确;
B、药品放在纸上称量,不能直接放托盘上,故B正确;
C、配制 100g 质量分数为 3% 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故C正确;
D、使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前,先将游码调至“0”刻度处,再调节天平平衡,故D错误。
故选D。
3. 高纯度二氧化硅(化学式:)是制作手机芯片的重要材料.关于化学式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由硅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 硅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C. 硅元素的化合价为价 D. 硅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答案】B
【解析】
【详解】A、SiO2是由硅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SiO2中硅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8:(16×2)=7:8,则硅元素的质量分数小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氧元素显-2价,设硅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2)×2=0,则x=+4价,故选项说法正确;
D、1个SiO2分子是由1个硅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则硅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4. 归纳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A. 人体健康——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
B. 化学之最——人体内氧元素含量最多
C. 物质分类——含有酸根离子的物质都是酸
D 化学贡献——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保障环境可持续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A、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故A正确;
B、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前五位:氧、碳、氢、氮、钙,故B正确;
C、含有酸根离子的物质不一定是酸,还可能是盐,如碳酸钠,故C错误;
D、开发新能源,节约化石能源,减少污染,故D正确。
故选C。
5. 推理和演绎是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方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 金属有导电性,则有导电性的物质都是金属
C. 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D.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则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构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A、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因此它们的性质存在差异,故A正确;
B、金属有导电性,但有导电性的物质不一定都是金属,如石墨能导电,故B错误;
C、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但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都是中和反应,如: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C错误;
D、分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但物质不一定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也可能是由原子、离子构成的,故D错误。
故选:A。
6. 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目的 验证高锰酸钾能溶于水 验证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判断某溶液的酸碱性 确定氯化钠溶液中混有少量稀盐酸
实验设计 取少量高锰酸钾放入水中 向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伸入燃着的木条 向待测溶液中分别滴加2—3滴紫色石蕊试液 向混合液中加入足量硝酸银溶液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将少量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所得溶液呈紫红色,说明高锰酸钾能溶于水,故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B、向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伸入燃着的木条,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故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C、向待测溶液中分别滴加2—3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说明该溶液一定显酸性,溶液不变色,说明该溶液一定显中性,溶液变蓝,说明该溶液一定显碱性,故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D、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不能鉴别,故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7. 同学用稀硫酸与锌制取氢气时,发现若添加少量硫酸铜溶液能加快反应.为了验证这一事实,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在6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颗大小、质量、形状都相同的锌粒,倒入等体积、等浓度稀硫酸的同时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按下表所示条件进行实验,并记录测量收集50毫升氢气所用的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浓度相同的溶液/毫升 0 0.5 1 1.5 2 4
水/毫升 4 3.5 3 0
收集所用的时间/秒 348 246 190 165 230 360
A. 试管编号4,为2.0
B. 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 根据收集氢气的时间分析,随硫酸铜溶液的量越多,反应速率越大
D. 分析编号4、5数据,氢气产生的速率降低的原因可能是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铜覆盖在锌表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A、设计实验时要注意控制变量,该实验中要保证液体的量相同,所以试管编号4,=4mL-1.5mL=2.5mL,错误;
B、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缺了气体符号,错误;
C、由上表可得出,开始随着硫酸铜溶液质量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但加到2毫升后反应速率又减慢了,则CuSO4的溶液的量对稀硫酸与锌反应速率影响的变化趋势是随硫酸铜溶液的量越多,反应速率先增大后减小,错误;
D、分析编号4、5数据,氢气产生的速率降低的原因可能是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铜覆盖在锌表面,阻止了稀硫酸和锌的接触,反应不能进一步发生,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共46分.
8.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处处都能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1)化学与食文
①美食文化街有豆面糍粑、三鲜包子、豆腐圆子、香辣素粉等都是人们喜欢的美食.以上美食涉及的营养素有________(填一种).
②路过美食文化街,能闻到美食散发的香味,用微观知识解释此现象是________.
