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冬季防范自然灾害主题班会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冬季防范自然灾害主题班会教案

资源简介

防范自然灾害主题班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冻雨、暴雪、寒潮、霜冻等防灾知识,以及应对措施。
2.提高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做到遇事不慌不乱。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防灾知识,提高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和自救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故事、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出自然灾害的主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知识讲解:讲解冻雨、暴雪、寒潮、霜冻等自然灾害的形成、特点和危害,以及防范措施和应对方法。
气象灾害类型:
(1)寒潮
寒潮是指冬季来自极地或寒带的寒冷空气,像潮水一样大规模地向中,低纬度的侵袭活动。寒潮袭击时会造成气温急剧下降,并伴有大风和雨雪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和人体健康等都有较为严重的影响。
(2)寒潮主要危害
1、寒潮大风
寒潮大风是由寒潮引起的大风天气。风力通常为5~6级,当冷空气强盛或地面低压强烈发展时。风力可达7~8级,瞬时风力会更大。
2、寒潮冻害
寒潮天气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剧烈隆温,低温能导致作物冻害、河港封冻、交通中断,常会给工农业带来经济损失。
3、寒潮雪灾
在寒潮过程中,最突出的天气是降雪(雨)、大风和剧烈降温。
(3)应对方法
1、当气温发生骤降时,要注意添衣保暖,特别是要注意手。脸的保暖。
2、关好门窗,固紧室外搭建物。
3、老弱病人,特别是心血管病人。哮喘病人等对气温变化敏感的人群尽量不要外出。
4、采用煤炉取暖的家庭要提防煤气中毒。
5、应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6、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使海上船舶及时返航。
7、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
(4)寒潮预警标识
蓝色寒潮预警:48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风力可达5级以上
黄色寒潮预警: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风力可达6级以上
橙色寒潮预警: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风力可达6级以上
红色寒潮预警: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 风力可达6级以上
(5)霜冻
霜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通常出现在秋,冬、春三季。它与霜不同,霜是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有霜冻时并不一定是霜。
(6)霜冻主要危害
1、危害机理
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细胞间隙间的水分形成冰晶,细胞内原生质与液泡逐渐脱水和凝固,使细胞致死。解冻时细胞间隙中的冰融化成水很快蒸发,原生质因失水使植物干死。
2、园林植物的危害
霜冻对园林植物的危害是使植物组织细胞中的水分结冰,导致生理干旱,而使其受到损伤或死亡,給园林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3、对农作物的危害
玉米、大豆、棉花等秋收作物在成熟前对霜冻非常敏感。受冻后的叶片空得枯黄,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常造成大幅减产。
(7)应对方法
气象灾害—— 暴雪
暴雪指自然天气现象的一种降雪过程,它给人们的生活、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暴雪预警信号分为四种: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当暴雪天气来临时当地政府部门应做好暴雪预警信号应急预案,提醒人们做好各方面应对措施。
(8)暴雪预警标识
蓝色预警: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4毫米以上,或者已达4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
黄色预警: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6毫米以上,或者已达6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
橙色预警:6小时内降雪量将达1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
红色预警:6小时内降雪量将达15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5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
(9)暴雪主要危害
1、暴雪及其伴随的大风降温天气,会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会破坏交通、通信、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使城市断电、断水、压塌建筑物。
2、会冻死、冻坏农作物、牲畜,会加重虫病害的发生,影响来年产量和品质。
(10)应对方法
1、大家尽量待在室内,不要外出。
2、远离广告牌、临时搭建物和老树,避免砸伤。
3、 如果发生断电事故,要及时报告电力部门迅速处理。
4、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和交通信息,避免因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等停航或封闭而耽误出行。
5、非机动车应给轮胎少量放气,以增加轮胎与路面的摩擦力。
6、驾驶汽车时要慢速行驶并与前车保持距离。车辆拐弯前要提前减速,避免踩急刹车。有条件要安装防滑链。
(11)冻雨
冻雨(气象学名雨凇)是一种低于0℃但未冻结的过冷却水滴,是来自于高层冰晶云层中的雪花,遇到了高于0℃的气层,融化成“雨滴”继续下降。进入近地面气层时,由于遇到低于0℃的气温,一部分可能冻结成“冰粒",但大多数却来不及冻结,成了低于0℃的冷却雨滴,落到地面,在一些低于0℃的物体上“安家落户",冻结成雨凇。
(12)冻雨主要危害
1、公路交通因地面结冰而受阻,交通事故也因此增多。
