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11:溶液相关问题一、单选题1.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2.硝酸钾可作为无土栽培的营养液。“胜哥”在配制20℃的硝酸钾溶液过程中,向硝酸钾固体中分批加水,并充分搅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所给选项中符合上述实验结果的是( )A. B.C. D.3.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观看了《天气瓶的工作原理》科学视频,对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该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溶解情况反映温度变化。如图为该天气瓶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的状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瓶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乙>丙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丙D.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4.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学习了溶解度曲线的课程后,对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是aB.t℃时,a物质的溶解度等于b物质的溶解度C.当温度大于t℃时,a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D.当温度小于t℃时,a的溶解度一定比b的溶解度小5.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观看了《教你学会看溶解度曲线图》科学视频,对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都是30B.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C.温度从t2℃降至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D.t1℃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6.下表是NaCl、KNO3在20℃和80℃温度时的溶解度。温度/℃ 20 80溶解度/g NaCl 36.0 38.4KNO3 31.6 169实验室有一包不纯的KNO3样品180g(含有少量NaCl),为提纯KNO3,同学们采用如下图所示方案,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在所得固体中未检测出NaCl残留,则理论上(只考虑温度对溶解度大小的影响)原样品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至少为( )A.78.7% B.17.6% C.80% D.93.9%7.列表和作图是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结合所给图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氢氧化钠、碳酸钠分别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单位;g/100 g水)氢氧化钠 碳酸钠20℃ 40℃ 20℃ 40℃水 109 129 21.8 49酒精 17.3 40 不溶 不溶A.图像与表格均能反映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其中表格的优点是变化规律更直观B.由表格数据可知.物质的溶解度只受温度影响C.40℃时,将50g氢氧化钠分别投人100g水和酒精中都能得到饱和溶液D.40℃时,将二氧化碳通人饱和的氢氧化钠酒精溶液中有沉淀生成8.风暴瓶是一种天气预报工具(如图),内部装有蒸馏水、乙醇、硝酸钾、氯化铵和樟脑等化学物质。当外界温度改变时,樟脑在乙醇内的溶解度会随着温度变化,瓶内会出现不同形态的樟脑沉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瓶内的透明溶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和一种溶剂B.樟脑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较大C.会析出晶体是因为溶液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D.析出晶体的溶液是该温度下樟脑的不饱和溶液9.已知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稍有增大。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实验过程,其中a、b为恒温蒸发过程,c为升温蒸发过程,②中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分析实验过程,作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经历a过程后,②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大于①B.经历a过程后,②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仍等于①C.经历b过程后,③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大于②D.经历c过程后,④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大于③10.现要配制100g12%的氯化钠溶液,称量过程中误将砝码(砝码盒中的砝码规格有50g、20g、10g、5g,称量时5g以下用游码)和称量物放反了,其他过程没有错误,则实际配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12% B.8% C.8.3% D.10%11.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观看了一系列化学实验视频,掌握了许多实验技巧。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滴加试剂C.配制溶液 D.蒸发溶液12.粗盐提纯实验中不需要使用的仪器是( )A.蒸发皿 B.试管 C.酒精灯 D.玻璃棒二、填空题13.向50mL水(密度为1g/mL)中溶解一定量固体的操作如下,请你根据如图实验现象和溶解度曲线回答。①A、B、C中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是 ;(填字母)②当x= g时,B中恰好没有固体剩余;③硝酸钾从溶液中析出晶体常用 方法.14.t℃时,100克某硝酸钾溶液在恒温条件下经过如图所示的变化。(1)上述四杯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有 。(可多选)(2)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是 。(3)甲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5.