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考试作文导写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考试作文导写

资源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作文学案
金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求助,该怎样描述这张图片的景色”“能表达惊叹的词句有哪些”“新词语这么多,但是我反而不知道该如何委婉地夸赞一个人了”……在这些“求助帖”的背后,不少年轻人正在被词不达意、语言匮乏困扰,当流行语、表情包等方式不再适用时,“词穷”问题好像就出现了。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这段材料揭示了当前一些年轻人在语言表达上遇到的困境。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流行文化的快速发展,年轻人常常使用流行语、表情包等简洁、直观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观点。然而,当这些快捷方式不再适用,或者需要更深入、更细腻地描述某个场景或情感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词不达意”或“语言匮乏”。
具体来说,材料中的“求助帖”反映了年轻人在特定情境下对语言表达的困惑和需要。比如,当他们试图描述一张图片的景色时,可能不知道如何用最准确、最生动的语言来传达画面的美感和细节;当他们想要表达惊叹之情时,可能觉得常用的词句过于平淡,无法充分表达内心的震撼;当他们想要夸赞一个人时,可能觉得新词语太多,反而不知道如何以更委婉、更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赞美。
这些“词穷”问题的出现,既反映了年轻人在语言学习和积累上的不足,也反映了他们在追求个性化和时尚化表达的过程中,对传统语言表达方式的忽视和遗忘。因此,对于年轻人来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语言积累、掌握传统语言表达方式,是解决“词穷”问题的关键。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社交媒体和流行文化的影响下,我们应该保持对语言的敏感性和敬畏心,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但也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语言文化,让语言真正成为我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有力工具。
【立意方向】
语言学习与传承的重要性
立意:强调在当今社会,虽然新的表达方式层出不穷,但学习和传承传统语言文化仍然至关重要。年轻人应该意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追求个性与表达深度的平衡
立意:探讨在追求个性化和时尚化表达的同时,如何保持语言表达的深度和准确性。年轻人可以通过学习更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丰富自己的语言库,从而在需要时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反思社交媒体对语言习惯的影响
立意:分析社交媒体和流行文化对年轻人语言习惯的影响,并反思其中的利弊。社交媒体虽然为年轻人提供了更便捷的沟通方式,但也可能导致他们过于依赖表情包和流行语,从而忽视了对传统语言表达方式的学习和运用。
语言创新与传统价值的融合
立意:探讨如何在语言创新的过程中保持对传统价值的尊重。年轻人可以在吸收新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同时,也注重对传统语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创造出既有时代感又有文化底蕴的语言表达方式。
倡导深度阅读和语言实践
立意:强调通过深度阅读和实践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年轻人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参与写作和演讲等活动,来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从而在面对“词穷”问题时能够更加从容应对。
这些立意方向都可以从材料中提炼出来,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和深化。在写作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立意方向进行深入探讨。
范文鉴赏:
词穷时代的文化反思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拥有无尽的知识与词汇,然而,当面对真实而细腻的情感表达时,却常常感到词不达意,陷入“词穷”的尴尬境地。这一现象,在年轻人群中尤为普遍,引发了对于当代文化、语言以及沟通方式的深刻反思。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词穷”并非简单的语言匮乏,而是文化背景的多元化与个体表达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在社交媒体和流行文化的冲击下,我们习惯了使用简单、直接、甚至是夸张的语言来表达情感。这种表达方式在快速沟通中确实有其便利性,但也削弱了我们对细腻情感的捕捉和表达能力。
其次,流行语和表情包等文化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方式,但也造成了语言的同质化。当所有人都在使用相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时,个性化和深度思考便无从谈起。这种“趋同”现象,使得我们在面对复杂情感时,难以找到真正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词汇。
