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马丽华学习目标梳理游踪,理清行文思路,了解课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12欣赏和品味文中的景物,感受各拉丹冬雄伟、圣洁的特点。3理解作者感受,体会作者对自然的感悟和直面苦难的精神。导入新课长江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长河,她横贯中华大地,哺育着中华儿女,孕育了中华文明。因此,长江和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海拔6621米,为唐古拉山脉之主峰,屹立在神秘的雪域高原。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三源之一西源沱沱河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作者简介马丽华,女,山东济南人。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27年,曾经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纪实作品,她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她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马丽华写作背景1976年,23岁的马丽华受当时许多大学生去西藏插队落户的影响而入藏工作。她原打算去做小学教师,由于能写诗、善作文,被留在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工作,四年以后调入《西藏文学》编辑部任编辑。入藏约十年后,她的长篇散文《藏北经历》问世,为她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藏北经历》的写作,与人文记录电影《万里藏北》的拍摄关系密切。马丽华担任这部电影的编剧,在拍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了藏北的自然与人文,也经历了翻车、骨折等种种磨难。课文中多次提到的“大部队”,指的就是这部电影的摄制人员。字词积累棱角( ) 骤然( ) 虔诚( ) 安营扎寨( )恭顺( ) 蠕动( ) 凄凉( ) 风云变幻( )懈怠( ) 敦实( ) 蜿蜒( ) 接踵而至( )消长( ) 衰竭( ) 漫溢( ) 历历在目( )演绎( ) 黧黑( ) 砾石( ) 川流不息( )腈纶( ) 劲旅( ) 豁然( ) 漫不经心( )zhǎnɡlénɡ读准字音qīzhādàirúyìjiégōngzhǒnɡhuànqiánlìdūnzhòuwānyìlílìchuānjīnɡjìnghuòmàn字词积累虔诚:安营扎寨:风云变幻:接踵而至:历历在目:川流不息:漫不经心:像风云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恭敬而有诚意。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指部队驻扎下来。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理解词义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仿佛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抓关键词语,说说作者去过哪些地方?完成下面的线路图。梳理一段行程第一天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作者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移步换景)。山脚冰塔林草坝子上第二天砾石堆上接近冰山置身冰窟进入冰塔林梳理游览线路梳理一段行程梳理游记思路请根据作者的游踪,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梳理游记思路。第一部分(1-2节):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第二部分(3-11节):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和感受。第三部分(12—15节):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作者如何评价自己的各拉丹冬之旅呢?请在第四段找出一句能代表作者对此行态度的一句话。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领略一处风景寻找风景作者在游览过程中,向我们描写了哪些美景?请根据观察点和观景状态划出文中相关语句。观察点 观景状态 相关语句山脚冰塔林 远眺雪山砾石堆上 张望冰峰接近冰山 平视冰山置身冰窟 细看冰体再入冰河 倾听水声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富有雕塑感。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强,难说像什么。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鉴赏风景仿照示例,批注作者笔下各拉丹冬的景色。要求:从用词、修辞、手法、情感等方面鉴赏,体会景物的特点。示例语句: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批注示例:本句是远观各拉丹冬的气势,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统领”和“劲旅”两个词将各拉丹冬拟人化,并将雪山群比喻成队伍,由此可见各拉丹冬山多,且雪山雄壮、高大,外形令人敬畏,表现了各拉丹冬的气势雄伟之美。“卖弄”本是有意显示的意思,这里是贬词爱用。用拟人的手法,尽情地展示这一派奇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各拉丹冬奇美景色的赞叹、自豪之情。领略一处风景鉴赏风景仿照示例,批注作者笔下各拉丹冬的景色。要求:从用词、修辞、手法、情感等方面鉴赏,体会景物的特点。①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强,难说像什么。批注:把冰山比作“屏风”,并将各种景物比作屏风上的各种图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山形态各异、美丽壮观的特点。②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批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冰窟的美丽、圣洁;“静穆”一词准确生动地写出冰窟的静态美;“晶莹和洁白”,写出冰的颜色与亮度,表达了作者对这里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领略一处风景鉴赏风景仿照示例,批注作者笔下各拉丹冬的景色。要求:从用词、修辞、手法、情感等方面鉴赏,体会景物的特点。③冰体一点一点的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批注:冰窟中的冰体千姿百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冰的流苏”比作“长发”,生动形象地写出冰窟中冰体的形状怪异、美丽瑰奇。运用对比,用人的渺小衬托冰山的巨大。④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批注:运用大笔涂抹的方法,从视觉角度写出了冰的色彩美,表现冰塔林的光彩神韵。领略一处风景鉴赏风景阅读下面文字,和文中写冰塔林的11节比较:内容上的相同点和语言风格上的不同点。中国国家地理(有删减):冰塔林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景观,只有中低纬度的大陆性冰川才能生成。冰川流动时,谷底地形使得冰层各部分流动速度不同,继而冰层发生了断裂和褶皱,冰面被切成纵横交错的深沟和窄梁。在中低纬度,阳光探入冰川内部。一天之中,太阳的纬度变化着凹凸不平的冰面接受阳光也不均匀,不同位置受热程度悬殊,造成了参差不齐的融化,于是便雕刻出了冰柱高耸林立的景象。领略一处风景相同点:都写出了冰塔林的成因和形状。不同点:中国国家地理中的文字更专业、更严谨,用科学的语言普及科学知识。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涌动着作者丰富的情思,表达了对大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美。理解一份感受理解感受请根据观景状态圈出文中表现作者感受、想法、想象的词、句,思考作者观景时的感受。观景状态 相关语句 观景感受远眺雪山 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富有雕塑感。张望冰峰 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细看冰体 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倾听水声 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感到雄伟和神秘感叹造物主无所不能的创造力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感悟情怀“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来走上一遭。”作者在各拉丹冬游览时遇到了哪些困难?理解一份感受环境恶劣海拔接近六千米,让人气喘吁吁,很不适应。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感悟情怀“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来走上一遭。”作者在各拉丹冬游览时遇到了哪些困难?理解一份感受身体不适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感悟情怀从马丽华应对痛苦遭遇中的态度能够看出马丽华具有怎样的精神 理解一份感受她虽遭遇 ,却依然 。示例1:她虽遭遇身体不适,却依然幽默调侃、乐观前行。示例2:她虽遭遇高原反应,却依然坚持不懈、勇于探索。困难无处不在,热情始终不减敬畏而不退缩,精神一往无前马丽华是一个苦难主义至上者,一九七六年进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二十七年。她说:“我始终认为,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要是有一百次机会让我选择,第一百零一次我仍然选择苦难。”理解一份感受感悟情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公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理解一份感受感悟情怀课堂总结汪国真曾说:人生是跋涉,也是旅行;是等待,也是重逢;是探险,也是寻宝;是眼泪,也是歌声。马丽华的文字带领我们进行了一场各拉丹冬之旅,领略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雄奇、圣洁的美景,感受了马丽华对各拉丹冬源自灵魂的热爱、赞叹和敬畏。让我们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自豪,为这些探险者的勇敢乐观而感动。课后作业1.积累“读读写写”字词。2.推荐阅读:马丽华的《藏北游历》。板书设计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所至 移步换景所见 雄壮圣洁所感 赞叹敬畏马丽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