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学案
【学习目标】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阅读教材,简述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吸收的过程。
2.阅读教材,简述中华文化传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程。
3.结合史料,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预习新知】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 佛教文化的传入
(1)历程:
两汉之际 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 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 佛教出现不同宗派, 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宋明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 理论的宋明 形成,佛教融合为 的一部分。
(2)佛教文化的影响:
①积极:
习俗 对中国人的 、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 、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艺术 中国传统的 、书法和绘画,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建筑 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如: 、 、 )
②局限: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
(1)明末清初时期(近代科学)
①明末,意大利人 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②《几何原本》《 》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③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2)19世纪中叶
①鸦片战争后: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②1862年 成立,旨在培养外交和 人才。
③清政府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 学习,严复、詹天佑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
④ 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
(3)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戊戌变法时期: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 的展开。
②辛亥革命时期: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 的思想武器。
(4)20世纪早期
①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 与科学的思想。
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索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 在中国的传播。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
(1)汉字: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____________、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2)儒学: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____________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3)佛教:大约在4世纪以后,________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4)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
①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________。
②日本大化改新:推行的______________、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③越南: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____________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5)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______________影响。
[学思之窗] 阅读上述诗句,体会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
提示:两首诗反映出中华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第一首诗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来到中国,为遇到一个能接纳他的好邻居而感激和欣喜。“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真实地道出了崔致远渴望学习唐朝先进文化,渴望和唐朝官员结交的心情。
2.四大发明的传播及对欧洲的影响
(1)造纸术: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促进了欧洲________、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
(2)火药: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________。
(3)指南针:促进了____________,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4)印刷术: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造出了自己的____________,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14~15世纪
(1)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________,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2)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________,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3)郑和下西洋扩大并加深了____________的影响。
4.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
(1)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________、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2)中国的茶、丝绸、________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思考点] 中华文化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1)宋代以来的理学对德国的哲学革命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其“学而优则仕”的公平性、开放性和流动性为欧洲和19世纪美洲的考试制度和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鉴。
(2)中国文化的连续性、独特性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内涵,为世界文化的丰富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西方中心论”,战后欧洲文明和欧洲文化的深刻危机,动摇了欧洲根深蒂固的优越感,随着“西方没落”疑虑的出现,西方学者把眼光投向了遥远的东方,中国的儒家学说被高度赞扬,老庄哲学也一度风行,人们希望用中国的文化来发展人际关系,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巩固训练】
1.下图是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描绘了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景象。它( )
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 B.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
C.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 D.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
2.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一类的文章屡见不鲜。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反映出当时( )
A.中西文化观已经扭转 B.民族危机推动了国人思想解放
C.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D.全面西化的思想渐成社会潮流
3.1700年1月7日,法国凡尔赛宫内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世纪之交舞会,名为“中国之王”。舞会上,国王路易十四坐在一顶中国式的八抬大轿中,穿着富有中国特色的服饰华丽登场,引得全场围观的人连连赞叹。这反映出当时( )
A.法国是欧洲中国热的引领者 B.法国贵族阶层崇尚中国文化
C.中法两国经济文化水平接近 D.殖民侵略促进了中西方交流
4.古代朝鲜的政治制度、日本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度、越南的科举制度多以唐制为蓝本。唐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唐人的打马球、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这反映出唐朝( )
A.文化影响广泛 B.民族政策开明 C.政治制度先进 D.崇尚阳刚力量
5.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极力提倡西方的“个性自由”和“理性主义”,同时又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中对墨家“非命”思想推崇备至。据此可推测,胡适( )
A.主张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B.认为东西方价值理念有相通之处
C.以墨家思想来否定儒家思想 D.肯定了墨家学派的个人自由思想
6.日本学者西嶋定生对汉文化圈这样界定:“‘东亚世界’是以中国文明的发生及发展为基轴而形成的……构成这个历史的文化圈,即‘东亚世界’的诸要素,大略可归纳为一、汉字文化,二、儒教,三、律令制,四、佛教等四项……因而共通性并非抹杀民族特质,相反是民族性的特质以中国文明为媒体从而具备了共通性。”该学者意在强调( )
A.汉字文化是维系汉文化圈的精神纽带 B.汉文化的正统地位
C.周边民族、国家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 D.汉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
7.美国某学者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蔡伦)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该项发明是( )
A.印刷术 B.造纸术 C.指南针 D.火药
8.中华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B.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C.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
D.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9.日本学者山鹿素行(1622—1685)按照中国《朱子小学》的模式写成武家教科书《武教小学》,目的是把武士子弟培养成正行正知,符合武士道标准的有用人才,并强化武士实践道德的自觉性。这反映出日本( )
A.强化武士忠君观念 B.善于学习先进文化
C.重视国民小学教育 D.以理学为正统思想
10.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 )
A.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 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
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 D.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送子天王图》中净饭王和摩耶夫人的穿着符合中国唐代皇帝及后妃的装束,这体现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故选D项。西汉末年,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原,《送子天王图》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作品,不能作为印证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状况的史料,A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B项错误。古代中国绘画包含了山水画、花鸟画、宗教画、历史画等多种形式,并不仅仅以宗教题材为主,C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19世纪后期,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知识分子对西学的认识也不断深入,这使得中西比较的范围逐渐扩大,推动了国人的思想解放,故选B项。材料只述及比较中西文化的现象,未涉及比较的结果,A项错误。维新思想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全面西化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行为方式,将中国的封建文化全盘抛弃,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国之王”“中国式的八抬大轿”“穿着富有中国特色的服饰”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贵族有着极大影响力,故选B项。仅凭法国凡尔赛宫内举行的这场舞会,难以得出“法国是欧洲中国热的引领者”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法国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不能据此判断两国经济文化水平接近,C项错误。当时法国尚未侵略中国,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服饰、体育活动等影响了周边国家,说明唐朝文化影响广泛,故选A项。唐代民族政策针对的是周边少数民族而非周边国家,B项错误。材料涉及唐朝的政治制度、服饰、体育活动等诸多方面,C项表述片面。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提倡西方的‘个性自由’和‘理性主义’,同时又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中对墨家‘非命’思想推崇备至”可知,胡适认为东西方价值理念有相通之处,故选B项。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东亚世界”以中国文明为媒介产生了共通性,且并不掩盖民族特性,体现了周边民族、国家对中国文明的文化认同,故选C项。材料不仅有汉字文化,还有儒学等,A项错误。汉文化在其他国家并不具有正统地位,B项错误。材料强调东亚文化圈的共通性和各国文化特质,未涉及汉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作用,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可知,这是对造纸术的描述。东汉时期,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了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人们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故B正确。
8.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故选A项。
9.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按照中国《朱子小学》的模式写成武家教科书《武教小学》”,可以看出日本通过学习中国儒家文化,培养人才,加强武士道德修养,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日本对中华文化的学习,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日本对武士子弟的培养和教育,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学习儒家文化,不能得出以理学为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B。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王阳明的思想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选择A: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维新志士利用王阳明的思想,使其成为反抗封建幕府统治的思想武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排除B:阳明学在日本社会变革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不能体现“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排除C:材料体现日本明治维新志士利用中国的儒家学说开展反封建斗争,但不能说明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C项表述绝对。排除D:阳明学说只是被日本维新志士吸收利用,并非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