那么,面对“词穷”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需要重视语言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让语言和表达方式更加多元化。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年轻人进行深度思考,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创造出更多独特而富有深度的表达方式。
其次,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和表达能力。这包括学习更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阅读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多进行写作和口语练习。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规律,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最后,我们也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沟通方式和态度。在沟通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感受和观点,以平等、开放、包容的态度进行交流。同时,我们也要善于倾听他人的声音,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从而更好地回应他人的期望和关切。
总之,“词穷”问题既是文化现象也是个体现象,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反思和应对。只有当我们重视语言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和表达能力、以及重新审视自己的沟通方式和态度时,才能真正摆脱“词穷”的困境,让语言成为我们表达情感和思考的工具而不是障碍。
“词穷”困境
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依靠流行语、表情包就能“直抒胸臆”,但这种浅白直接的输出方式,让一些复杂深邃的表达逐渐被遗忘。在离开网络环境、需要进行规范化表达时,一些年轻人只剩下了干瘪的文字和磕绊的语言。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超半数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47.1%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
当下的年轻群体,既享受着网络交流的便利,又有更多人接受了高学历教育,但在现实生活的交流交际中,却常常遭遇“欲说却词穷”的尴尬境况。“词穷”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占有相当的比例,甚至连提笔忘字的情况也占到了受访青年的37.9%。有专家将年轻人这种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现象,称之为互联网时代的“文字失语”问题,必须引发高度重视,实施综合性矫治措施。
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词穷”情形非常普遍。比如,有人在汇报工作时大脑空白,有想法却难以完整表达;面对他人提问却有话不知咋说,磕磕绊绊,词不达意;遭遇提笔忘字时不得不求助网络;春节走亲访友,不知该如何拜年、表达祝福,唠家常也不知该说些什么……这些看似属生活细节、寻常小事,但却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生活、表达能力。
究其原因,或可归结为“都是网络惹的祸”。互联网技术的确让生活更便捷,但同时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表达方式等产生深层次影响。如今手机成为生活重要部分,网上交流已成沟通常态。打字、发表情代替了打电话,说话交流的机会更少。输入法简化了文字输出方式,一句诗只要打出前面几个字的首字母就可引出整个句子,这就让人懒于记忆和思考。虚拟社交让不少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和“社恐”,长于用网络“梗”和网络语言表情达意,对规范性、逻辑性和书面化的表达方式造成冲击,并窄化语言表达背后的思维方式,一定程度上更影响了年轻人精神世界的深度与广度。
帮助年轻人走出“词穷”困境,首先需要改善互联网语言环境。要加强网络内容的精品化建设,提升语言文字的准确性、丰富性和美感度,打造内容优质的网络人文新经典;同时要引导各类互联网媒体规范语言文字表达,承担文化引导和审美引导的责任。学校及家庭也要提高对青少年人文经典诵读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年轻一代语言表达和思维的训练。
同时,重视平台引领和实践训练。相关部门要帮助年轻人减少对虚拟环境的依赖,鼓励年轻人多参与线下活动,获得更多具体生活体验。比如多举办面对面交流的讨论会、座谈会、汇报会等活动,给年轻人提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教育体系中也要注重对青少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多增加口语表达、写作训练等课程训练。
腹有诗书气自华。治愈“词穷”短板,需要强化阅读习惯,以积累词汇、丰富表达,同时更要勤于独立思考、深度思考。既要广猎信息,更要消化和吸收信息,尤其是遇到热点事件更要主动搜集信息,了解前因后果,增强思辨力,理性表达意见。
时文精粹:
“词穷”之困该怎样走出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一旦脱离网络环境、离开常用的网络流行词和表情包,便觉着不会“好好说话”了。多位朋友曾向笔者诉苦,当被领导或老板点名发言时,脑子会突然卡顿,支支吾吾许久也说不出个完整的句子;一写文章就像挤牙膏,铆足了劲,但半天也憋不出几个字。
前段时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以问卷的形式对1333名青年作了调研。数据显示,53.3%的人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47.1%的人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
不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词穷”现象?我们又该如何丰富自己的表达,破解“词穷”之困?
