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习目标】
通过时空轴,结合地图,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理解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的内在关系。
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结合北方人民南迁,分析江南区域开发的原因;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通过史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感悟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意义。
【重难点】
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江南区域开发、民族交融。
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在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基础梳理】
三国与两晋
1.三国鼎立
建立 都城 势力
曹魏 220年, 称帝,国号 ,东汉灭亡。 洛阳 魏国国力 ,在三国鼎立中略占上风。
蜀汉 221年,由 建立,国号仍为汉,史称蜀汉,简称蜀。 成都 蜀、吴两国注重加强对 地区的治理。
孙吴 229年, 称帝,吴国建立。 建业
2.西晋统一
(1)建立与统一: 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 。司马炎即晋武帝。280年,西晋灭 ,完成统一。
(2)少数民族内迁
①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②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 、羯、氐、羌、 。
(3)西晋灭亡
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 的争夺,演化为内战。内迁的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316年,西晋被内迁 所灭。自此, 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
(1)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专权
①士族: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 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②影响: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 ,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
2.南朝
420年,刘裕建宋,南方先后经历宋、 、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 ,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 。
3.江南开发
(1)原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 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表现
①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 ,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3)影响: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 。
4.南北对峙
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东晋南朝之交,东晋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 。到 ,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 ,覆亡大局已定。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1)建立: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 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 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 ,合称“十六国”。
(2)特点
①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②都采用了 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③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 慢慢缩小,但 仍然广泛存在。
(3)前秦
①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叶, 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②淝水之战: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 。由于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强大的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前提:北魏于 年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北魏 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2)内容
时间 5世纪后期
内容 迁都 都城从平城迁到
改籍贯 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
易服装 以 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讲汉话 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
改汉姓 改鲜卑姓为
定门第 等级 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 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
通婚姻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
(3)影响: 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 ,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 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北朝更替
(1)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 和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 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灭掉北齐。 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 局面。
自我测试
1.史书记载,晋武帝司马炎共有26个儿子,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最终,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由此可见,晋武帝选立太子是根据( )
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B.禅让制的尚贤原则
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D.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
2.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由此可以推断( )
A.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加强 B.南方取代了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C.契丹族入主中原迅速统一全国 D.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3.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陶瓷、造船等行业也有明显的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
C.江南自然资源丰富 D.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
4.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地区时期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水以北郡数 秦岭淮水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A.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B.政治中心开始实现南移
C.西汉的疆域比西晋小 D.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5.据《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这反映了( )
A.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 B.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威胁皇权
C.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的强大 D.两晋时期的政治民主化倾向
6.从下面的“人口迁徙示意图”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C.中原人口大量迁往江南 D.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往中原
7.《史记·货殖列传》描述秦汉时期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南朝沈约的《宋书》中却描述江南地区“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种变化( )
A.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 B.导致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C.说明江南的条件优越 D.源于北方移民南迁
8.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匈奴族和羯族自认为是夏朝的后裔,鲜卑族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羌族自认为是虞舜的后裔。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说明( )
A.中华民族统一大势已开始出现 B.胡汉祖先本是相同
C.各族政权力图确立其正统地位 D.贸易加强边境交融
9.有资料统计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
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B.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
C.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D.政治稳定推动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