用溶质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克/厘米3的浓硫酸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100毫升,计算时必须查阅的数据是 。配制过程除使用量筒、玻璃棒和胶头滴管外,还需要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16.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图一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在其左侧得到淡水。其原理是海水中的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而其他各种离子不能透过。请回答:(1)采用膜分离技术淡化海水的原理,与化学实验中常见的 操作相似。(2)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后,海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3)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钠,图二是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据此可知盐场从海水中得到食盐晶体利用的方法是 结晶(填降温或蒸发)。17.如图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的结晶实验过程,请回答:(1)蒸发前原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n的值是 。(2)依据上述实验,你认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____(填字母)A.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无法判断18.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观看了一系列化学实验视频,知道粗盐的提纯方法。现有一定质量含有少量氯化钙、氯化镁等可溶性杂质的粗盐样品, 实验室提纯流程如图。请分析各步骤的信息作答:(1) 过滤得到的固体有 (2) 加入过量 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三、实验探究题19.“胜哥”在科学课上开展了“制作蔗糖”的项目化学习,步骤分成甘蔗擦成渣一压汁一熬制一结晶等。“胜哥”在制作过程中取了少量熬制中的蔗糖不饱和溶液来做测试,过程如下:(1)要除去压汁后蔗料(即蔗汁和蔗渣的固液混合物)中的蔗渣,可采用的实验操作是 。(2)“胜哥”用熬制中的蔗糖不饱和溶液通过 的方法配制热的蔗糖饱和溶液。(3)“胜哥”用得到的蔗糖想制作一个棒棒糖,“胜哥”将蔗糖加入热水中,用筷子稍作搅拌,观察到杯底还留有蔗糖固体,接着就进行过滤等后续操作,5天后却没有制得棒棒糖,杯中也没有晶体析出。棒棒糖制作失败的原因:最初配制的蔗糖溶液是 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4)“胜哥”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后,进行了更改如图所示,为了加快制作棒棒糖的速度,让烧杯中的蔗糖快速析出,他是如何操作。____(可多选)A.烧杯内加入适量冰块 B.烧杯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固体C.烧杯内加入适量食盐 D.烧杯内加入适量硝酸铵固体20.在室温下完成如下实验,若固体A(不含结晶水)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且实验过程中不考虑水的蒸发。请回答:(1)上述四种溶液中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2)四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均用序号表示)21.资料一下表是硝酸钾、氯化钠和氢氧化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温度/℃ 10 20 60 100溶解度/g 硝酸 钾 20.9 31.6 110 246氯化 钠 35.8 36.0 37.3 39.8氢氧化 钙 0.17 0.16 0.11 0.074资料二 同一硝酸钾溶液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1)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提纯硝酸钾的方法是 。(2)资料二中,一定不符合图中纵坐标y的物理量是____。 (不考虑水分的蒸发)A.10℃升温到30℃:溶剂的质量B.10℃升温到70℃:溶质的质量C.10℃升温到70℃:溶液的质量D.10℃升温到90℃:溶质质量分数(3)如图所示,烧杯A 中是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则该溶液上层的密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层的密度;向烧杯B中加入氢氧化钠后,烧杯A 中变浑浊,原因是 。22.某同学在实验室配制一定量的生理盐水。(1)该同学按如图所示步骤依次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步骤是 (填字母序号);E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2)错误更正后,用己调节平衡的天平称固体时,发现指针偏右,接下来的操作是 。(3)反思:若量水时仰视读数,则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会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23.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观看了一系列化学实验视频,学会了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如图是小科利用食盐固体和水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8.5%的食盐溶液的操作流程图.(1)配制上述溶液,小希要称取食盐 克。(2)正确配制该溶液的操作顺序为 (用图中的序号表示)。(3)经检测,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____A.食盐固体不纯B.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C.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D.已配好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24.实验一:提纯含少量泥沙的粗盐,一般经过以下操作流程:(1)操作④的名称是 (2)实验结束后称量获得的精盐,称量结果偏大的原因是。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B.蒸发时食盐飞溅剧烈C.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D.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没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3)实验二:实验室要把一些回收的氯化钠配制成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据此回答下列问题:若称量发现回收的氯化钠共9.6g,则需要水的质量是 g。