(2)化学与茶文化
贵州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品种众多.有毛尖、翠芽、苔茶、红茶等.在茶园种植基地,为了使茶叶长得更好,你给茶农的合理建议是________.
(3)化学与能源
①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包括煤、________、天然气.
②乙醇(),俗称酒精.可通过高粱、玉米等发酵蒸馏制得,可作燃料,发酵过程属于________变化(填“化学”或“物理”);乙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糖类 ②.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3) ①. 石油 ②. 化学 ③.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豆面糍粑、三鲜包子、豆腐圆子、香辣素粉富含糖类、蛋白质、油脂、无机盐等;
②美食散发的香味扑面而来,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
【小问2详解】
农作物生长需要营养元素和消灭病虫害,故为了使茶叶长得更好,我给茶农的合理建议是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小问3详解】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酒精可通过高粱、玉米等发酵蒸馏制得,酒精是产生的新物质,故发酵过程属于化学变化;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9. 人类在研究物质过程中,不断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1)碳的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自然界中自主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________(写一条).
(2)利用从空气中“捕捉”的为原料,在纳米纤维催化剂(氧化铜)的作用下反应,制取甲醇(),转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丁框内的微观模型图为________,该反应中的物质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4)在实际生产中,的产率受催化剂质量分数的影响(如图2所示),结合图中数据分析甲醇的产率与氧化铜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②.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2) ①. ②. 甲
(3)
(4)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氧化铜质量分数是50%时,甲醇的产率最高
【解析】
【小问1详解】
碳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自然界中自主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海水吸收等;
【小问2详解】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反应前有1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反应后丙中含有1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还少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则丁中为水分子,微观模型图为;甲为H2,乙为CO2,丙为CH3OH,丁为H2O,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该反应中的物质属于单质的是甲;
【小问3详解】
根据图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结合资料和图2信息,甲醇产率与CuO质量分数关系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氧化铜质量分数是50%时,甲醇的产率最高。
10. 掌握气体制取的技能及性质利用是化学研究的核心之一.
(1)图1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1中序号①对应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
②实验室制取气体
气体名称 选择装置 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
氧气 AC ___
二氧化碳 ___ ___
(2)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如图2所示.
①红磷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该实验得到的结论是,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体积分数)大约为.
②如果将红磷换为白磷,完成图2实验,结果如何呢?
【查阅资料】红磷、白磷两种物质的着火点及其燃烧需要的最低含氧量如下表:
可燃物名称 着火点 最低含氧量
红磷 240 8.0
白磷 40 4.0
实验证明,使用白磷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数据更精确,其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 ①. 长颈漏斗 ②. ③. BD ④.
(2) ①. 发出黄光,放出热量,冒出大量的白烟 ②. ③. 白磷消耗氧气更彻底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图1中序号①对应的仪器名称是长颈漏斗;
②实验室用AC组合制取氧气,是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试管口没有棉花,则是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是固液不加热型,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故制取装置是BD,应选用的药品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红磷燃烧的现象是发出黄光,放出热量,冒出大量的白烟,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为;根据表格分析,使用白磷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数据更精确,其原因是白磷消耗氧气更彻底。
11. 地球是一个美丽的“水球”,表面约被水覆盖.
(1)每一位公民都要爱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防治水污染,如图中属于我国“国家节水标志”的是________.
A. B. C.
(2)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水是一种元素.直到近代,科学家们才揭开了水的组成的神秘面纱.1800年,尼科尔森利用伏打电池对水进行通电,得到了氢气和氧气,二者体积比约为,水通电时生成氧气和氢气的化学反应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
(3)提取精盐的实验
如图是同学们进行提取精盐的探究实验,该粗盐含有不溶性杂质(泥沙)和可溶性杂质(、).
①在过滤操作中需要将滤纸折叠处理,下图中错误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 B. C. D.
②写出溶液A和B的名称是________,并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③操作M的名称是________.
④请设计实验验证如图中滤液所含有的杂质________(简要叙述实验步骤及现象).
(4)了解氯化钠的溶解性
如图为时在水中达到饱和时溶液质量与加入水质量的关系图.由此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为________g.
