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下学期元宵节班会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下学期元宵节班会教案

资源简介

元宵节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目的:
1. 了解元宵节的习俗和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2.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组织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和交流。
3.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活动时间:XXXX年XX月XX日(周X)下午第X节课
活动地点:XXXX
活动准备:
1. 教师提前布置班会主题,让学生提前了解元宵节的背景、起源、习俗等相关知识。
2. 收集相关资料,制作PPT课件。
3. 准备活动所需的道具和物品,如灯谜、汤圆、糖葫芦等。
4. 安排学生分组,确定各组的主题和节目。
活动流程:
一、开场白
主持人(班长):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的班会主题是“欢度元宵佳节,传承中华文化”。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元宵节的神奇世界。
二、知识竞答
主持人: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知识竞答环节。同学们已经提前了解了元宵节的有关知识,现在就来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成果吧!我们将邀请各小组代表进行竞答,答对的小组将获得小礼品一份。
(知识竞答环节,主持人出题,学生抢答。)
三、元宵节故事
故事一:纪念“平吕”设元宵节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尤其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故事二:元宵节兔子灯的来历
还记得去年热播电视剧《楚乔传》中,赵丽颖扮演的楚乔/星儿与林更新扮演的宇文玥第一次赏灯约会时,宇文玥送给星儿的那盏兔子灯吗?它会出现在元宵节的习俗中也是有来历的。
元宵拉兔子灯,据说来自江西宁都大布村的灯彩。
明万历年间,村里一位姓罗的商人,在扬州贸易时迷上了灯彩,装哑拜师辛勤三年学会技艺。因为大布村的人们把兔子视为吉祥之物,于是罗姓商人就把兔子灯带回了大布村。
正月初十至十五的晚上,是大布村“过灯”的日子,于是从那以后,每家每户都扎起了兔子灯(大布兔子灯三个并列,中间的大兔子是兔婆,旁边带着两只小兔子),在村庄、祠堂、各家各户巡游。兔子灯所到之处就意味着把吉祥和好运送到了那儿。
故事四:明帝敬佛,元宵节点灯
除了道教提倡上元节燃灯,佛教也在元宵节这天用燃灯习俗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东汉时期,白马东来,汉明帝提倡佛教。
据《僧史略》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神变,于是,佛教僧人便会在正月十五观佛舍利,点灯敬佛,举行燃灯法会。
故事三:隋炀帝创史上最大赏灯活动
“面子工程”自古有之,元宵节从燃灯习俗变成全民布灯赏灯的习俗,就源于隋朝隋炀帝的“面子工程”。
《资治通鉴》载:大业六年(610年)元宵,炀帝“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
如此声势浩大的布灯活动,自是让洛阳城端门灯火盛极一时,闻名于世,就连外国使者都会来此观赏。这也造就了历史中第一次出现“万国来朝”的盛况。
汉明帝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就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习俗。
故事四:上元节之说
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
四、元宵节的意义
(1)民俗产物
由元宵花灯形成与变化,可以看到民俗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既可以吸纳宗教文化的内涵,又可以包容雅文化的内容,从而形成一种自足自立的俗文化形态。元宵花灯的次生意蕴,实则是其民俗化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之中,其意蕴丛生积聚。仅其中的荦荦大者,就有娱乐、益智等内容。
(2)娱乐
在汉代的正月十五,娱乐是节庆的中心内容之一。此时的娱乐,乃是以歌舞娱神降神。佛教花灯加入元宵节之后,很快即与元宵节的娱神活动合而为一,人们在花灯的照耀之下,尽情欢歌嬉戏。此时的佛教花灯已经融入大众的行列,形成了纯娱乐喜庆的意蕴。直至近世“元宵无大小”“正月十五闹元宵”等俗语,更准确而直接地传达了花灯所蕴涵的欢乐喜庆意蕴。
(3)益智
元宵花灯的益智功能,主要应归功于灯谜的出现。而灯谜之出现,则要归因于字谜。由于汉字独特的造型和组合,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字谜了,时人谓之“廋辞”“隐语”。到南宋以后,此种文字游戏便与上元花灯结合,形成了灯谜。到了明清时期,灯谜则更加丰富多彩、引人人胜了。由花灯所衍生的灯谜,不仅保留了花灯喜庆娱乐的意蕴,又结合汉字文化产生了益智教民的文化效应。
(4)祈求丰登
元宵节的礼俗,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虽然所祭之神不尽相同,祈祷方式也或有差异,体现了民俗的地域色彩,但祈求农业的丰登这一宗旨则是一致的,这就表明元宵节原本有祈求丰收的意思。在唐代上元祈年的观念影响是很深广。唐文宗皇帝《上元日二首》中“心斋何事欲祈年”、“愿蒙四海福黔黎”即表明了这样的意思。段成式在《观山灯献徐尚书》序中说“及上元日,百姓请事山灯,以报穰祈祉也。”无论是九五之尊的皇帝,还是社会底层的百姓都,知道元宵节是祈求丰登的好日子。
(5)祛病消灾
元宵节流行一种叫“走桥”的习俗。在有些记载中元宵走桥的目的被解释成祛病消灾。河南《郏县志》载:“元宵庆灯节,老幼有病者各诣石龟灸之。若本地有河桥,则相与过桥。无则共攒木板搭数丈高,名曰天桥,男女咸集过之,谓之走百病。”河北《永平府志》:“至次日为残灯......儿女交错度桥,谓度百厄。”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正月·走桥摸钉》:“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凡有桥处,三五相率以过,谓之度厄,俗传曰走百病。”
(6)祈求子嗣绵延
元宵节也是求子的佳节良辰。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偷灯就是祈求子嗣绵延。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
五、才艺展示
主持人:元宵节有很多有趣的习俗和文化活动,比如猜灯谜、做汤圆、赏花灯等等。今天我们的同学们也为大家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才艺展示节目,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才艺展示环节,各小组轮流表演节目。)
六、游戏互动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些有趣的游戏互动环节,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元宵节的欢乐!
游戏一:猜灯谜(提前准备好灯谜题目和答案,挂在教室四周的绳子上,学生自由摘取答题。)
游戏二:做汤圆(安排学生示范做汤圆的步骤和方法,让同学们一起动手做汤圆。)
游戏三:糖葫芦串串乐(准备糖葫芦道具,让学生参与串糖葫芦的游戏。)
七、总结点评
主持人:今天的班会活动即将结束,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了解了元宵节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还亲身体验了元宵节的欢乐氛围。在此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最后祝愿大家元宵节快乐!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八、布置作业
1. 请同学们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做汤圆,将制作过程记录下来,形成一篇简短的日记。
2. 请大家收集一些元宵节的灯谜,准备在下周的班会上与同学们分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