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衡水金卷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作文导写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广东省衡水金卷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作文导写

资源简介

广东省衡水金卷2024届高三年级5月联考作文导学案
金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②世界上成功的都是行动派,有时候你很幸运,看似虚无缥缈的理想,因为你的行动,就成功了。——宗庆后
请结合以上材料和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这两段材料都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和价值,下面是对它们的详细理解:
①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
为者常成: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坚持不懈去做事的人,往往会取得成功。这里的“为”指的是行动、努力和实践。它强调了行动是成功的关键,没有行动,再美好的计划和想法也只是空中楼阁。
行者常至: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行动的重要性。它表示,那些坚持行动、不断前进的人,最终会到达目的地。这里的“至”可以理解为达到目标、实现愿望。这句话鼓励人们要有持之以恒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综合来看,这句话传达了一个核心思想:成功不是偶然的,它需要坚持不懈的行动和努力。只有行动,才能将计划和想法转化为现实。
② “世界上成功的都是行动派,有时候你很幸运,看似虚无缥缈的理想,因为你的行动,就成功了。” ——宗庆后
世界上成功的都是行动派:这句话直接指出了成功的关键——行动。它强调了行动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没有行动,就没有成功。宗庆后认为,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敢于行动、勇于实践。
看似虚无缥缈的理想:这句话描述了很多人心中的理想或目标,它们可能看起来遥不可及、难以实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理想就无法实现。
因为你的行动,就成功了:这句话是整段话的关键。它强调了行动的力量,即使理想看起来再不可能,只要我们有勇气去行动、去实践,就有可能实现它。宗庆后在这里鼓励人们要有敢于行动的精神,不要因为困难而放弃自己的理想。
综合来看,这句话传达了一个思想:成功需要行动。无论我们的理想多么遥远、多么难以实现,只要我们有勇气去行动、去实践,就有可能实现它。行动是连接理想与现实的桥梁,没有行动,就没有成功。
【立意方向】
行动是成功的基石:
立意点:强调行动在实现目标、达成成功中的重要性。无论是《晏子春秋》中的“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还是宗庆后所说的“世界上成功的都是行动派”,都明确指出没有行动就没有成功。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行动对个人、团队乃至社会成功的影响。
理想与实践的桥梁:
立意点:理想虽好,但如果不付诸实践,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宗庆后提到“看似虚无缥缈的理想”,但正是通过行动,这些理想才能变为现实。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讨论如何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如何通过行动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坚持与毅力的价值:
立意点:无论是“为者常成”还是“行者常至”,都强调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价值。成功往往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探讨坚持与毅力在追求成功过程中的重要性。
从行动中寻找幸运:
立意点:宗庆后提到“有时候你很幸运”,这种幸运往往来自于我们的行动。通过积极的行动,我们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机遇和成功。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讨论如何通过行动来创造自己的幸运,实现自己的梦想。
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立意点:结合两段材料,我们可以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即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有理想和目标,更要有行动和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取得真正的成功。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探讨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范文欣赏:
勇敢面对“不能”,积极去“为”
在忙碌而又充满挑战的高中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一时的困境而感叹“不能”,进而选择放弃。然而,正如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所揭示的那样,“不能”与“不为”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晏子也告诫我们:“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只有努力去“为”,才能冲破“不能”的障碍,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要正视生活中的“不能”。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无法克服的困难,这些困难可能来自于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面对这些“不能”,我们不必过于焦虑,更不能因此沮丧。相反,我们应该学会接受现实,承认自己的局限,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寻求突破。正如孟子所说:“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这里的“不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无需逃避,而应该勇于面对。
作为一名高中生,,仅仅承认“不能”还不够,我们还要积极去“为”。晏子说:“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努力去“为”,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这里的“为”,不仅仅是指行动,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心。当我们遇到困境时,不能轻易放弃,而应该抱着“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的信念,勇往直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冲破“不能”的障碍,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在实际生活中,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应该如何去“为”呢?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才能在遇到困难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同时,目标也能激发我们的潜能,让我们在困境中不断成长。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能够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更加从容,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此外,良好的习惯还能提高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更好的成绩。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同时,我们还要学会与他人沟通,分享自己的快乐与痛苦,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不能”,积极去“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突破自己,创造出更多的奇迹。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华章!
若非恒力,安见春光?
