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的史实,分析殖民者入侵带来的美洲人口结构和族群的变化。
2.掌握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动,分析英国的殖民活动导致当地人口的替代性变化。
3.掌握华工到美洲的史实,认识华工对美洲开发做出的贡献。
4.掌握华工到大洋洲的史实,认识华工对大洋洲开发做出的贡献。
【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殖民扩张、华工出国对美洲、大洋洲人口结构的影响。
难点:理解近代殖民扩张背景下,国际人口迁移与文化交融、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
【预习新知】
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 美洲族群变化的原因
(1)哥伦布到达美洲后,欧洲国家进行疯狂殖民扩张和掠夺。
(2)欧洲殖民者屠杀、奴役印第安人。
(3) 的流行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4)殖民者从非洲贩卖黑奴到美洲
① 原因: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
② 影响:深刻改变了非洲的 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上千万黑人奴隶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了劳动力。
(5)大量欧洲人移民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2. 对美洲的影响
(1)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新的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2)来自不同地方的各个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3. 由于历史条件的差异,美洲国家的人口结构不尽相同
(1)美国、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在美国,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
(2)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 人口占多数。
(3)拉丁美洲: 成为最大族群,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人口的半数。
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英国的殖民活动
(1)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________和新西兰等地。
(2)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________。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
(3)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________,人口数量锐减。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2.对大洋洲的影响
(1)原住民大量________,白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2)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知识点三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华工与美洲的开发
(1)大量华工到美洲的原因
①19世纪初,________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②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________出国。
③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
(2)影响:在美国,华工成为________场所的主要劳动力,促进了美洲的开发。
2.华工与大洋洲的开发
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________。到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促进了大洋洲的开发。
3.影响
(1)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________。
(2)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________经济、文化的发展。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近代华工出国的原因
①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 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 。
②19世纪中叶后 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
③国内推力:人口耕地压力;自然灾害影响;社会动荡;社会矛盾激化;被诱骗、绑架。
2.华工的贡献
地域 概况 影响
开发美洲 在美国,华工主要集中在 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 ②加勒比群岛、 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①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推动了拉美新族群的形成。
【巩固训练】
1.美国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说,16世纪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各种瘟疫和传染病带到美洲,在殖民者到达美洲后的一个世纪,当地人口减少了95%,仅在墨西哥,人口就锐减了3500万。美洲人口的锐减( )
A.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建立殖民统治 B.导致美洲纳入到世界市场
C.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D.促使东方迅速从属于西方
2.读表,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
15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
1400年 1500年 1600年 1700年 1750年
欧洲 45 69 89 115 140
亚洲 224 254 292 402 508
非洲 74 82 90 90 90
美洲 30 41 15 9 10
A.工业革命导致欧洲人口稳步增长 B.近代化运动推动亚洲人口迅速增长
C.奴隶贸易导致美洲丧失大量劳动人口 D.新航路开辟影响世界各地区人口变化
3.洛克在《论财产》中指出:财产权起源于劳动,土地所有权的获得是由于耕作,而北美的印第安人长期在一块土地上狩猎,无法获得其土地的所有权。洛克的观点反映了( )
A.资本主义国家关注财产权的归属问题
B.欧洲人轻视印第安人狩猎文明
C.欧洲人为在北美的殖民扩张进行辩护
D.欧洲人注重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4.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
A.奴隶贸易的发展 B.交通工具的进步 C.全球联系的加强 D.资本主义的兴起
