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热门作家15:铁凝 专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中考热门作家15:铁凝 专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中考热门作家15:铁凝
【热门文章预览】
01、何不就叫杨绛姐姐(河北)
02、我有过一只小蟹(江苏)
03、孤独温暖的旅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各小题。(河北沧州第十中学2024中考一模)
“何不就叫杨绛姐姐”
——我眼中的杨绛先生
铁凝
①作为敬且爱她的读者之一,近些年我有机会十余次拜访杨绛先生。
②二○○七年一月二十九日晚,是我第一次和杨绛先生见面。在三里河南沙沟先生家中,保姆开门后,杨绛亲自迎至客厅门口。她身穿圆领黑毛衣,锈红薄羽绒背心,藏蓝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她一头银发整齐地拢在耳后,皮肤是近于透明的细腻、洁净,实在不像近百岁的老人。她一身的新鲜气,笑着看着我,我有点拿不准地说:“我该怎么称呼您呢?杨绛先生?杨绛奶奶?杨绛妈妈……”只听杨绛先生略带顽皮地答道:“何不就叫杨绛姐姐?”我自然不敢,但那份放松的欢悦已在心中,我和杨绛先生一同笑起来。
③杨绛先生起居十分规律,无论寒暑,清晨起床后必先做一套钱锺书先生所教“八段锦”,直至春天生病前,弯腰双手可轻松触地。我想起杨绛告诉我钱先生教她“八段锦”时的语气,极轻柔,好像钱先生就站在身后,督促她每日清晨的健身。那是一种从未间断的想念,是爱的信仰。
④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五日,杨绛参加了邓小平为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举行的国宴,邓小平将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中译本作为国礼赠送给贵宾,并把译者杨绛介绍给对方。杨绛先生说,那天她无意中还听到两位西班牙女宾对她的小声议论,她们说:“她穿得像个女工”。 “她们可能觉得我听不见吧,我呢,听见了。其实那天我是穿了一套整齐的蓝毛料衣服的。”杨绛说。那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单从穿着看去,大约都像女工或男工。经历了太多风雨的杨绛,坦然领受这样的评价。她成功地穿着“隐身衣”做大学问,看世相人生,哪怕将自己隐成一位普通女工。
⑤二○一三年春节前,我和先生同去杨绛先生家拜年,我们聊了一些家事,还讲到我们的女儿。杨绛先生嘱咐说:“下次来,送给我一张你们的全家福吧,照片背面要写上字呢。”那慈爱的神情,就像我的娘家人一样。二○一四年四月,我和先生再次拜访了杨绛,我们遵嘱送给杨绛先生一张全家福照片,她看着照片上的女儿,叫着孩子的名字,好像孩子已经站在她的眼前,杨绛先生比我们的女儿整整大了一百岁,她看着照片上的孩子时,仿佛时光倒流,她的神情刹那间呈现出稚童样的活泼。这些年,越是和杨绛先生见面,就越是感受到她身上的家常气。今年春节前给杨绛先生拜年时(这也是我和杨绛最后一次在三里河家中见面),刚刚坐在她的身边,面容已显出疲意、形态也显出虚弱的杨绛先生,开口便先问起了我们的孩子。她清楚、准确地叫着女儿的名字说:“豆豆好吗?”这让我意外而又感动。事隔一年多之后,她还记得一个未曾见面的孩子。我相信,一百零五岁的杨绛,她爱的是天底下所有的孩子。 ⑥我珍视和杨绛先生的每一次见面。也许一些人精致的俗相正需要经由这样的先行者,这样的学养、见识、不泯的良知去冲刷和洗涤。一个不断崛起、日益被世界瞩目的民族,她的风骨、情怀与人文生态,仍然需要一代隐于人海的文化大家的长久滋养。我们的下一代,更下一代,当永怀赤子之心,真诚生活,才配得上这些秉持着智慧之烛,光照后辈的先贤们的问候和祝福。
