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法治社会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 法治社会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温故知新
法治政府
法治国家
法治社会
建设法治中国
法治建设目标
法治建设基础
法治建设主体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三位一体”,共同构成法治中国的三根支柱。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第三框 法治社会
P93
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注意:法治社会中的“法”既包括国家的法律制度,还包括社会道德、自治组织制定的规则和自我约定的契约等等。
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中的“法”只限于国家的法律制度及中共党内法规。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法治意识--前提)
(法律实施--保证)
(实施效果--目标)
1、法治社会的内涵
2、法治社会的地位:
P93

在法治中国建设“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中,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只有实现全社会对法治的普遍信仰,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只有不断打造整个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环境,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
只有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公民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广大群众才会发自内心地崇尚和拥护法治,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打牢群众基础。
拓展
表现:在法治社会中,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对于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1)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法治意识——信法)
3.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特征)
P94
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的条件?
第一,制立良法。良法必须紧扣本国实际,否则立法就是无本之木。
第二,公正司法。公正是司法的灵魂,也是培育国人法律信仰的关键。有了良法,司法不公,法律信仰只能是纸上谈兵。
第三,严格执法。严格执法是政府取信于民的重要保证,不仅事关政府的光辉形象,而且关乎民众法律信仰的形成。
第四,注重守法。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普法教育,让普通百姓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守法。
知识拓展
(2)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实施——守法)
表现:无论是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的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3.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特征)
(3)社会纠纷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的维护和实现。(实施效果——用法)
表现:在纠纷发生后,人们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
3.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特征)
处理纠纷的方式:和解、调解、仲裁、诉讼
知识拓展
包括商事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农村承包合同纠纷仲裁等。比较常见的是商事伸裁。当事人之间发生纠纷时,提交仲裁机构进行仲裁。
当事人发生纠纷时再行协商,在尊重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就争议的事项达成一致,解决纠纷。当事人也可以不经和解而直接选择其他解决纠纷的途径。
和解
调解
通过第三方的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诉讼
诉讼俗称“打官司”,在纠纷主体参与下,由法院解决纠纷的活动。诉讼分为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三种类型。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
仲裁
区分和解、调解、仲裁、诉讼
练一练
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法治意识(信法)
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法律实施(守法)
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实施效果(用法)
只有全社会普遍具有了法治意识
法律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才能达到公平正义的实施效果
1
2
3
3、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特征)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前提
目标
保证
为倡导居民依法文明养犬、妥善解决纠纷,某市开展“依法文明养犬、共创和谐家园”专项宣传活动,法院发布养犬侵权类案件的典型案例,为居民普及法律常识;开通法律服务热线,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开展法律援助,使群众有效维护合法权益;引导、支持各方当事人在发生纠纷后,冷静处理,避免损失扩大,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借助调解、诉讼等多元平台化解纠纷;公安、畜牧、卫生、城管等部门加强对违法养犬采取制裁措施;支持各社区订立《文明养犬公约》,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结合材料分析:该市是如何引导市民文明养犬、妥善解决纠纷,从而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要求: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1、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任务)
(有意识)
二、建设法治社会
P95-96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要求:
①多元主体: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②社会规范: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有氛围)
社会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多种主体通过平等的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1、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任务)
二、建设法治社会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要求:
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
(有依托)
1、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任务)
二、建设法治社会
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受援对象一般为经济困难者、残疾者、弱者,或者经人民法院指定的特殊对象,是一项扶助贫弱、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社会公益事业。
法律援助制度对于维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司法救助,又称诉讼救助,是指司法机关对于当事人因经济确有困难,向政法委申报给予经济救助的制度。国家向无法通过诉讼获得有效赔偿而生活面临急迫困难的当事人、证人(限于自然人)等即时支付救助金。
知识拓展
要求:
①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②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有机制)
1、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任务)
二、建设法治社会
行政裁决
行政复议
多元化纠纷
解决机制
诉讼方式:打官司,由法院判决
非诉讼方式:当事人和解、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
类别 人民调解 行政调解 司法调解
区 别 主体不同 人民调解委员会 行政部门 人民法院
内容不同 主要调解民间纠纷 主要调解具有行政管理隶属关系人的纠纷 主要调解诉讼过程中民事案件、行政赔偿案件、刑事自诉案件和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及执行和解案件等
性质不同 非诉讼活动 诉讼外调解 诉讼活动
联系 都是解决纠纷当事人的纷争的一种重要方式;采用的方法都是通过说服教育、宣传法律政策,促使当事人互相谅解达成和解协议,消除纷争;适用的原则基本上都是“自愿原则”“合法原则”“查明事实、分清责任原则”
知识拓展
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授予和法定程序,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特定民事、经济纠纷进行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中确定的征地补偿标准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先向区、县人民政府申请协调,经协调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的,区、县人民政府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申请裁决的机关和期限,并在告知书上载明协调过程及协调未达成一致意见的原因。
知识拓展
是指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申请有关行政机关对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活动。(俗称“民告官”)




下列情况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1.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
2.对行政机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
...
知识拓展
①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②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3.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二、建设法治社会
法治政府
建设法
治社会
的措施
含义
法治社会的内涵
地位
表现
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社会秩序
社会和谐
本框小结
是什么
怎么办
为什么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法治意识
1.法治国家是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
(×: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
2.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德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3. 法治社会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法治政府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法治政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4. 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5. 建设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易混易错
1、(2023广东学考.不定项)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指出:“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法治社会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需要( )
A.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B.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C.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D.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ABCD
学以致用
2.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列属于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的是( )
①不断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精准挑选援助对象,缩小援助范围
③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④强化道德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学以致用
B
解析:①③:不断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等,是建设法治社会的有效措施,①③符合题意。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而不是缩小援助范围,②错误。④: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④错误。故本题选 B。
3.对医院治疗不满意,于是揪着医生不放;劳动纠纷商议无果,就采取极端方式示威;发生事故不走法律程序,聚众大吵大闹……不知从何时起,一些人遇事就靠“闹”来解决,似乎不闹就得不到合理解决。靠“闹”解决问题(  )
①是生活中一种既方便又高效的维权方式 
②缺乏法治观念和思维,不能理性表达诉求 
③说明法律不能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所有问题 
④启示需要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学以致用
解析:材料说明靠“闹”解决问题的方式缺乏法治观念和思维,不能理性表达诉求,启示需要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②④符合题意;把靠“闹”解决问题看作是生活中一种既方便又高效的维权方式明显是错误的,①排除;“法律不能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所有问题”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③排除。故本题选 C。
C
4.刘某在餐馆就餐时不小心被热油大面积烫伤,引发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由于刘某家庭困难,司法所为其提供法律援助,促成双方就赔偿及后续治疗达成一致。该案例中的法律援助( )
①为刘某保障自身合法权益提供无偿法律服务
②目的在于帮助受援公民获得更多经济赔偿
③是法律赋予公民解决民事纠纷的一项权利
④保障刘某平等享受法律保护,维护公平正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学以致用
B
解析:②:法律援助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不是为了帮助受援公民获得更多经济赔偿。②错误。③:法律援助是一种司法救济制度,是保障公民权利的一种国家行为。不是法律赋予公民解决民事纠纷的一项权利。③错误。故本题选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