关于“‘词穷’现象产生原因”的调查数据 图源:视觉中国

“词穷”之困,被网友们戏称为“文字失语症”。“失语症”原本是医学专有名词,指的是患者大脑语言功能区病变,导致患者出现言语功能障碍。将其引申到文化领域,就是常常表现为张口难言,词不达意,语言组织能力衰退,无法运用语言清晰地表达情绪和观点。在笔者看来,它至少有这么几种症状:
一张嘴就“语塞”。对某件事情发表观点时,明明有一大堆话就在嘴边,但一张口却只是“好”“厉害”等几个短平快用词,要问“好在哪里”,便怎么也描述不出来;又或者喜欢用一些网络流行语,以显得自己很“潮”,比如形容美好,一律用“赞”“给力”“绝绝子”,表示敬仰,就用“yyds”来代替。若要他说出有更多角度和层次的内容,很难。
某社交平台上有个“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的小组,38万余名成员在此“抱团取暖”。打开小组,“如何形容这张图”“生日朋友圈该怎么发令人惊艳的文案”等求助帖子各式各样,可见这些网友受困扰之深。
说话逻辑“剪不断、理还乱”。每次需要发言时,恨不得一口气全部说完,但磕磕巴巴讲半天也讲不明白,既啰嗦又混乱,说话没抓到点子上,自己不知道在说什么,别人也体会不到重点。经历了一次次词不达意的挫败后,索性欲言又止。长此以往,便开始变得害怕表达。
错用字词,“已读乱回”。有时一时没想好怎么回复,便开始用戏谑或者滑稽的方式,采取“顾左右而言他”的办法来应对,或倾向于使用模糊、笼统的词汇等,以至降低了表达的精确性和具体性。比如万事只用“哈哈哈”来回应,比如发一个毫不相关的表情包,说了又好像没说。

关于“词穷”现象缘何产生,有调查报告显示,占比最高的原因为“阅读量少、表达能力弱化”,54%的受访者均选择了此项;还有“过度依赖网络语言和表情包,缺乏创造力”“碎片化浏览信息,难以形成系统思维”等原因,获选率也过半。归结起来,不外乎线上和线下两大因素。
从线上来说,互联网时代,网络在为生活、工作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框住”了我们的言语表达。
一方面,越来越多人习惯于文字简短、内容新奇、吸引眼球的浅阅读,或者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式”阅读。碎片化的信息承载形式,比如短视频等,虽然能带来短暂快感,却很难让人系统地进行深度阅读、深入思考,完整的知识体系也就建立不起来。输入不足导致肚里“没货”,输出时难免就会导致“词穷”。
另一方面,线上文本的经济适用性,容易让人产生“思维惰性”。智能手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原有的表达习惯和方式,现在只需在键盘上敲出拼音缩写,输入法便会快速帮助我们联想出常用词,效率大幅提升。有的输入法还更新了海量语录,打出前面几个字,就会连带出一个成语、一句歇后语甚至一组诗歌供选择,降低了词汇积累的必要性。
与此同时,在“回音壁效应”作用之下,或耳濡目染,或跟风从众,一部分人更加容易依赖网络语言进行表达,产生“万物皆可绝绝子”的窘态,或者陷入“上一次唱歌还是在上一次”这样的“废话文学”中,加速形成“文字失语”的局面。
就线下而言,面对激烈的竞争、高强度的工作,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启“两点一线”式生活,每天在公司和家之间奔波,缺乏充足时间去进行线下社交。平时生活、工作中的交流多以线上为主,线下变得“社恐”,甚至羞于开口与人说话,同时也害怕万一说错话没法“撤回”,表达力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
也有一部分网友认为,因为身边能够深入交流的人不多,自己的分享欲也就逐步下降了,并不是不会表达,而是不想表达,是个人主动选择了“文字失语”,这也不无道理。

“词穷”之困反映了当下一部分人语言储备的匮乏与感知敏锐度的下降。那么,“词穷”之困该如何破?
克服“思维惰性”,走出“话语舒适区”。适当摆脱网络依赖,“走出去”,提升线下社交的频率,丰富表达场景。现实生活中的交流需要说话、微表情、肢体动作、情绪情感等相互配合,这是网络表达所替代不了的。此外,线上交流时,也可有意识地减少网络用语和表情包的使用,多用完整的句式,以更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提高甄别力、判断力,学会多层次、多角度辩证看待事物,形成饱满的思维与成体系的观点时,表达才不至于“词穷”。
读万卷书,从经典中汲取营养。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从四大名著到当今各类经典好书,“万卷书”中有丰富的表达、动人的情感、深邃的人文,在岁月磨洗后越发闪耀,都是我们好好说话的“语料”。
比如光是形容眼下的春天,就有“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等表述,这和“绝绝子”相比,岂不是更令人回味无穷,能够打开更多的想象空间?
尊重表达,向低俗用语说“不”。如果把语言比作一条流动的大河,网络语言便是让河水流得更欢快的“催化剂”。它丰富了语言体系,一些新说法、新形式确实更能让人产生共鸣。我们不排斥使用网络流行语,但要拒绝低级、媚俗的网络烂梗。古有炼字一说,表达中一个字、一个词不同,意思就有所差别。这些炼字的门道,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此外,相关媒介和机构等也可以多多引导网民合理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比如《咬文嚼字》杂志被称为“语林啄木鸟”,自2006年起每年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通过“集中纠错”,向大众普及易混淆、易出错的语言文字知识。
正如清代诗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里说到的一样:“诗有不用浅深,不用变换,略易一二字,而其味油然自出者,妙于反复咏叹也。”中国语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富有独特的美感和魅力,几千年的文字瑰宝等着我们去挖掘。打破“文字失语”的困境,让这股“源头活水”常存长流、绵延不绝,我们每个人都重任在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