(选自《散文精读·铁凝》,有删改)
13.阅读选文,根据提示将下面对内容的梳理补充完整。(4分)
杨绛与我交往两件事 ——①
——②
杨绛体现学者风度一件事——③
杨绛生活起居习惯一件事——④
14.请结合语境,简析下面句子中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3分)
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她一头银发整齐地拢在耳后。
答:
15.选文表达了“我”对杨绛先生怎样的情感 (3分)
答: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用杨绛自己的语言做标题,具有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同时也表现了杨绛的亲切与和蔼。
B.文章语言质朴中有温情,结构完整严谨,是文质兼美的散文。
C.文章中对杨绛的语言描写只是寥寥几句,却鲜活地凸显了她身上的“姐姐气质”和学者风度。
D.文末段落的内容强调了杨绛的品质气度和学养对个人、民族这两个方面的深远影响。
二、阅读散文, 完成12-14题。(共12分)(试题来源:2024江苏常州市中考一模试题)
我有过一只小蟹
铁凝
①夏天,我在庐山遇到一只小蟹。它生活在石缝里、山泉边,大名叫石蟹。
②那是在去往仙人洞的石板小路上,一位老翻译家递给我的。他举着一只香烟盒,神秘地笑着说:“打开看看,你一定会喜欢的。”我接过烟盒,立刻感到里面有什么东西在蠕动,不觉一阵心跳。我将烟盒扒开一个小口,就见这只蛋黄大小的棕红色小蟹摇摇晃晃正往外爬,它犹豫不定地爬出来,趴在我手心上,有些痴呆地停了下来。我托着这个小生命,细细瞧着,瞧它那阳光下半透明的身体像玛瑙,瞧它腿上那一层纤细的茸毛像丝绒,瞧它突起的乌黑眼睛总是固执地盯着一个地方。这一切都叫人疼爱。我立刻生出了一个念头,带它回去。
③我环顾四周,原来我们的几位作家都围在我身边,兴奋地注视着这个楞头楞脑的小家伙。也许小蟹发现了这点,它警惕地抱住前螯便在半空挥舞起来,好像给人以警告:看谁敢碰一碰 它那副认真的样儿,能叫你想起举着木头枪冲大人高喊“不许动”的小孩子。
④那天,我没有玩好,托着它,我只感觉到烟盒里那些小爪子的愤怒抗议,但我到底把它带回了我们的住所。在半脸盆清水里,它不习惯地勾动着腿脚爬来爬去,它活下来了。活着就要吃饭,我的小蟹还得吃活东西。它爱吃小鱼、小虾和蚯蚓。于是,每次出游,我便格外留意有水的地方:深湖、浅溪、泼辣的山泉、盘子一般大小的水洼……
⑤有一天,我们要走了,我首先想到我的小蟹转移问题。没想到一直陪着我们的那三位热心编辑早就走在了我前面。三人同时拿来了三只大小不等的玻璃瓶。我真想把三个瓶子都带上,让小蟹一路上轮换居住。因为行装多,只好抱歉地拿了一只。我澄干脸盆里的水,将瓶子贴在盆边呼唤我的小蟹。它却张开爪子挠着盆底,进一步、退一步地转圈,好像拒绝我的呼唤,又像是跟我玩着什么自作聪明的把戏。
⑥汽车在楼下鸣喇叭,我不想再跟这狡猾的小东西纠缠,决定诉诸“武力”,我一把捏起它,放进了玻璃瓶。它那对鼓鼓的黑眼睛还是盯着一个地方,也许在盘算什么。但是,我自信能用我的心感化它。在长途汽车上,一连五个小时,我始终抱着玻璃瓶,甚至当潮湿、闷热的风吹散了我的头发,我都不愿去梳理,直到走进南昌的宾馆,才把它放在床头柜上。
⑦半小时以后, 当我再捧起那瓶子,我怎么也没想到,瓶子变成了空的。小蟹不见了,桌面上只滚动着几粒水珠。难道谁捉去了它 没人进来过。难道它自己跳出了瓶子 又好像不可能。我焦急地寻找起来。沿着墙根找了一圈,没有。顺着走廊找了一遍,没有。我跑下楼梯,追到门口,都没有!哪儿去了 我的小蟹!哪儿去了 我的滑头的小家伙!