(4)下图是某同学配制过程中的部分操作,请用字母排出正确的顺序: 。(5)下列错误操作可能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高的是 。(填序号)①称量氯化钠时砝码和氯化钠放错托盘②量水时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③搅拌溶解时有少量水溅出④装瓶过程中溶液洒出。25.“胜哥”组织班里的学生进行了科学实验操作竞赛,操作一为:“粗盐配制100g10%的氯化钠(NaCl)溶液”。该实验的部分操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操作①、②、③依次为下图甲中的 (填字母)。(2)用上述实验所得氯化钠(NaCl)晶体配制溶液①乙操作,在称量时出现了左盘上翘的现象,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 。②以下操作会使所配制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A.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B.称量氯化钠时,用了生锈的砝码C.量取水时,仰视量筒读数D.一开始搅拌时,有部分液体溅出E.将配好的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润洗过的细口瓶中四、解答题26.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的学习深刻理解了溶解度的含义。下表是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温度/℃ 0 10 20 30 40溶解度/克 13.3 20.9 31.6 45.8 63.9(1)10℃时,6克硝酸钾放入2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溶液质量为 克。(2) 要实现如图所示硝酸钾溶液的变化情况,可采取的操作方法有 或 。(3) 请采用其中一种方法进行计算,并写出计算过程。27.实验室有一瓶无色液体,如图所示,已知可能是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因保管不当,其残缺的标签中只剩下“钠”和“30%(质量分数)”字样。小科查阅了室温(20℃)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的数据如下表:物质 氯化钠 氢氧化钠溶解度(g/100g水) 36 109根据试剂瓶上的标签和查阅的资料,小科判断出这瓶试剂不可能是 ,请说明原因。答: 。28.秋冬时节气候干燥,易引发咽喉炎。医生建议,每日用浓盐水漱口5~6次,能起到消炎杀菌的效果。为缓解咽喉不适,小明按医生的吩咐配制氯化钠溶液,用作漱口剂,如下图所示。(1)下图是小明的实验操作,请指出其中的一个错误: 。(2)小明利用粗盐来配制氯化钠溶液,则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会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3)根据上图数据正确读数,请计算所配置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9.二氧化氯消毒液是一种消毒剂,一瓶二氧化氯消毒液的标签如右图所示,试回答:(1)取该二氧化氯消毒液200毫升,其中含溶质二氧化氯多少克?(2)若将这200毫升二氧化氯消毒液与1千克水均匀混合,所得稀二氧化氯消毒液中二氧化氯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小数点后保留一位有效数字)(3)该校欲配置60千克20%的稀二氧化氯消毒液用以消毒,需多少千克这种二氧化氯消毒液和多少升水?30.杭州亚运会上使用的甲醇 被称为 “零碳”, 是全球首次零碳甲醇的实践应用。这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经“捕捉”后和电解水产生的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和水。生产甲醇的步骤如下:(1) “捕捉”二氧化碳: 常利用 溶液来“捕捉” , 过程如图:①“反应、分离”中,分离混合物质的方法是 ②整个过程中, 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2) 用捕捉到的二氧化碳和氢气混合, 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生成甲醇和水, 则生产 1 吨甲醇可消耗多少吨二氧化碳?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解析】【解答】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另外也可以采取加溶质和蒸发溶剂的方法,所以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⑤蒸发水的方法符合题意.所以选D.【分析】本题难度不大,关键是要了解对于氢氧化钙溶液而言升高温度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2.【答案】A【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解析】【分析】相同温度的同种溶质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解答】②③都有剩余溶质,都是饱和溶液,质量分数相同,查表可得, 20℃的硝酸钾溶解度刚好为31.6g,通过计算可得75g水刚好溶解23.7g硝酸钾,故④也是饱和的,质量分数与②③相同,⑤不是饱和溶液,质量分数较小,故答案为:A。3.【答案】B【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 溶液是由至少两种物质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被分散的物质(溶质)以分子或更小的质点分散于另一物质(溶剂)中。溶液是混合物。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公式为: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质质量 / 溶液总质量 × 100%【解答】A.甲瓶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A错误;B.从图中可以看出溶液中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乙的质量大于丙的质量,B正确;C.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所以溶液中质量分数:甲>乙>丙,C错误;D. 从图中可以看出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D错误;故答案为:B.4.【答案】A【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从图像中提取信息,结合溶解度的知识对各个选项分析判断即可。【解答】 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是a,故A正确;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故B错误;C.当温度大于t℃时,在a曲线下方的点都是不饱和溶液,故C错误;D.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当温度小于t℃时,二者的图像有交点,即a的溶解度可能等于b的溶解度,故D错误。故选A。5.