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届高考模拟“知识的岛屿越大,与无知海洋的边界也就越广阔。这是否意味着拥有越多的知识会越让人无所适从?”导写及范文【作文题】有人说,知识的岛屿越大,与无知海洋的边界也就越广阔。这是否意味着拥有越多的知识会越让人无所适从?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写作指津】这个作文题里包含了“有人说”的观点,包含了一个引发同学们思考的“问题”,还带有“岛屿”“海洋”这样的“比喻”要素,因此综合性较强,有一定写作难度。这个作文题与高考春考题的出题形式并不相同,但学生在写作中如果要和作文题材料进行充分的对话,就必须同时考虑“拥有更多的知识”“产生更强烈的无知感”和“感到无所适从”这一组短语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实际写作中,很多同学会跳过中间的“产生更强烈的无知感”,忽略作文题材料的第一句话,仅仅抓住第二句话的问题进行比较宽泛地回答,这和学生在写作上述两个高考春考题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内核一致的,有必要进一步训练巩固。第三是出于我们对议论文写作能力点和教学关键点的思考。学生已经学习过如何运用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辅以相匹配的论据素材进行论证,但大多数学生对于“如何分析说理”依然是比较茫然的。有同学寒假时私信告诉老师,希望上课时能够更细致地对这一写作能力点进行教学。而这个作文题的训练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因为它在写作中能运用的论据素材并不多,更需要依靠纯粹的“推理”“分析”来进行论证。最后是出于这个作文题本身所涉话题的时代针对性,以及对学生当下学习状态的启示。今天是一个“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作文题所述的现象和感受也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切身体会。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拥有越多的知识却越感到无知的现象?这会不会让人更加无所适从呢?我们要以怎样的眼光、心态、方式、方法去理解和面对这一“困境”?相信通过这个作文题的写作,同学们也能获得对自己人生的启示,完成又一次精神的成长。【学生习作】拨 开 迷 雾知识的岛屿越大,与无知海洋的边界也就越广阔。人们掌握着越多的知识,却更加发觉自己的无知。许多人因此而无所适从。他们历经艰辛,在学海中游荡数十载,却仍然与所谓“博学”无缘,面对世界仍然陷入迷思,不知该往何处,只是一遍又一遍地证实了自己的无知,无所适从,心灰意冷。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道尽了他们的迷茫与失落。学海无涯,难以穷尽,无数人孜孜以求的知识最终都彰示着人的无知,智力具有极限,人们不能不怀疑自己学习知识的意义,失去动力,无所适从,进退维谷。但,这种无所适从绝不是学习知识的终点。首先,知识越多越发觉自己的无知,绝不意味着不学无术者一定比求学之人生活得更加自在。因为,知识并不仅是一座孤岛,知识与无知的边界绝非陆与海的界限那样清晰明了。知识总是相联系的,而非孤立隔绝。拥有更多知识,尽管自己感受到更深的无知与迷茫,但已有的那些知识使人得以更便捷地探索未知,面对未知更加从容不迫,而若是拒绝求索,拒绝拓展知识与无知的边界,那就只能自守一方,丧失与广阔未知接触的能力,过单调封闭的生活。然而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已经以各种信息媒介取消了逃避未知,闭门不问的可能。面对这样的现状,不学无术者也要更茫然,更无措地飘荡于无知海洋,拥有更多知识的人,并不比他们更无所适从。而且,人们曲解了学习知识的意义,好像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完全摆脱无知,为了穷尽所有奥秘。然而无知本就是相对的概念,不存在毫无知识盲区的人,学海本就无涯,一味追求穷尽,最终只会在无知海洋的漩涡里越陷越深,当然也就无所适从了。人们应当承认无知的不可避免,从而明白学习新知识有其自身的独特趣味——求索本就是一种乐趣,不需要再为其附加过多的价值。只有这样,人们才不会因自己的无知而失掉自信力,质疑学习知识的意义,才能不再无所适从。探索未知,使无知变为已知,这是人天生具有的热情,是好奇心与探索欲使然。这份热情本应是人学习知识的动力,然而随着各种理论的发展,人开始迷信自己的能力,认为可以穷尽世界奥秘,这份热情于是开始变质,变为极端的“消除一切无知”。然而人的能力终有极限,无知海洋如影随形,这种落差,是使人无所适从的根源,它让无知海洋的表面蒙上一层迷雾,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我想,我们应正视人的局限,破除迷信以及由迷信导致的落差,从而拨开迷雾,重新怀着纯粹的、古老的热情畅游无知之海。点评:这篇作文在引材料之后,首先谈到了为什么很多人会在掌握更多知识后感到无所适从,原因是历经艰辛后愈发感到学海无涯,自己拥有的知识显得微不足道,进而心灰意冷,怀疑起学习知识的意义,从而失去动力、无所适从。但是否不求学就不会无所适从、更加自在呢?在下一段中,作者给出了答案:并非如此。由于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而非孤立隔绝的,因此拥有更多知识的人能够更从容地面对、更快捷地探索未知。