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学案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1.阅读教材,简述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流动促进移民社会形成的过程。
2.阅读教材,分析难民问题形成的因素,简述其对策。
3.结合材料,简述美国和新加坡移民文化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
重点:现代移民社会的形成及多元文化特征。
难点:各类移民社会有不同的多元文化和文化认同问题
【预习新知】
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1)原因: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促使________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
(2)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始于________________后。
(3)表现
①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________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
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________。
③经济高速发展的________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
④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成为________、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2.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
(1)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________,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表现
①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________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②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这在________中表现尤为明显。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他们作为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1.难民产生的原因:因________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
2.产生的主要地区:二战前主要是欧洲;二战后主要是________、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3.难民的地位: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的________,处境十分艰难。
4.联合国解决难民问题的措施
(1)1950年,联合国成立“________”,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
(2)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________。
(3)1966年,通过了《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1951年公约的________。
(4)2000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________”。
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 移民社会
(1)移民社会的居民由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组成。
(2)特质: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
(3)文化: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借鉴与认同中,这些移民社会形成各种 的移民文化。
2. 美国的移民文化
(1)形成:白人驱逐、消灭北美印第安人,阻碍了印第安文化的正常发展,同时吸收了非洲、 、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
(2)显著特征:民族和文化的 性。
(3)问题: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3. 新加坡是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
(1)形成原因:19 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随着东南亚地区经
济的发展,马六甲海峡海运繁忙,新加坡逐渐成为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从 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
(2)人口构成: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其次为本地的马来族,还有近10% 的印度裔移民。
(3)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① 马来语、 、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
② 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巩固训练】
1.近年来,非法移民和难民潮已成为困扰西欧的重大问题。在英国,曼斯顿移民收容中心设计容量1500人,却有超过3000人挤在那里;在与欧盟接壤的其他地区以及希腊、巴尔干半岛,类似案例也越来越多。这种现象出现的经济根源是( )
A.部分区域的冲突动荡 B.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平衡
C.欧洲一体化不断发展 D.欧盟国家福利制度的吸引
2.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了一股从不发达地方向发达地方移民的浪潮。欧洲人最初将这些移民当作“客籍工人”加以欢迎。然而,当战后经济繁荣期结束后,欧洲人渐渐的,也是不情愿地被迫认识到,他们面临的不是一个外来少数民族的暂时性的问题,而是一个新的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大陆的永久性的事实。材料中的变化反映了( )
A.移民激化了欧洲各民族间的矛盾 B.移民文化在欧洲开始占据主导
C.移民正在创造欧洲发展的新生态 D.移民强化了欧洲民族国家意识
3.《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对材料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B.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C.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D.全球化加剧国际之间移民问题的矛盾
4.自2005年以来,德国制定政策,允许投资德国公司并带来益处的外国公民在3到5年后获得德国绿卡;欧盟委员会也制定和实施了《全球移徙和流动办法》,支持与新兴国家发展“流动伙伴关系”,更好地解决外国出生者融入劳动力队伍的问题。这反映了( )
A.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B.南北国家经济差距的缩小
C.全球劳动力流动的扩大化 D.跨国公司对移民的依赖性
5.1965年在美国国会颁布的《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生效后,在来自德国、奥地利和瑞典等国的移民中,技术类移民分别占72%、41%和32%,在来自亚洲和非洲移民中分别占40%和49%,高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这反映出( )
A.美国移民政策歧视性消失 B.亚非移民技术水平高于西欧
C.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向 D.全球性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
6.下面是1860—1970年美国移民情况变化的曲线图。其中①②两个时段分别是移民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其原因分别是( )
A.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C.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D.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7.20世纪90年代德国重新统一后,有相当多的博物馆开始对移民文化进行保存和展示。位于柏林的世界文化博物馆还曾经组织过德国主流文化和各移民文化之间的“多元对话”的活动。这些措施( )
A.消除了德国不同民族间的隔阂 B.提升了移民的参政意识
C.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 D.提高了移民的文化知识水平
8.下图(如图)是1860—1970年间美国移民情况变化的曲线图。其中①②两个时段分别是移民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其原因分别是( )
美国每年移民人数(1860—1970年)
A.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C.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美苏冷战的影响
D.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9.下面是美国不同时期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示意图,由此可推知( )
A.移民推动美国多元化的文化格局的形成
B.白人移民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日益被改变
C.移民促使美国主流文化的内在矛盾得到有效解决
D.移民解决了美国历史上存在已久的种族歧视问题
10.2020年以来,随着全球人员流动模式的转变和多国辞职潮的出现,国际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士“求贤若渴”,各国纷纷加入“抢人战局”。德国当局除了吸引专业人才,还将目光放在身处德国的约180万名难民身上。这主要体现了( )
A.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快速转型 B.人才流动解决了国际难民问题
C.全球化引起了人才的跨国流动 D.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多样性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一些发展较差的地区的人们希望通过移民到其他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改善生活,故选B项。部分区域冲突动荡是社会政治现象,A项错误。非法移民和难民大多来自非欧盟国家,而非欧盟内部成员国,C项错误。欧盟国家福利制度的吸引可能是非法移民和难民选择目的地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经济根源,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他们面临的不是一个外来少数民族的暂时性的问题,而是一个新的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大陆的永久性的事实”可知,对欧洲的移民正在对欧洲发生永久性改变,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欧洲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移民文化影响了欧洲文化,但其并未占据主导,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体现移民对欧洲民族国家意识的强化,而是对欧洲文明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全球化”“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等,可知全球化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故本题选A项。B、C两项属于无关项,题干材料内容无从涉及;D项是对题干材料内容的曲解和误读,材料的主题不是“移民问题”。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人口流动。选择C:材料中德国政府通过获得德国绿卡鼓励外国公民投资德国公司以及欧盟力图更好地解决外国出生者融入劳动力队伍问题,两者都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范围内劳动力的流动不断扩大。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劳动力的流动,没有涉及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排除B:南北国家指的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材料没有涉及两者之间经济差距的变化。排除D:劳动力全球自由流动有利于跨国公司发展,但不能说明跨国公司对移民有“依赖性”,表述不符合题意。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新法案推出后,技术类移民增加,说明美国更愿意接受有技术的移民,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才的需求,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亚非移民技术水平高于西欧,排除A项;“歧视性消失”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①是移民的最高峰,处于20世纪初,美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产量居世界前列,吸引很多移民。②是移民的最低谷,处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银行关闭,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其他地区人们很少移民到美国。B项正确;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C
解析:材料中“对移民文化进行保存和展示”“多元对话”的措施,有利于缓和德国人对移民的不信任情绪,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故选C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B、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8.答案:B
解析:①②两个时段分别是1900年左右和1930年左右。结合所学可知,1900年左右,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美国的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增,吸引了大量移民;1930年左右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大量工人失业,经济萧条,因此移民人数处于低谷。故选B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的移民来源较广,来自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这种移民格局推动美国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A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白人占主导的地位被改变,排除B项;移民并未解决美国主流文化的内在矛盾,排除C项;美国种族问题依然很突出,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自身劳动力严重不足,它们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才需求大增,德国当局还利用难民解决本国劳动力问题,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多样性,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A项错误。材料主旨并非国际难民问题,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全球劳动力来源的多元化,而非全球化引起人才的跨国流动,排除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