【答案】D【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判断;(2)如果溶液都是饱和溶液,则溶解度越大,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如果溶液不饱和,那么无法比较溶质质量分数大小;(3)根据溶液质量大小进行判断;(4)根据t1℃时,二者的溶解度大小进行判断。【解答】A.t根据图像可知,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都是30g,缺少单位g,故A错误;B.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则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肯定大于乙。题目没有说明溶液是否饱和,则无法比较,故B错误;C.温度从t2℃降至t1℃时,如果溶液质量相等,则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题目没有说明溶液质量的关系,因此无法比较,故C错误;D.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则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故D正确。故选D。6.【答案】C【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 KNO3样品 180g(含有少量NaCl),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在所得固体中未检测出NaCl残留 ,说明NaCl完全溶解, 20℃ 的100g水最多溶解 36.0gNaC。【解答】NaCl质量分数为所以 硝酸钾的质量分数至少为 80%,故答案为:C。7.【答案】D【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解答】A. 图象与表格均能反映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其中图象的优点是变化规律更直观,故错误;B. 由表格数据可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和溶剂影响,故错误;C. 40℃时,氢氧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29g,氢氧化钠在酒精中的溶解度是40g,所以将50gNaOH分别投入到100g水和酒精中,在水中不能形成饱和溶液,故错误;D. 40℃时,碳酸钠在酒精中难溶,所以将CO2通入饱和的NaOH酒精溶液中有沉淀生成,故正确;故答案为:D。8.【答案】B【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A.根据溶液的组成来分析;B.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来分析;C.根据溶液的特点来分析;D.根据结晶的概念来分析。【解答】A.瓶内的透明溶液中的溶质有硝酸钾、氯化铵、樟脑等多种,故A错误;B.当外界温度改变时,樟脑在乙醇内的溶解度会随着温度变化,瓶内会出现不同形态的樟脑沉淀,这说明樟脑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较大,故B正确;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会析出晶体是因为樟脑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C错误;D.结晶是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因此析出晶体的溶液是该温度下樟脑的饱和溶液,故D错误。故答案为:B。9.【答案】C【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考查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溶质质量分数随水分蒸发而升高。【解答】A.a过程水分蒸发,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大,所以A正确;B.a过程中温度和溶质溶剂种类都没有变,所以溶解度没变,所以B正确;C.b过程蒸发水分后成饱和溶液3,但若2号溶液是饱和溶液,则质量分数相等,即无法判断3号和2号的质量分数大小,所以C错误;D.3号和4号都是饱和溶液,但是4号升温后溶解度大,0溶质质量分数也大,所以D正确。故答案为C。10.【答案】C【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通过算出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根据“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列出等式算出实际称量的质量,再算出溶质质量分数。【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所需溶质质量为:100g×12%=12g,需水的质量:100g-12=88g,称量时10g是砝码质量,2g是游码,由“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列式为:10g=物体质量+2g;则物体质量=8g,故质量分数为:。故选C。11.【答案】D【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解答】A.倾倒液体时,试管略微倾斜,试管口紧挨试剂瓶口,标签朝向手心,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故A错误;B.滴加试剂时,胶头滴管要悬停在试管口的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故B错误;C.量筒是专门的测量工具,不能用作反应容器,故C错误;D.蒸发溶液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发生飞溅,故D正确。故选D。12.【答案】B【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解析】【分析】考查粗盐提纯操作,分为溶解,过滤,蒸发三步。【解答】A.蒸发过程需要蒸发皿,所以A错误;B.实验过程用烧杯装溶液,不用试管,所以B正确;C.蒸发时候需要加热,要用到酒精灯,所以C错误;D.溶解和过滤,蒸发三步都要用到玻璃棒,所以D错误。故答案为B.13.【答案】B;A;5.8;降温结晶【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结晶的概念与方法【解析】【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固体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的叫不饱和溶液,据此解答。【解答】①据图可以看出,B中有剩余的固体,故B一定是饱和溶液;A中加入5g硝酸钾形成的溶液继续加入硝酸钾还能继续溶解,说明A是不饱和溶液;B升高温度后得到的C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②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则20℃时50mL即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是,故x=15.8g-10g=5.8g;③x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硝酸钾从溶液中析出晶体常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方法。