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程标准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重点难点1.工厂制度形成的条件、特点、影响。2.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生产方式的影响。3.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基础知识知识点一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1.西方工厂制度的形成(1)条件①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②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大批产业工人被聚集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2)形成①倒班制:为保证机器昼夜运行,工人实行倒班制。②管理: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多种方式强化工人的纪律意识。③生产流水线: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以保证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3)影响带来了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2.中国的工厂制度(1)出现: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2)发展:后来,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也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知识点二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1.城市化的发展(1)伦敦、巴黎等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但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生活环境相当恶劣。(2)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2.交通运输业的发展(1)发展①工业革命对煤等矿石的需求刺激了运河的开凿。②铁路运输以其速度快、成本低而受人青睐,迅速发展。(2)影响: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思维点拨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不仅方便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且在客观上冲击着近代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传播着男女平等观念、民主科学等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思想理念。3.乡村改变(1)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2)大量人口从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开阔了眼界。思维点拨随着农村面貌的改变、交通运输业的进步、城市化的发展,城乡联系密切,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不断扩散,城乡差距逐渐缩小。4.生活节奏加快(1)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以后,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2)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往往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5.初等教育的推广(1)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表现①1802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工厂法》后,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并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②自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这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6.工人生活环境改善(1)原因: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2)斗争: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改善:经过一系列斗争,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最长工时受到限制,最低工资得到一定保障。习题巩固1.曼彻斯特的棉织工厂里,空气中经常弥漫着混杂机油的棉尘……为了开夜工,要用大量的蜡烛,但是几乎完全没有通风设备。因此,在工厂里经常能够闻到人身上发出的汗臭味,以及机油、棉尘,还有夜晚蜡烛发出的恶浊气味。这可用来说明( )A.工业生产的社会环境较为恶劣 B.工业资产阶级缺乏人文关怀C.受自然条件限制电力供应不足 D.不断开拓国内市场成为必然2.19世纪以前,德国长期处于民族分裂和经济落后状态。1834年开始,德国经济在几十年内维持着持续增长势头。1910年德国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二位,超过英法,仅次于美国。1913年,德国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英国。这一时期的德国A.拥有世界上最为广阔的殖民地 B.技术的创新进步推动了经济发展C.分裂与割据阻碍了经济的腾飞 D.共和政体的确立推动了经济发展3.“19世纪中叶以前,欧美各国的城市建筑一般都在6层以下,主要原因在于垂直交通的限制,美国的奥蒂斯兄弟公司发明蒸汽动力升降机;1889年纽约的迪马列斯特大楼安装了主要用于运货的电动升降机,从此名副其实的“电梯”出现。材料中高层建筑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工业革命开展 B.互联网技术应用 C.城市化的推动 D.垂直交通的突破4.如表是中、英、美、德四国制造业产占世界总产量比例变化示意图。据此判断②是(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中国5.下表所示是1850~1870年德国部分行业发展情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煤产量(万吨) 生铁产量(万吨) 铁路里长(公里) 机车(辆)1850年 690 21 5856 4981870年 3400 126 18876 3485A.德国工业革命发展较为迅速 B.国家统一推动德国工业发展C.德国产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D.垄断组织掌握德国经济命脉6.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写道:“现在情况不同了。自1866年危机以来,积累以不断增加的速度进行,以致在所有的工业国,至少在英国,生产的扩展赶不上积累的增长,单个资本家的积累已经不能在扩大他的营业方面全部用掉;英国的棉纺织业在1845年就已如此,此外,还有铁路投机。”这一材料这可以佐证( )A.资本输出的动因 B.棉纺织业中心转移C.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D.列强实力对比变化7.19世纪20年代,有学者指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之后,又有学者提出了“温室效应”,这说明工业革命( )A.带来了生产方式变革 B.带动了科学技术的革命C.破坏了人类生存环境 D.产生了新的学科流派8.1815年英国制订的《谷物法》规定了禁止谷物进口的法令,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1846年议会在社会压力和新兴阶级的推动下终于废除了《谷物法》,3年后又废除了保护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航海条例》。这说明当时英国A.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 B.国际关系的紧张引发了矛盾冲突C.议会的立法权受到了工人民众的抵制 D.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助推了政策的调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