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程标准】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认识明清时期文化的发展与当时商品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扩大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体会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一唯物史观。2.时空观念:通过了解明清时期所处的历史阶段,体会封建社会末期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繁荣。3.史料实证:通过对陆王心学和进步思潮的史料分析,理解两种思想的进步性所在。4.历史解释:通过学习本课,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局限性作出客观的历史解释。5.家国情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责任感。【重点难点】学习重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学习难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时空定位】【自主学习】第一遍看书:快速浏览本课的内容,包括图片、小字部分,完成以下问题。1.明朝后期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原因主要是什么?2.明朝后期手工业部门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是什么?3.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有哪些?4.清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但其局限也彻底的制约了社会的进步与转型,请列举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局限主要是什么?5.简述明清小说的主要成就。6.简述京剧形成的时间和融合了哪些地方戏的艺术成分?7.明清时期科技成就的特点是什么,具体表现有哪些?第二遍看书:再次细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本上作出标记。探究:明清儒学发展1.明至清中叶“思想领域的变化”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是哪些?2.明清儒学思想有何特点?3.分析这种思想的特征彰显了怎样的时代环境?4.明清儒学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当堂总结】【当堂检测】1、1692年,康熙帝设立如意馆,拨给那些供奉于皇家的画家、机艺师、设计师们作集会之用。欧洲来的传教士们也在如意馆作画、刻板、修理钟表和机械器物。康熙帝去世后,如意馆成为一个单纯的画院且日趋衰微。该现象反映了当时A.科学研究由皇帝主导 B.传教士为西方侵略服务C.西学东渐的进程终止 D.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2、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 宋 明 清河南 15 16 2 1江苏 7 8 17 49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3、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4、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4、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5、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附有与意大利传教士合译的《泰西水法》,另外他还与另一位传教士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这主要反映了明代中后期我国在科学技术上A. 对西方自然科学技术的吸收 B. 在前人基础上注重创新C. 重视对传统先进技术的总结 D. 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拓展学习】一、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1、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2、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3、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4、各地之间和内部,尤其是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5、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二、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学派 代表 宇宙观 求知方法 哲学范畴程朱理学 二程、朱熹 “理”是世界的本源 格物致知 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 陆九渊王阳明 心即理,是世界的本源 内心自省 主观唯心主义相同点 ①都认为世界本原不是物质,都承认“理”的存在,都属于唯心主义;②都主张维护儒家纲常伦理(存天理,灭人欲)③都主张自我修养、克制,并积极服务社会。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者在本质上的共同点是什么?历史影响如何?1、共同点:①批判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②强调经世致用,注重实学,如“工商皆本”的思想;。③是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是儒学的新发展④批判传统儒学,反传统、反教条。2、历史影响:①、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振聋发聩),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②、一定程度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历史进步性。③、局限性:A、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的封建制度,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B、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主导地位,没有形成社会运动,从而未能促使社会转型。四、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未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客观原因 缺乏政治基础 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封建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因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发展缓慢,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缺乏思想基础 纲常礼教,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缺乏群众基础 人们深受封建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主观原因 自身缺陷明显 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本质上并未脱离地主阶级儒学的范畴,在行动上也未解决实际问题五、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1、工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壮大了市民阶层,形成了要求表现自己思想和生活的广大读者群。2、传统的宋元话本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得到继承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3、社会识字率的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4、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迅速发展。5、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强,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六、明清时期中国科技逐渐落后的原因1、中国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封建小农经济,限制了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2、君主专制走向顶峰并走向腐化。3、明清时期的教育专制尤其是八股取士,使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4、清朝统治者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交流,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