2、田地结冰,会冻断返青的冬麦,或冻死早春播种的作物幼苗。另外,冻雨还能大面积地破坏幼林、冻伤果树等。
3、冻雨大量冻结积累后能压断电线和电话线。严重的冻雨会把房子压坍,飞机在有过冷水滴的云层中飞行时,机翼、螺旋桨会积水,影响飞机空气动力性能造成失事。
(13)应对方法
1、当冻雨发生时,要及时把电线、电杆、铁塔上的积冰敲刮干净。
2、在机场,要及时清理跑道和飞机上的积冰。
3、对于公路上的积冰,及时撒盐溶冰,并组织人力清扫路面。
4、人们应尽量减少外出,如果外出,要采取防寒保暖和防滑措施。
5、冻雨天气里要减速慢行,不要超车、加速、急转弯或者紧急制动,应及时安装轮胎防滑链。
(14)冻雨
冻雨(气象学名雨凇)是一种低于0℃但未冻结的过冷却水滴,是来自于高层冰晶云层中的雪花,遇到了高于0℃的气层,融化成“雨滴”继续下降。进入近地面气层时,由于遇到低于0℃的气温,一部分可能冻结成“冰粒",但大多数却来不及冻结,成了低于0℃的冷却雨滴,落到地面,在一些低于0℃的物体上“安家落户",冻结成雨凇。
(15)冻雨主要危害
1、公路交通因地面结冰而受阻,交通事故也因此增多。
2、田地结冰,会冻断返青的冬麦,或冻死早春播种的作物幼苗。另外,冻雨还能大面积地破坏幼林、冻伤果树等。
3、冻雨大量冻结积累后能压断电线和电话线。严重的冻雨会把房子压坍,飞机在有过冷水滴的云层中飞行时,机翼、螺旋桨会积水,影响飞机空气动力性能造成失事。
(16)应对方法
1、当冻雨发生时,要及时把电线、电杆、铁塔上的积冰敲刮干净。
2、在机场,要及时清理跑道和飞机上的积冰。
3、对于公路上的积冰,及时撒盐溶冰,并组织人力清扫路面。
4、人们应尽量减少外出,如果外出,要采取防寒保暖和防滑措施。
5、冻雨天气里要减速慢行,不要超车、加速、急转弯或者紧急制动,应及时安装轮胎防滑链。
(三)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防灾经验和应对措施,互相学习和交流。
(四)角色扮演:模拟地震、洪水等灾害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进行应对演练,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
(五)总结反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优点和成绩 ,指出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如何防滑
(1)人员防滑常识
1、及时清除装置、道路、楼梯、通道上的积雪、结冰。高空冰凌也要及时清理,清理原则是先高空后地面。
2、在主要通道上设置防滑设施,如防滑毯、防滑垫等。
3、在存在滑倒风险的地方,设置安全提示标语。
4、冬季雪天出行应穿防滑鞋,在马路人行道上行走,步行速度不要太快,步幅要小,双臂来回摆动能起到平衡作用。上下楼梯时,必须扶好扶手,沿梯阶逐级上下。
5、如果不小心摔倒,尽量别用手腕去支撑地面,这种摔倒姿势最容易造成手腕骨折,可用胳膊肘作支撑,同时要注意保护头部不被碰到。摔倒后也不要急着起来,检查一下身体哪些部位疼痛。一旦骨折,切不可乱揉乱动,应用围巾、书本等固定好骨折部位,立即到附近医院治疗。
(2)骑自行车防滑常识
车胎气不可太足,将气放至平时充气量的 为好。尽量放低车座,与前面车辆保持3米以上距离,防止前车滑倒绊着自己。不要急刹车,否则会使车轮打滑、失去平衡。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演练、游戏等,使学生全面了解防灾知识。
2.利用多媒体手段,如PPT、视频、图片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3. 通过互动、游戏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
1. 设计防灾知识测试题,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和巩固。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宣传所学的防灾知识,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反思。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
1.准备相关的防灾知识资料、图片和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一些模拟灾害场景的道具或实物,如模拟地震的桌椅 、模拟洪水的沙袋等。
3.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的防灾信息和案例,丰富教学内容。
七、总结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学生不仅了解了基本的自然灾害知识和防范措施,还提高了自身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学生也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协作和实际操作能力。希望学生能够把这些知识和能力带回家中,与家长一起做好灾害防范工作,共同保障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防范自然灾害主题班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震、洪水、台风等防灾知识,以及应对措施。
2. 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 、互帮互助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地震、洪水、台风等常见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
2.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保护和救助。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近年来的重大自然灾害,引导学生认识到防范自然灾害的重要性。
2024年1月22日5时51分,云南昭通市镇雄县塘房镇凉水村发生一起山体滑坡,据初步核实,18户47人被埋。因当地遭遇较大降雪,目前降雪有所减小但仍在持续,最高温仅0℃左右。发生山体滑坡的两个村民小组房屋沿山腰至山脚分散修建,海拔落差较大,山高坡陡。
2024年1月1日15时10分(当地16时10分)日本本州西岸近海发生7.4级地震,地震已造成57人死亡。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地震已致135人遇难,21日凌晨又发生4.1级地震。2023年12月31日22时27分在甘肃白银市平川区发生4.9级地震。
(二)知识讲解:教师结合图片和PPT,对地震、霜冻、山体滑坡、寒潮等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和应对方法进行讲解。
每当季节更替之时,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寒冬袭来,气温骤降,暴雪、道路结冰等等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出行带来困难和阻碍。一些灾害具有季节性,属于气象灾害。那么冬季的气象灾害都有哪些?面对灾害我们该怎么预防呢?