【答案】(1)B (2)
(3) ①. D ②. 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 ③. ④. 蒸发结晶 ⑤. 取少量滤液,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静置后在上层清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上层清液变为红色,则滤液所含有的杂质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4)36
【解析】
【小问1详解】
我国“国家节水标志”的是B;
【小问2详解】
水通电时生成氧气和氢气的化学反应方程是;
【小问3详解】
①操作中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D中的滤纸,接口处出现缝隙,液体会直接的进入下面的烧杯,故错误的是D;
②Na2CO3 能和CaCl2反应生成CaCO3沉淀和NaCl,将CaCl2除去,NaOH 能和MgCl2反应生成Mg(OH)2沉淀和NaCl,将MgCl2除去,故溶液A和B的名称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其中Na2CO3 和CaCl2反应生成CaCO3沉淀和NaCl,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③操作M是将氯化钠溶液转变为固体精盐,操作名称是蒸发结晶;
④取少量滤液,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静置后在上层清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上层清液变为红色,则滤液所含有的杂质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小问4详解】
如图,20℃时在50g水中达到饱和时,NaCl溶液质量为68g,即20℃时在50g水中达到饱和时,溶解18gNaCl,则20℃时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时,溶解36gNaCl,由此根据固体溶解度定义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12. 金属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1)金属的性质
①建造桥梁使用的大量的合金,主要是利用了合金________的性质.
②如图是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有________,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查阅资料】
玻义耳实验:在密闭的曲颈瓶中加热金属汞时,得到了金属灰(氧化汞),冷却后打开容器,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比原金属质量增加了. 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他将金属铅装入容器后密封、称量。然后把容器放到火上加热,金属变成了灰黄色(氧化铅),冷却后再次称量,发现容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但该发现当时未引起科学家的注意. 拉瓦锡用锡和铅做了罗蒙诺索夫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他还做了许多实验并得出结论: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质量是守恒的,并将此结论写成一个代数式.该结论得到当时科学家的普遍认同. 廊道儿特和曼莱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化学实验,反应前后质量之差小于0.0001克,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质量守恒定律.
1673年 1756年 1774年 1908年、1912年
①玻义耳实验中,金属灰增加的质量是________.
②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有________(填字母).
A.要善于总结前人的成果和经验
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
C.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金属活动性
请回答下面问题:
①上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H)”的解释是________.
②唐宋时期流行的“湿法炼铜”的原理是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③回收金属
现将一包混合粉末(含铁、镁、银),加入一定量硝酸银溶液中回收金属银.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为浅绿色,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m.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答案】(1) ①. 硬度大 ②.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③.
(2) ①. 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或氧化汞中氧元素的质量 ②. AC
(3) ①.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酸中的氢,位于氢后面的金属则不能置换酸中的氢 ②. ③. 28.6g<m≤44.6g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建造桥梁使用的大量的合金,主要是利用了合金硬度大的性质;
②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①玻义耳实验中,汞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汞,则金属灰增加的质量是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或氧化汞中氧元素的质量;
②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有:要善于总结前人的成果和经验、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故选:AC;
【小问3详解】
①上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H)”的解释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酸中的氢,位于氢后面的金属则不能置换酸中的氢;
②唐宋时期流行的“湿法炼铜”的原理是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现将一包由5.6g铁、2.4g镁、1.4g银的混合粉末加到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制备金属银。根据金属活动性:Mg>Fe>Ag,镁先与硝酸银反应,铁后与硝酸银反应,银不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
如果只有镁和硝酸银发生了反应,则剩余固体的质量为:21.6g+5.6g+1.4g=28.6g,如果铁完全反应,则剩余固体的质量为21.6g+21.6g+1.4g=44.6g,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为浅绿色,说明有硝酸亚铁生成,则镁一定完全反应、铁一定参加了反应、但不一定完全反应,故m的取值范围为:28.6g<m≤44.6g。
13.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之,请你参与以下探究活动.某同学家有一敞口并久置的炉具清洁剂,标签如图所示(假设表面活性剂对探究过程无影响).