而当代社会又通过各种信息媒介消弭了隔绝未知的可能,人人都要面对未知。因此,拥有更多知识的人,并不会更无所适从。接下来,作者重新定义了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完全消除无知,而是享受探索未知这一过程本身的乐趣。这一观点不仅见解独到、洞察深刻,更以一种充满希望的方式,赋予了学习全新的意义。最后,文章分析了人们感到无所适从的根源并给出了建议。这篇文章对阅卷老师来说,并非那种段首用观点句统摄全段、读起来很轻松的文章,而是抽丝剥茧、环环相扣地向前推进,每句话都是整体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了小作者思维的含量和深度。当然,如果能够将第二段内的论证以一种更加顺畅的方式连接起来,让逻辑推进更加自然清晰,则更好。相信桃源存在储存的知识越多,人越能意识到未探索领域的广阔,也越能感到自身的渺小,无力感与迷茫感随之而来。然而我认为,拥有越多知识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求知路上会越无措。相反,到达一定境界后,知识的累积会加强我们前进的信念感。诚然,我们接触知识的范围越大、垂度越深,与未知范畴接轨的次数也会随之增加。此时产生的无所适从感可能源于对自身生命有限而知识探索之路无限的恐惧,可能源于出口太多,不知选择哪一领域向下深挖的迷茫。倘若这种无所适从感不能及时得到消解,则可能演变为纠结于求知的意义的踌躇,最终阻碍人们在接近真理的道路上迈进。正因这种迷茫是每位求知者都必会经历难以克服的,许多人便停在了这一步,认为知识的增加就是增加自己苦恼的原因,因而停下了探索的脚步。正如褒禅山洞中的大多数探险者都在稍经“险以远”处时却步,仅对洞中玄妙囫囵一瞥,便沿着“夷以近”的来时路匆匆离开。然而在熬过这一段迷茫的瓶颈期后,知识的持续积累必然会带来前进的信心与勇气,以及对未来方向的顿悟。对这一结果的笃信既来源于“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中暗含的量变必然引起质变的实践真理,也来自于对狭窄隧道尽头一定存在豁然开朗的桃源的坚定信仰。待到此时,无知边界的拓宽将只会增加我们对知识的敬畏而非恐惧,新鲜信息将引起我们对某领域的探索欲,指引着前路方向。知识的增加不再会使人无所适从,因为坚持到此时的求知者们已经在上一轮的考验中认清了自己对终极真理无限渴求的决心,也在不断尝试后有了想要钻研一生的领域方向。只有到此时,求学才可谓一桩目的即为其自身的真正乐事。事实上,知识的累积带来的应该是确定性的提升,并不会直接导致迷茫困顿。真正使人无所适从的,是眼前世界被祛魅后,对“真理确实存在”这一信条日益增长的怀疑。我们发现科学定理也是可以被证伪的,断章取义是可以轻易篡改真相的,于是心中对于现存知识的意义的笃信就开始动摇。越多的知识不意味能带来越多的价值,反而会增大越多的不确定性。这时,其实需要的是我们打破先前的认知,接受这种“不确定性”,重建对知识的热情。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当我们在意识到自身的渺小后并不被此绝望击垮,而是顺势承认自己的无知,借以迎来永不枯竭的求知热情:既然我永远无知,那么追求知识的道路自然应是无限的、不因生命结束而终结的。在踏上这条伟大的道路后,我们才能收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内心平静,不因无功而怒,不因自身如蜉蝣的存在而悲,不因短暂收获而喜,因为选择探索岛屿外无尽的海洋本身就足以给人充盈的满足与沉静。求知之途漫漫修远,愿我们在历经千帆后,仍有相信桃源存在的勇气。点评:首先是审题层面,本文没有拘泥于我们训练过的某一个审题框架,而是紧贴题意,层层深入地与材料对话,这是审题的核心能力。另外,面对材料中的喻体,小作者不仅准确解释了本体含义,还在文中加入了《游褒禅山记》洞穴的比喻与之呼应。其次是论证逻辑的层面,本文思路极其清晰地将材料中三个关键词(“拥有更多的知识”“产生更强烈的无知感”和“感到无所适从”)的逻辑关系呈现出来,并为自己在第一段结尾提出的论点做出了层层推进的推理论证。我尝试用一条线性的逻辑链条来概括这一逻辑:拥有更多知识——对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的恐惧/不知选择哪一领域向下深挖的迷茫——对求知意义的踌躇,停下脚步——熬过这一段瓶颈期,知识的持续积累——带来前进的信心与勇气、决心(对应前面的恐惧)/带来对未来方向的顿悟(对应前面的迷茫)最后说说问题。本文6、7两段似乎存在逻辑上的问题。其一是第6段观点与材料的观点不一致:作者说“真正使人无所适从的,是眼前世界被祛魅后,对真理确实存在这一信条日益增长的怀疑”;“于是心中对于现存知识的意义的笃信就开始动摇”。我以为,这里所说的“无所适从”的原因指向“对已有知识的怀疑”,可以表述为这样一个作文题:知识的岛屿越大,岛屿的根基就越不牢固,甚至可能存在岛屿崩塌的危险。因而我觉得这一观点与材料不一致。其二是6、7两段观点的不一致。第6段说:解决“对已有知识的怀疑”的方法,是“接受这种不确定性”,也即接受“知识是随时会被推翻、被更新”的。而第7段说“我们在意识到自身的渺小后并不被此绝望击垮,而是顺势承认自己的无知”;前一分句“意识到自身的渺小”与上文“对已有知识的怀疑”不一致;后一分句“顺势承认自己的无知”与上文“接受这种不确定性”也不一致。第7段的方法似乎与第2段所说的“此时产生的无所适从感可能源于对自身生命有限而知识探索之路无限的恐惧”更匹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