(1)定义:“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2)自然灾害种类:
1.雪灾:当强冷空气迅速入侵多地之时,会发生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进而对电力行业、制造业或其他一般行业带来损失。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特别是秋末冬初和冬末初春最为常见。
2.寒潮:指冬季来自极地或寒带的寒冷空气,像潮水一样大规模地向中,低纬度的侵袭活动。寒潮袭击时会造成气温急剧下降,并伴有大风和雨雪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和人体健康等都有较为严重的影响。
3.霜冻:霜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通常出现在秋,冬、春三季。它与霜不同,霜是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有霜冻时并不一定是霜。
4.雷电:在民间常流传这样一句话:“冬天打雷雷打雨”意思是说,冬天空气湿度大,冷空气强烈,冬天打雷,易形成雨雪。
如果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同时有使暖湿空气上升的动力,当出现强烈的上下对流运动,就会产生雷电。春夏季节多雷电,而在秋冬,虽然空气寒冷干燥,但当强盛暖湿空气上升时,对流达到一定强度,也会产生雷电现象。
5.暴雪:自然天气现象的一种降雪过程,它给人们的生活、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暴雪预警信号分为四种: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当暴雪天气来临时当地政府部门应做好暴雪预警信号应急预案,提醒人们做好各方面应对措施。
(3)防范措施:
1.注意防寒保暖、防滑。要适时、适量增加御寒冬衣,穿戴帽子、围巾、手套,
选择防滑的冬鞋,防止冻伤、摔伤。同时,不可因御寒而用帽子、口罩等遮挡视线。
2.注意路途安全。校园内,不要在学校各楼道追逐嬉闹,需慢步行走,谨防滑摔;不在易积雪的大树密冠下和大面积受风的广告牌附近经过、逗留;不能因好奇攀爬栏杆、楼梯等结冰处摘取冰锥,以免发生意外。
3.注意宿舍安全。要注意消防安全,规范用火,保持室内通风,外出时,做到人离断电、拔插头,杜绝火灾事故的发生。
4.注意食品安全。日常生活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要到正规商店里购买食品,不买校园周边、街头巷尾的“三无”食品;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带皮的水果和蔬菜应尽量削皮吃,以免造成农药中毒。
5.做好凝冻雨雪天疫情防控工作。冬季寒冷,气温起伏变化较大,是流感、流行性脑膜炎等多种传染病的高发时期,加之新冠肺炎疫情警报尚未解除,大家要继续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养成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的卫生习惯。
(4)防寒抗冻小知识
1.嘴唇干裂不要舔。冬季嘴唇特别容易干裂,有的人喜欢用舌头舔嘴唇,用唾液来保持嘴唇的湿润,可效果却是适得其反、越舔越干。冬季保护嘴唇,最好还是使用润唇膏。
2.搓搓揉揉防冻疮。寒冷天气,经常搓搓手,跺跺脚可以有效的预防冻疮。在室外,可设法用大衣等将手脚包裹起来,借助体温使冻僵的手脚暖和过来;还可用手搓,通过摩擦增加温度,促进自身的血液循环,以恢复正常。
3.注意脚部保暖。可选择稍大尺码的鞋子,垫一双棉鞋垫。其次,鞋底应稍高些,这样可以起到与冰冷地面隔寒的作用。每天最好步行半小时以上,并坚持早晚搓揉脚心。
4.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天冷时,清早起床喝上一碗热粥,可以帮助保暖、增加身体御寒能力,能预防受寒感冒。对于喉咙不适、发炎疼痛的人,温热的粥汁能滋润喉咙,有效缓解不适感。
5.坚持运动强体质。每天坚持锻炼,进行有氧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有利于对抗寒气入侵。
6.穿衣过紧不保暖。大家普遍认为,冬天保暖就应该把衣服穿多一点穿紧一点,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穿着衣物如果过紧,人体的血液循环会受到一定的阻碍,反而不利于保暖。