⑧我预感,我再也找不到它了。努力想想它的缺点吧。不是吗,想想它那傲慢无礼的神情,那些小聪明、小把戏,还有那两只感情不明的突出的黑眼睛。石蟹,一只普通的石蟹!我安慰着自己。“没有良心!”我只说。
⑨远处是车的洪流,人的洪流。我忽然觉得小蟹就在其中。我甚至知道它在朝着哪个方向不停地奔走,那是一个美丽、迷人的地方。可是,你能闯过那车的洪流、人的洪流吗 你走得那样急忙;你懂得去看那不停变幻的红灯绿灯吗 你的眼睛又是那样痴呆;你能逃过那些调皮的孩子之手吗 也许一只小鸡,一只小鸟都能使你粉身碎骨。
⑩不知怎么的,一想到这些,我还是愿意叫它的小名。我对着眼前的世界说:小蟹,祝你一路顺风,一路顺风……
(《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12.结合相关内容,从小蟹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两个方面简析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蟹。 (4分)
13.作者先说小蟹“没有良心”,最后又说“祝你一路顺风”,这是为什么 (6分)
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④段画线句的“格外”一词表达了“我”很在意、很关心小蟹的吃饭问题。
B.第⑦段画线句的朗读处理:着急、急切的语气与情绪,稍快的语速。
C.第⑨段中连续运用了几个“你”字、表明全文主要是以第二人称来写的。
D.文中称小蟹为“小家伙”“小东西”“小生命”等,都表达了“我”对它的喜爱之情。
三、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各小题。
孤独温暖的旅程
铁 凝
①有一个冬天,在京西宾馆开会,好像是吃过饭出了餐厅,一位个子不高、身着灰色棉衣的老人向我们走来。旁边有人告诉我,这便是汪曾祺老人。当时我没有迎上去打招呼的想法。越是自己敬佩的作家,似乎就越不愿意突兀地认识。但这位灰衣老人却招呼了我。他走到我的跟前,笑着,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 ”他打量着我的脑门,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这样的问话令我感到刚才我那顾忌的多余。我还发现汪曾祺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正如同他对于人类和生活的一些看法。
②不久以后,我有机会去了一趟位于坝上草原的河北沽源县。去那里本是参加当地的一个文学活动,但是鼓动着我对沽源发生兴趣的却是汪曾祺的一段经历。他曾经被下放到这个县劳动过,在一个马铃薯研究站。他在这个研究马铃薯的机构,除却日复一日的劳动,还施展着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天才:描述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图谱——画土豆。汪曾祺从未在:什么文字里对那儿的生活有过大声疾呼的控诉,他只是自嘲的描写过,他如何从对于圆头圆脑的马铃薯无从下笔,竟然到达一种“想画不像都不行”的熟练程度。他描绘着它们,又吃着它们,他还在文中自豪地告诉我们,全中国像他那样,吃过这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人,怕是不多见呢。我去沽源县是个夏天,走在虽然凉快,但略显光秃的县城街道上,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肆虐这里的居民,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捱过他的时光。我甚至向当地文学青年打听了有没有一个叫马铃薯研究站的地方,他们茫然地摇着头。马铃薯和文学有着多么遥远的距离呀。我却仍然体味着:一个连马铃薯都不忍心敷衍的作家,对生活该有耐心和爱。
③一九八九年春天,我的小说《玫瑰门》讨论会在京召开,汪曾祺是被邀请的老作家之一。会上谌容告诉我,上午八点半开会,汪曾祺六点钟就起床收拾整齐,等待作协的车来接了。在这个会上他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没有应付,也不是无端的说好。在这里,我不能用感激两个字来回报这些意见,我只是不断地想起一位著名艺术家的一本回忆录。这位艺术家在回忆录里写到当老之将至时,他害怕变成两种老人,一种是俨然以师长面目出现,动不动就以教训青年为乐事的老人;另一种是唯恐被旁人称“老”,便没有名堂地奉迎青年,以证实自己青春常在的老人。汪曾祺不是上述两种老人,也不是其他什么人,他就是他自己,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土的可爱的老头。这个老头,安然迎送着每一段或寂寥、或热闹的时光,用自己诚实而温暖的文字用那些平凡而充满灵性的故事,抚慰着常常是焦躁不安的世界。
④我常想,汪曾祺在沽源创造出的“热闹”日子,是为了排遣孤独,还是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使他觉得世界更需要人去抚慰呢 前不久读到他为一个年轻人的小说集所作的序,序中他借着评价那年轻人的小说道出了一句“人是孤儿”。
⑤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他在另一篇散文中记述了他在沽源的另一件事:有一天他采到一朵大蘑菇,他把它带回宿舍,精心晾干(可能他还有一种独到的晾制方法)收藏起来。待到年节回京与家人做短暂的团聚时,他将这朵蘑菇背回了北京,并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份鲜美无比的汤,那汤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⑥于是我又常想,一个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
