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国旗下的讲话:清明追思,家国永念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清明追思,家国永念》。最美人间四月天,此时此刻,抚今追昔,鉴往知来,总是让人心生无限感慨。最深的缅怀是弘扬,最好的纪念是传承。上周清明假期,相信许多同学都参加了祭祖踏青活动,许多学校也组织了革命烈士陵园祭扫活动。您可是否想过,逝者已逝,为什么生者还要在走向未来时停下脚步,回头去纪念?我想,从家族层面来说,扫墓祭祖是为了追忆先人,传承家风和美德。电影《寻梦环游记》的台词说“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记得你”“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在爱的记忆消失以前,请记住我!”每年清明,在拂去墓碑上的尘埃,铲除四周的杂草时,父辈会向我们逐一讲述长眠着的老一辈的故事,让我们孝敬不忘本,提醒我们要传承家风,继承先人的美德。每每家族成员聚在一起,共同缅怀先人,我就会由衷地感受到一种家族的凝聚力,体会到《乡土中国》里所说的那一种“根”的存在。逝者已逝,为什么生者还要在走向未来时停下脚步,回头去纪念?我想,从国家层面来说,是缅怀先烈,继承先烈的光荣传统。青山有意生浩气,草木含情慰英灵。先烈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是一个社会的价值引领,或者说先烈本身就是一段不可被忘记的历史。在觉醒年代中,年仅29岁的陈延年于1927年6月在上海被捕牺牲。在刑场上,他嘴里喊出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坚定和英勇:“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绝不跪下!”每逢清明,群众自发在合肥延年路路牌下设立临时纪念碑,摆满鲜花,寄托哀思。2020年6月,西部边陲中印边境冲突中,陈祥榕、肖思远等四名战士数次突入重围,营救战友,战至生命最后一刻。赤膊挡兵忘生死,铮骨血肉筑边防。他们以无畏之心与百名印军战至倒下,以血肉之躯筑起共和国的边塞长城。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涌现过无数如陈延年、陈祥榕等一样的舍生忘死、为国捐躯的英雄,他们用热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他们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的脊梁。清明,我们纪念这些国家英雄。当然,最好的缅怀是传承,最好的纪念是明志。在祭奠革命先烈的过程中,让我们感受“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许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誓言。清明追思,家国永念,让我们踏着春意,寄托哀思,让我们敬献一朵小白花,将感恩的心、思念的情永恒传递,以更加勇毅而沉稳的步伐迈向未来。“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也仍旧雾雨蒙蒙,即便这样也无法阻断我们对祖先的哀思。清明是中国对“孝”最浓缩的敬意,是在万物复苏之际对祖先表示最高敬意的诚恳,是对家族延续,不忘根本的企盼。每个家庭用他们自己不同的方式去铭记祖先:在墓前点燃一支香,缥缈的雾气是心诚的缩影;挥洒纸钱,一地的金黄是想念的泪滴。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有清明祭祖的传统,点香火、烧纸钱,放鞭炮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元的祭祖方式被发掘运用。在我看来,香火礼固然重要——表达对祖先的敬意。但是文明祭祖的方式也应该被广泛提倡,如鲜花礼等。这样既不会被烟熏得连自己眼睛都睁不开,也可以保护环境,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文明祭祖既可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也同时可以保护环境,相信祖先们也希望我们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好!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