7.睡前泡脚暖一晚。身体和脚的保暖对于晚上的睡眠也是很重要的,注意晚上睡觉再冷也不要头蒙在被子里。冬天热水泡脚,增加血液循环,让觉睡得更香甜。
(5)防滑小知识
1.尽量不要穿塑料底鞋靴
凝冻路面步行鞋子选择非常重要,高跟鞋与硬平底鞋要坚决拒绝。凹凸不平齿轮纹深的牛筋底的防滑鞋效果最好,因为牛筋底的弹性和韧性好,对地面吸附能力强,而且耐磨。
此外,不妨给鞋子加装“防滑链”。拿一条直径1厘米左右的粗绳子,在鞋子上面绕两圈以上,然后在脚腕处固定绑好,防滑效果非常不错。
2.光滑的地方千万注意
大理石地板、大楼室外平台、广场中央的大方块、下坡的路面……这些光滑的地面能避则避。如果非走不可,降低重心,迈碎步挪着走更安全。不要走铲过雪但是反光的路面,薄薄的一层以及反光的雪路也尽量不要踩。
3.步幅要小且保持固定步调
在结冰路面行走,最重要的是步幅要小且保持固定步调。切忌提重物,双手不要揣在兜里,因为双手来回摆动能起到平衡作用。
4.掌握摔倒的正确姿势
当觉得身体失去平衡时,应迅速扔掉手中的物品,双手环抱在胸前,防止下意识地用手撑地而造成骨折,同时臀部着地,向左侧或右侧摔倒。也可以双手抱头,用打滚的方式化解冲击力,这样既能不会伤到手关节,又能够很好的保护身体关键部位头部。
5.不慎跌倒不要急起身
如果不慎跌倒,一定注意摔倒后不要急于起身,尽量别用手腕去支撑地面,因为这种摔倒姿势最容易造成手臂骨折。一旦发生骨折,切不可乱揉乱动,应用围巾、书本等工具固定好骨折部位,请求他人帮助,并立即到医院就诊。
6.自行车防滑小技巧
遇到冷冻天气,自行车的胎气不可太足,充气不满为好,增加车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可防止打滑。尽量放低车座,降低重心可以使骑自行车平稳,与前面车辆保持一定的距离,骑得慢一点,不要急刹车、急转弯,遇见紧急突发情况也可有个缓冲过程或提前做好下车的准备。
7.穿厚衣物
衣物一定要穿厚一点,万一摔倒了穿得厚也可以减少一些外伤。
(6)预防贴士
1.多喝热水,保障机体需要。
2.防病防滑,防煤气中毒。
3.加衣加固,注意头颈手脚的保暖。
(7)冬季取暖注意事项
1.室温:
冬天室温18-22摄氏度最适宜。一方面可以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另一方面也避免室内太干。
27加湿:
室内可放置加湿器补充水分,加湿器使用时,一定要保证每天换水,每周清洗一次,否则容易滋生病菌,引发呼吸道感染。
3.通风:
冬季户外活动减少,要适当开窗通风。最佳时间段为上午九点至下午五点之间,开窗通风半小时左右。
(三)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各自所知道的防灾经验和技巧,并进行总结。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与家长分享所学的防灾知识,并在家中制定一份家庭防灾计划。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 讲解与示范相结合:教师讲解理论知识,示范应对方法,让学生直观地学
2. 模拟演练:通过模拟实际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记忆和理解。
3.小组合作:分组进行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
1.课堂练习: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操作,加深理解。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制定家庭防灾计划,并与家长分享防灾知识。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
1.视频资料:用于导入教学,展示自然灾害的危害性。
2.图片资料:用于讲解知识,展示自然灾害的场景和应对方法。
3.PPT:用于整理知识点,制作教学课件。
4.模拟演练工具:用于模拟地震或洪水情境,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七、总结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防灾知识和应对措施,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发现不足之处,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馈情况,针对不同学生制定相应的辅导计划,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