探究一:初步了解清洁剂
(1)获取信息
图中获取的一条信息是________.
(2)通过实验获知该清洁剂显碱性,pH________7(填“”或“”).
探究二:该久置炉具清洁剂是否变质
(3)第一组同学先取少量久置炉具清洁剂于烧杯中,直接倒入足量稀硫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获得的结论是全部变质,你是否赞同第一组同学的结论并说明理由:________.
(4)第二组同学们取少量该久置炉具清洁剂于烧杯中,逐滴加等量相同的稀硫酸,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能获得该久置炉具清洁剂部分变质,那么第二组同学获得此结论的证据是________.
(5)第三组同学分析了前两组同学实验结论不同的原因后,决定重新设计实验,结论是该久置清洁剂部分变质,第三组同学实验的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探究三: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探究
【定量研究】
(6)第四组同学们用如图实验装置完成探究实验,(实验过程中不考虑氢氧化钠再与空气中的任何成分发生反应,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结束后,通过计算,该炉具清洁剂中碳酸钠的质量是,试分析第四组同学实验的操作、现象以及记录的数据是________.
【反思与总结】
(7)若没有装置E,则会导致碳酸钠质量分数的测定结果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反思评价】
(8)通过以上实验获知,该炉具清洁剂保存方法是________.
【答案】(1)炉具清洁剂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钠
(2)> (3)不赞同,倒入足量稀硫酸,炉具清洁剂部分变质也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4)先无气泡产生,后有气泡产生
(5)取适量久置炉具清洁剂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静置后在上层清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上层清液变为红色
(6)先打开弹簧夹,通入一会儿空气,关闭弹簧夹,记录D装置初始质量,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入足量稀硫酸,烧瓶内有气泡产生,无气泡产生后,再通入一会儿空气,记录D装置最终增重质量是m
(7)偏大 (8)密封保存
【解析】
【分析】炉具清洁剂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钠,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1详解】
由图可获取的一条信息是炉具清洁剂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钠;
【小问2详解】
根据酸碱度:pH<7显酸性,pH=7显中性,pH>7显碱性,该清洁剂显碱性,pH>7;
【小问3详解】
不赞同,倒入足量稀硫酸,炉具清洁剂部分变质(成分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也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小问4详解】
获得该久置炉具清洁剂部分变质,则成分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逐滴加等量相同的稀硫酸,稀硫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后与碳酸钠反应,故获得此结论的证据是先无气泡产生,后有气泡产生;
【小问5详解】
取适量久置炉具清洁剂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静置后在上层清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上层清液变为红色,可得出结论:该久置炉具清洁剂部分变质;
小问6详解】
通过计算,该炉具清洁剂中碳酸钠的质量是,则是利用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测定,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可知,需测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m,利用D装置氢氧化钠浓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测二氧化碳质量;防止装置内空气中二氧化碳使D装置增重偏大,先将空气(空气中二氧化碳被碱石灰除去)通入,排尽装置内二氧化碳,再滴入稀硫酸,实验结束,为使二氧化碳完全被D装置吸收,再通入一会儿空气;故第四组同学实验的操作、现象以及记录的数据是先打开弹簧夹,通入一会儿空气,关闭弹簧夹,记录D装置初始质量,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入足量稀硫酸,烧瓶内有气泡产生,无气泡产生后,再通入一会儿空气,记录D装置最终增重质量是m;
【小问7详解】
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若没有装置E,则空气中二氧化碳会被D装置吸收,D装置二氧化碳质量增重偏大,则会导致碳酸钠质量分数的测定结果偏大;
【小问8详解】
通过以上实验获知,炉具清洁剂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故该炉具清洁剂保存方法是密封保存。
14. 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化肥.工业上制备尿素的反应方程式如下:,计算理论上生产尿素需要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解:设理论上生产 60kg 尿素需要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x,
x=44kg
答:理论上生产 60kg 尿素需要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44kg。
【解析】
【详解】见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