故答案为:①B;A;②5.8g;③降温结晶。14.【答案】(1)乙、丙、丁(2)乙、丙、丁(3)15%【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溶液中没有溶质,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是没有饱和。【解答】(1)丙丁一定饱和,丙到丁蒸发20g水,析出4g晶体,乙到丙,蒸发10g水,刚好析出2g晶体,所以乙也刚好饱和。属于饱和的溶液是乙、丙、丁。(2)甲不饱和, 乙、丙、丁都饱和,温度相同,所以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是乙、丙、丁。(3) 在甲中加入2g 硝酸钾即可使其饱和,设质量分数为,所以。15.【答案】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的密度;烧杯【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方法,透明难度中等,试题基础性强,贴近高考,注重灵活性,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解题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规范实验操作能力。需要选用的仪器为: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解答】(1)配置溶液需要知道溶液的质量,因此需要查阅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的密度;(2)需要选用的仪器为: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还缺少的是烧杯。故答案为:(1)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的密度;(2)烧杯。16.【答案】(1)过滤(2)增大(3)蒸发【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结晶的概念与方法;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2)溶质质量分数=;(3)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时,可以使用蒸发溶剂的方法结晶,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膜相当于滤纸,则膜分离技术相当于过滤操作;(2) 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后,水流入左侧,则右侧海水中溶质质量不变,而溶液质量减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增大。(3)根据图二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小,因此从海水中得到食盐晶体的方法为蒸发结晶。17.【答案】(1)不饱和;11(2)C【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结晶的概念与方法;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解析】【分析】(1)根据饱和溶液中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相等质量的晶体分析;(2)根据蒸发溶剂析出晶体不能体现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分析。【解答】(1) 由图示可知,从饱和溶液中蒸发10克水,析出5克固体,原溶液蒸发10克水析出1克固体,则说明蒸发前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n的值为6g+5g=11g.(2)所给实验是通过蒸发溶剂析出晶体,没有涉及温度的变化,所以不能确定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故选C。故答案为:(1)不饱和;11;(2)C。18.【答案】(1)氢氧化镁、碳酸钙(2)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解析】【分析】(1)根据加入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沉淀分析;(2)根据所加入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过量分析。【解答】(1)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再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过滤,所得固体为氢氧化镁和碳酸钙。(2)滤液中还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加入过量X,是为了 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故答案为:(1)氢氧化镁、碳酸钙;(2) 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19.【答案】(1)过滤(2)蒸发溶剂(3)不饱和(4)A;D【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结晶的概念与方法;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解析】【分析】 中学常用的物质分离方法:(1)过滤:用于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分离;(2)蒸发:用于可溶性固体与液体的分离; (3)结晶:利用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不同或溶解度变化不同,分离不同的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方法;(4)蒸馏:①蒸馏的原理将沸点相差较大的液态混合物加热使沸点低的物质先沸腾(汽化),再使其冷凝(液化)的连续操作过程称为蒸馏。【解答】(1)用于固液分离的方式是过滤; 要除去压汁后蔗料(即蔗汁和蔗渣的固液混合物)中的蔗渣,可采用的实验操作是过滤;(2)蒸发溶剂是一种常用的结晶方法;小明用熬制中的蔗糖不饱和溶液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配制热的蔗糖饱和溶液。(3)因为小明用得到的蔗糖想制作一个棒棒糖,小明将蔗糖加入热水中,用筷子稍作搅拌,观察到杯底还留有蔗糖固体,可见蔗糖还没有被完全溶解,他得到的蔗糖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4) 为了加快制作棒棒糖的速度,让烧杯中的蔗糖快速析出,因为蔗糖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他可以采用降低温度的方式;A可行;D也可行;D中的硝酸铵溶解在水中会吸收大量的热,使得周围的温度降低;B不可行,B溶解在水中时,会放出大量的热,使得温度升高;C加入水中,水温变化不大;故答案为:(1)过滤(2) 蒸发溶剂 (3) 不饱和 (4) A D20.【答案】(1)溶液①(2)③>②=④>①。【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某溶质不饱和溶液可以继续溶解该种溶质,同温同种溶质饱和溶液质量分数相同。【解答】(1) 溶液①继续加入溶质,溶质可以部分溶解,说明溶液①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2) ③ 中含有最多的溶质,所以质量分数最大, ②和④同为室温下同种溶质饱和溶液,所以质量分数相同, ①相对②和④来说是不饱和溶液,质量分数最小,故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③>②=④>① 。