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1《登飞来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和韵律。2.品味诗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3.把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任务】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2.品读诗句,感悟哲理3.对比阅读,拓展迁移【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猜一猜,他是谁 ①他官至宰相,且两度任相; 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 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④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 ⑦他字介甫,号半山,被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认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革命导师列宁曾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著作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背景链接:(具体见配套学习任务单)二、任务开展任务一:初读诗歌,感知内容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预设: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2.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预设:注释: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塔,这里指应天塔。闻说:这里是听到的意思。缘:因为。诗歌大意: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我已站在山峰塔顶的最高处。3.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预设:前两句写景,描写飞来峰上古塔之高峻;后两句议论,抒发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任务二:品读诗句,感悟哲理1.诗人如何表现古塔之高?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预设:①正侧结合:用“山上”(位置)“千寻”(数量)直接表现古塔之高;用“鸡鸣”时分塔上所见之东升旭日侧面表现古塔之高。②虚实结合:飞来山上千寻之塔,虽有夸张但仍为写实;“闻说”兼用典故,借想象虚写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小结:两种手法并用,都是为了表现飞来峰上古塔之高,而写古塔之高,则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亦是为结句伏笔。(用典简析: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2. 三、四两句议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①引入典故,明确“浮云”“最高层”比喻义。典故:《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故“浮云”暗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最高层”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②引入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此诗是王安石三十岁时所作,当时由鄞(Yín)县县令改任舒州通判。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壮怀: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揭示了怎样的哲理?预设:这两句诗写了诗人身在高处纵情远眺时的体会,表现了诗人的高瞻远瞩和不畏困难、不惧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揭示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深刻哲理。任务三:对比阅读,拓展迁移1.对比阅读《登飞来峰》、《题西林壁》、《观书有感》,说说它们有何相同之处。预设:①朝代相同:都是宋代诗歌。②体裁相同:都是七言绝句。③结构相同:都是先写景后议论。2.引入诗评,明确宋诗特点。预设:①“唐人诗主情,宋人诗主理。”——杨慎《升庵诗话》②宋诗常常以议论为诗,这一类诗歌可称之为说理诗、哲理诗或理趣诗。除了借景说理,也可托物说理或是咏史说理。我们在阅读这一类诗歌时,应仔细辨别所用手法,深入体会诗句中蕴含的哲理。课堂小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让我们永远自信乐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让我们永远拥有攀登顶峰的决心和勇气。【课后延学】1. 背诵《登飞来峰》。2. 思考《题西林壁》和《观书有感》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