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程标准】
1.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认识林则徐、魏源等人为挽救危局向西方学习的努力及其存在的局限性。
【素养目标】
1.通过学习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认识历史事件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形成辩证地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运用两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明确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进程。(时空观念)
3.通过史料解释,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从多个角度理解鸦片战争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通过相关史实,体会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培养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结果与影响
难点:多角度认识两次鸦片战争的时空背景和历史影响
【时空定位】
【自主学习】
第一遍看书:快速浏览本课的内容,包括图片、小字部分,完成以下问题。
1.阅读教材第一目,分析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中国在当时国际格局中的处境如何?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
中国 英国
政治
经济
军事
对外
文化
综合
2.阅读教材第二目,思考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继续 根本原因
性质
扩大 过程 侵略力量
侵略时间
侵略范围
危害和影响 开放口岸和割地
主权破坏
社会性质变化
5.阅读教材第三目,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鸦片战争后开眼看世界的看法。
第二遍看书:再次细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本上作出标记。
探究1:请思考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化有什么关系?(鸦片战争产生了什么影响?)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对外关系
社会生活
【当堂总结】
【当堂检测】
(  )1.鸦片战争前,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其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和准确的海图。为此,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中国沿海展开大范围水文调查,这一行为并没有受到清军的干扰。这说明
A.清政府缺乏近代海权观念 B.清朝海上军事实力不足
C.英国的殖民扩张准备充分 D.中英综合国力差距巨大
(  )2.《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中说:“鸦片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以上内容属于
A.历史事实的叙述 B.历史过程的描述 C.历史原因的分析 D.历史结论的阐释
(  )3.咸丰皇帝亲自批准的《天津条约》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但不久,他就借上海关税谈判之机,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将取消公使驻京等条款作为“第一要事”。这主要说明
A.清政府极力维护国家主权 B.清政府不认真履行条约
C.统治者天朝上国思想严重 D.清政府接受了自由贸易的主张
(  )4.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一书中重点介绍了英法美等国的社会风情、政治制度、工艺制造、机械生产、对外贸易和西洋各国相互关系等。林则徐编译这本书的意义在于
A.了解西方列强国情 B.改革传统政体
C.维护中国司法主权 D.宣传商战主张
(  )5.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
(  )6.《海国图志》发表十年后,还有一些开明人士认为,“中国水师与之争锋海上,即便招募夷土,仿其制作,而茫茫大海,无从把握,亦望洋而叹耳!然则将欲以御夷,将何道从之?”这表明当时
A.封建守旧势力逐渐占据上风 B.魏源的海防思想影响有限
C.开明人士质疑“师夷制夷” D.人们对海防状况极为担忧
【历史概念】
贸易顺差和逆差:贸易顺差:亦称“贸易出超”。各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的现象。一般表明一国的对外贸易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贸易逆差:亦称“贸易入超”。各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额大于出口额的现象。一般表明一国的对外贸易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由于中国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英国处于贸易逆差,为扭转这一局面,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而虎门硝烟,使英国试图通过鸦片走私扭转贸易逆差的方案失败,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领事裁判权:亦称“治外法权”,是指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利。在中国近代,西方列强通过强迫中国政府莶订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项特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但近代中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国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称“一体均沾”。
现代化:也叫近代化,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思想上的文明化、理性化。
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以后,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各资本主义国家对华的经济侵略主要是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指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和办厂权等。《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主要是资本输出。
【拓展学习】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英国的对比
中国 英国
经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生产 资本主义经济,机器化大生产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
军事 武备陈旧,军备废弛 坚船利炮
对外政策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文明类型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继续
(1)根本原因: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战争性质: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3)战争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扩大
(1)从战争的进程看:侵略力量扩大,第一次是英国,第二次是英法联合出兵,美、俄参与;侵略时间增长,第一次历时两年多,第二次延续四年之久;侵略区域扩大,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中国清政府的都城;签约国和条约增多,第一次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签约国和签约数增多。
(2)从战争的影响看:开放的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更多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市场被彻底打开,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政治上:中国社会性质变化。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由开始到加深,主权被严重破坏。
2、经济上: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客观上有利于新经济因素的生长。
思想上:开始学习西方。
一些人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如林则徐等。
4、政局上:统治者与侵略者勾结。 统治者对西方的态度变化:排斥→抵抗→妥协→勾结。
5、对外关系上:国门被打开。 此时对外开放是被动的,但在客观上有进步意义。
6、革命阶段上: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人民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这正是民主革命的特征
四、多元视角理解鸦片战争的影响
角度 影响
政治 西方列强的侵略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以及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经济 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及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思想 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破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美梦,西方民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过渡
对外关系 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被迫开放
社会生活 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等发生重大变化,也产生了相应的社会问题
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不是一半是殖民地,一半不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一半是资本主义社会。“半殖民地”是指国家和民族独立主权的部分丧失,但仍然保持着国家主权形式上的“外壳”,政治上受到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经济上受其掠夺和剥削。“半封建”是指封建社会开始或已经解体,但又未完全解体。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产生和发展,出现了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局面。出现了新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是代表社会进步的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