21.【答案】(1)冷却热饱和溶液(2)A;D(3)等于;氢氧化钠溶解时放热,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减小,氢氧化钙析出【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2)根据甲图现象及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分析。(3)根据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热,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分析。【解答】(1)当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时,提纯硝酸钾所采用的方法为降温结晶,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变化比氯化钠大。(2)A、温度由10℃升温到30℃,溶剂质量不变,所以纵坐标y的量一定不符合如图乙变化,故符合题意;B、温度由10℃升温到70℃,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加,固体溶解,溶质质量增加,但不一定一直增加,所以纵坐标y的量可能符合如图乙变化,故不符合题意;C、温度由10℃升温到70℃,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加,固体溶解,溶液质量增加,但不一定一直增加,所以纵坐标y的量可能符合如图乙变化,故不符合题意;D、温度由10℃升温到90℃,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加,固体溶解,溶质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增加,但温度由70℃升温到90℃,溶质质量、溶液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纵坐标y的量一定不符合如图乙变化,故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D。(3)溶液具有均一性,溶液上层的密度等于下层的密度;向烧杯B中加入氢氧化钠后,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热,温度升高,烧杯A中是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烧杯A中变浑浊。22.【答案】(1)A,B;搅拌加速溶解(2)加药品,直到天平平衡(3)偏小【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1)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规范解答。根据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用途解答;(2)根据指针的偏转方向确定药品偏多还是偏少,从而确定接下来的操作即可;(3)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确定量取水的质量变化,再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即可。【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称量氯化钠时,药品应该放在左盘;读取量筒的示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则错误的步骤是AB。E为溶解,其中玻璃棒的用途为搅拌加速溶解。(2) 错误更正后,用己调节平衡的天平称固体时,发现指针偏右,说明左盘的药品质量偏小,则接下来的操作是:加药品,直到天平平衡 。(3)若仰视读数,则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得到水的质量偏大。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会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23.【答案】(1)18.5(2)⑤③①④②(3)A;B;C【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1)食盐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2)根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食盐过程解答;(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要么是溶质质量偏小,要么是溶剂质量偏大,据此分析判断。【解答】(1) 小希要称取食盐的质量:100g×18.5%=18.5g;(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实验过程为:计算、称量食盐适量、量取水,搅拌溶解,则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⑤③①④②。(3)A.食盐固体不纯,则导致溶质质量偏小,故A符合题意;B.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则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得到水的体积偏大,故B符合题意;C.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会导致溶剂水的质量偏大,故C符合题意;D.已配好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由于溶液的均一性,因此不会影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D不合题意。故选ABC。24.【答案】(1)过滤(2)C(3)50.4(4)CEADB(5)②③【知识点】误差分析;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过滤原理分析;(2)根据精盐中含水分会使结果偏大,精盐飞溅或未完全溶解或留在器皿中会使结果偏小分析;(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计算出溶液质量,再由此计算溶剂质量分析;(4)根据配制溶液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分析;(5)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偏高可能是溶质偏多或溶剂偏少分析。【解答】(1) 操作④分离固体和液体,名称是过滤。(2) 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会使精盐质量偏小,A错误;蒸发时食盐飞溅会使精盐质量偏小,B错误;蒸发后,所得精盐潮湿会使结果因有水分偏大,C正确;器皿上沾有精盐没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会使结果偏小,D错误。(3)9.6克氯化钠配制16%的溶液,所得溶液质量为9.6g÷16%=60g,则需要水的质量为60g-9.6g=50.4g。(4)配制溶液过程按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的步骤进行,正确顺序为CEADB。