《南方周末》新年贺词里说:“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而让这样的逾越变得触手可及的,是千万个在寒冬就已经蓄力的种子,以恒力为柄,吹响了破土的春之号角。看似不能之事,也时有奇迹发生,而这奇迹的本身,不外乎一句“为者常成”。
不给失败冠以“不能”的理由,是善为者的座右铭。
正如齐宣王置折枝之力不顾不施仁政却说“吾不能”,现今世界压力剧增是事实,但是同样也有很多人,打着躺平的旗号,挂着情绪化的名号解释自己的停滞和焦虑。很多人以此当借口,将自己的“不为”归结于“不能”以此来逃避。尤记得苏翊鸣曾经说过:“一个新的难度动作,我每天练6个小时,一直重复练这一个动作,可能需要一个夏天才能去完成这个动作。”国际赛事的每一分进步都是在与“不能”作斗争,苏翊鸣何以朗朗少年就有王者之姿?我想,是他从不为困难找理由,不给失败留余地。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人可以用“为”去冲破“不能”的障碍,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如果一直给自己设置天花板,那么当人一日被这种认知限定,就不会有知难为而为之的“勇”,不会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更不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得。明知难为而为之是冲破“不能”的信念勇气,英国作家约翰 克里西年轻的时候,创作很勒奋,可是得到的却是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743封退稿信。他说:“不错,我正在承受人们不敢相信的大量失败的考验。如果我就此罢休,所有的退稿信都变得毫无意义。”凭着愈挫愈奋的勇气,到逝世为止,他一共出版了564 本书。他没有给自己找不能的借口,亦没有被浮云遮望眼,由此成功。反观现在很多人,遇到一点挫折便卧于“躺平”之毯无法起身,错失了不知多少蓬顶之外穹顶之上的星光。
生活不可能一往无前一帆风顺,我们的努力突破的“不能”有时就会成为渡江的舟楫。
张晓宇在中国人寿应聘时,激烈竞争中因为多学了德语通过了应聘,这个经历让他在职业生涯中不懈怠,面对行业洗牌,他依靠深厚的积淀当选了长安汽车的销售高管继而成为副总裁。试想,如若只抱着“不可能”的念头做事,又何来后来的拔节迈步呢?我们常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实际上这股“风”是每一个敢于突破“不能”的追风灵魂。当我们竭尽全力地去完成一件事,生命的感受和获得的激荡早已澄澈清明。所有生命都在等待破土之春,但若非恒力,安见春光?
想来作家李敖给自己的母校北京新鲜胡同小学题字时挥笔而就的“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也是想激励年轻人莫畏寒潮,自成春色吧!人生没有百分百的成功,只有日复一日,不曾放弃的追求。
一朝春色引人醉,自成碧草更无霜。唯有勇敢突破,才能突破“不能”,成为风暴中无畏的勇士!
笃行不怠,成己达人
王开岭曾说:“这是一个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时代,于是这个社会,再也贡献不出一个神性的人物。”何谓“神性”人物?鲁迅曾给“民族的脊梁”下了定义:“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这些踏实笃行、艰苦奋斗的人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国家的精神图腾,引领人民前行。
揆诸当下,中国巨轮乘风破浪,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条件逐步改善,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可是,在物欲的刺激下,人们普遍性的急功近利,期盼一夜暴富,一举成名,整个社会充斥着一股“浮躁”之气。新时代的青年,躬逢盛世,重任在肩,我们应该赓续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优良传统,积极践行真理,以此实现人生价值,丰盈生命。
那么,如何才能笃行不怠,成就自我?
首先,我们需要博学慎思,以知促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即知识、理论,我们只有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有的放矢,高效实践。那么,“知”从何而来?荀子说:“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可见,“知”可从实践中来。此外,前人通过大量的实践,把得到的经验、知识,撰写在书本上,供后人学习。因此“知”还可以从书本中来。然而,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各种“知识”纷至沓来、泥沙俱下,青少年由于阅历不广,自控力差,好奇心强,辨别能力弱,对于这些“知识”不能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去发现事情的本质与真相,以致被一些错误的“知识”煽动、欺骗。因此,我们既要博闻强识,开拓视野,积淀知识;又要悉心观察、善于思辨,注重总结分析,提炼方法规律,拨开迷雾,求得真知,以“知”促行。
其次,我们还应笃行不怠,知行合一。明朝中期空谈之风盛行,功利主义日益严重,针对这种情况,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论,主张学以致用,学习不能空谈死背,要在实践中应用并通过实践探求真知。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描述了在大革命发生之际,深刻影响着当时法国社会的一群精英群体,他们对日常具体事务一无所知,只关心制定抽象原则,而从不考虑付出实践,落实政策。法国人在这些“启蒙作家”的鼓吹和唆使下,也逐渐沉湎于虚构社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诚哉斯言,我们只有反对冥行妄作,作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才能获得精神的成长。
最后,我们还应反躬自省,行必有果。“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社会纷繁复杂,我们要常常反躬自省,善于反躬自省,才能摆正舵盘的方向,让生命之舟驶向本应到达的岸屿,去采撷生命饱满、丰硕的果实!
博学慎思,以知促行;笃行不怠,知行合一;反躬自省,行必有果。“行”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从点滴小事做起,注重每一个细节,循序渐进,坚定笃行,内省外修,方能成己达人,在砥砺实干中收获真正的人生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