⑦这使我不断地相信,这世界上一些孤独而优秀的灵魂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将温馨与欢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了世人吧 用文学,或者用蘑菇。
17. 作者在回忆汪曾祺先生的时候,既有与汪老的直接接触,也有从书本中了解的汪老。阅读文章填写表格。(3分)
事 件 印 象
在京西宾馆开会初次相遇主动招呼 目光温和而又剔透
下放沽源研究土豆 ①
② 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
带着自己采集、晾干的蘑菇回京,并为家人烹制 ③
18. 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下列语句。(6分)
(1) “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在这里肆虐,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挨过他的时光。” (从加点词的运用角度)
(2) “一个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 ”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19. 选文与《孤独之旅》都谈到“孤独”,结合下列材料和选文内容,谈谈你对“孤独”的理解。(4分)
材料: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孤独结伴而行。(曹文轩《感动》)
20. 结合汪曾祺的人生历程,说说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教益 (3分)
【答案】
一、13、①亲切让“我”称呼她“姐姐”②关心“我”及“我”的家人③参加国宴衣着朴素却坦然面对他人评价④每天练习钱锺书先生教的“八段锦”(4分)
14.通过“一尘不染”的鞋和“整齐”“陇”着的头发,刻画出杨绛整齐洁净的学者形象,突出了这位百岁老人身上的精气神儿。(3分)
15.敬重、怀念、赞颂。( 3分)
16、D
二、12.共4分。①外形:特征鲜明、惹人喜爱。②精神(内在):有自己的想法,追求自有而不喜欢受束缚。相关语句略。
各2分。意对即可。
13.共6分。两者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说其没有良心,是因为“我”待你这么好,你却不辞而别,有责怪小蟹之意。说“祝你一路顺风”,是因为“我”明白了小蟹不愿受拘束与禁锢的特性,担心它路途上的安全,也祝福它能顺利抵达那美丽、迷人的地方。
不矛盾1分,解析没有良心2分,解析一路顺风3分,意对即可。
14.C。(共2分。全文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
三、17.
事 件 印 象
在京西宾馆开会初次相遇主动招呼 目光温和而又剔透
下放沽源研究土豆 ①对生活有耐心和爱
②真实而细致地评价《玫瑰门》 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
带着自己采集、晾干的蘑菇回京,并为家人烹制 ③收藏起一切的孤独,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18. (1) “蛮横”“肆虐”突出了环境的恶劣,从侧面表现了汪曾祺的乐观、豁达,体现出作者对汪老被下放到沽源县劳动遭遇的痛惜。
(2) 示例一:反问,既强调了汪曾祺老人带给家人和社会丰富的精神能量:不抱怨,默默承受一切,只把温馨欢乐留给别人,又照应了标题。
示例二:反问,既强调了汪曾祺老人把孤独留给自己,把温暖带给别人的崇高品质,又照应了标题。
示例:细节描写“身着灰色棉衣”这个外貌描写,体现了汪老的朴素与质朴; “笑着” “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 ”这个语言描写,体现了汪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上午八点半开会,汪曾祺六点钟就起床收拾整齐,等待作协的车来接了”,这个动作描写,体现了汪老对工作认真负责,没有架子; “目光温和而又剔透”这个神态描写,表现汪老和蔼可亲、真诚。 (需结合原文分析,答出3点即可)
19. 选文中的汪曾祺在沽源县劳动的那段日子,冬天来临,陪伴他的只有塞外肆虐的风雪,心中的孤独与寂寞只能靠画马铃薯来排解,但饱受孤独之苦的他却更加乐观、坚毅。《孤独之旅》的主人公杜小康,在芦苇荡放鸭所面临的最大的敌人就是孤独,当他战胜孤独、享受孤独时他也长大了,坚强了。可见,孤独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摆正心态,积极面对,反而有助于我们的成长。
20. 做一个温暖无私的人,就像汪曾祺一样,给人以温暖与欢乐却不求馈赠回报;做一个乐观豁达的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像汪曾祺,不悲观,不轻言放弃;做一个从容的人,即使环境再怎么危困,也要像汪曾祺一样处变不惊,从容应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