(5)①称量氯化钠时砝码和氯化钠放错托盘,会使溶质质量偏小,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低,错误;②量水时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会使水的实际体积偏低,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高,正确;③搅拌溶解时有少量水溅出,使使水的实际体积偏低,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高,正确;④装瓶过程中溶液洒出不影响溶质质量分数,错误。故答案为:(1)过滤;(2)C;(3)50.4;(4) CEADB ;(5) ②③ 。25.【答案】(1)C、B、A(2)往左盘中适当增加食盐,直至天平平衡;ACE【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操作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粗盐提纯时,操作步骤为:溶解、过滤、蒸发。【解答】(1)在进行粗盐提纯时,先把含有泥沙的粗食盐溶解,形成含有泥沙的混合液,然后再进行过滤,分离泥沙和溶液,溶液再通过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晶体;在甲中A是蒸发,B是过滤,C是溶解,因此对应的顺序为:C、B、A;(2)①乙操作,在称量时出现了左盘上翘的现象,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说明食盐的质量偏小,则应往左盘中适当增加食盐,直至天平平衡;②A.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会导致所称量的氯化钠的质量偏小,从而导致所配制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A符合题意;B.称量氯化钠时,用了生锈的砝码,会导致所称量的氯化钠的质量偏大,从而导致所配制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B不符合题意;C.量取水时,仰视量筒读数,会导致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从而导致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C符合题意;D.一开始搅拌时,有部分液体溅出由会导致所配制的溶液中水的质量偏小,从而导致所配制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D不符合题意;E.将配好的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润洗过的细口瓶中,会导致溶液被稀释,使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E符合题意;故选ACE。故答案为:(1)C、B、A;(2)往左盘中适当增加食盐,直至天平平衡;(2)ACE。26.【答案】(1)24.18(2)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3)解:设需要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x,则:解得:x=20g答:加入20g硝酸钾。【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考查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溶解度, 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比,所以要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可以增加溶质或者蒸发溶剂的方法。【解答】(1) 10℃时 ,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9克,100克水中最多溶解20.9克,20克水最多溶解4.18克,所以溶液质量为溶剂加溶质质量为24.8克;(2)经过操作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加,所以可用加溶质或者恒稳蒸发溶剂的方法;(3)可以采用加溶质的方法,计算溶质的质量,也可以蒸发溶剂,计算需要减少的水的质量。27.【答案】氯化钠溶液;该温度下氯化钠溶解度为36g/100g,因此氯化钠饱和溶液溶质分数26.5%,比30%小,所以不可能是氯化钠溶液【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当温度不变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根据表格确定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然后根据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后与30%进行比较即可。28.【答案】(1)量取液体时,俯视读数(2)偏小(3)克+3克克【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读数时视线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解答】(1) 量取液体时,俯视读会导致读数比实际结果偏大,量取水偏少。(2) 小明利用粗盐来配制氯化钠溶液, 粗盐含有杂质,导致真正食盐质量偏少,所以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小。(3)质量分数等于溶质质量除以溶液质量,代入数据计算即可。29.【答案】(1)解:m液=ρ液V液=1.2g/cm3×200mL=240gm质=80%m液=192g(2)解:由于m质前=m质后所以192g=A%×(240g+1000g)得到:A%=15.5%(3)解:由于m质前=m质后所以80%×m液=20%×60kgm液=15kgV加水=45L【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1)由密度公式求解溶液质量,由质量分数等于溶质质量除以溶液质量求解溶质质量;(2) 二氧化氯消毒液与1千克水均匀混合 ,混合前后溶质质量不变;(3)配置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列方程求解。30.【答案】(1)①过滤;②氢氧化钠和氧化钙(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甲醇中碳元素质量即为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则生产 1 吨甲醇可消耗二氧化碳质量为.【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1)根据过滤原理及可循环的物质在流程中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分析;(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及元素质量为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析。【解答】(1)①“反应、分离”中,是利用氧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碳酸钙和氢氧化钠,然后再将碳酸钙分离出来,则分离混合物质的方法是过滤。 ②整个过程中,氢氧化钠和氧化钙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以循环利用。故答案为:(1)过滤;氢氧化钠和氧化钙;(2)1.375t。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