5.19世纪上半期,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进运动,把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的13个州,向西扩展到太平洋沿岸。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张、新的领土的开发和利用,其急需大批劳动力。外来移民特别是欧洲移民迅速增加,形成了一股空前规模的移民浪潮。在这股移民浪潮中,大量华工从事的主要工作是( )
A.开矿筑路 B.金融证券 C.建立牧场 D.买办经商
6.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欧洲殖民者血腥的屠杀和残酷的压榨剥削,致使印第安人大批死亡而濒于灭绝:巴哈马群岛在12年内,土著印第安人几乎灭绝;古巴30万印第安人,至1548年差不多绝迹;海地25万印第安人只剩500人。这一现象导致( )
A.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 B.商业革命的到来
C.美洲民主运动的兴起 D.黑奴贸易的猖獗
7.据学者研究发现,一战后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14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以工代兵”策略。凡此种种造成了长期以来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集体失忆”。这说明( )
A.立场决定历史解释 B.文字记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
C.历史事实无法恢复 D.历史研究有助于历史记忆修复
8.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分析正确的是( )
时期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 473 0 77 396
①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由农村到城镇、由国内到国外。
②导致乡民迁居谋生的原因是中国被打开国门,自然经济解体。
③导致乡民职业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近代经济的兴起。
④第四个时期出国谋生的人数激增,主要原因是国内社会长期动乱,日本帝国主义入侵。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中英《北京条约》规定: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该规定导致的后果是( )
A.清政府维护了国人的利益 B.饱含血泪的苦力贸易形成
C.华人获得海外发展的自由 D.英国信守条约规定的承诺
10.下列关于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随着欧洲人的到来,美洲印第安人口不断增长
②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
③来到美洲的欧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和睦相处
④大量非洲黑人被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材料表达的中心思想是16世纪洲殖民者入侵美洲导致人口锐减,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导致了美洲国家长期落后和贫困,人口锐减促进非洲人口逐渐流向美洲地区,减轻了原住民的抵抗,客观上有利于殖民统治的建立,故选A项;新航路的开辟使美洲融入到世界市场之中,而不是人口的减少,故排除B项:促进欧洲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是早期的殖民扩张,故排除C项;东方从属于西方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故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A;亚洲近代化状况并不符合史实,排除B;奴隶贸易导致非洲而非美洲丧失大量劳动人口,排除C;材料“15世纪以来”,显然相关的大事是新航路的开辟,结合所学,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促进世界人口的迁移,故选D。
3.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思想,要求学生结合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基本史实来分析材料。材料揭示了对印第安人土地所有权的一种认识,而不是侧重资本主义国家,排除A;材料只是对印第安人获取财富的方式不认同,并没有从根本上轻视印第安文明,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欧洲和美洲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排除D;洛克认为,要想获得土地所有权就要耕种土地,而印第安人没有耕种土地,所以没有土地所有权,这一论断表面是正确,实际上否定了印第安人在北美的生存和居住权利,是为欧洲人在北美进行殖民扩张进行辩护,C正确。
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西班牙利用马尼拉大帆船航线从事的是欧洲、美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三角贸易涉及欧洲、非洲、美洲三角航程的奴隶贸易,清朝时流入中国的墨西哥货币,体现了亚洲与美洲的经济联系,故三幅图片反映了全球联系加强的主题,故选C项;题中只有三角贸易涉及奴隶贸易,不是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排除A项;三幅图片反映了全球联系的加强,并不能反映交通工具进步这个主题,排除B项;三幅图片反映的是早期殖民扩张阶段全球经济联系的加强,不能反映资本主义的兴起,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去往美国的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A项正确;来美的华工大多是穷苦百姓,文化水平较低,难以从事金融证券工作,B项排除;建立牧场主要是由资本家进行,C项排除;买办经商是近代中国商人帮助西方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活动,与此时华工在美劳动无关,D项排除。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欧洲殖民者对印第安人所做的一系列行径,致使美洲人口锐减,缺乏劳动力,最终欧洲殖民者将非洲黑人贩卖至美洲作奴隶,故选D项。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一战后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14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以工代兵’策略。”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A.一战华工参战,一战后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14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以工代兵”策略,说明协约国和北洋政府由于立场不同,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集体失忆”的解释也不同,故A正确;B.文字记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不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排除B;C.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且说法过于绝对,错误;D.材料反应的不是历史记忆的修复问题,材料强度的是立场不同历史解释也不同,排除D。故选:A。
8.答案:A
解析:从表格数据可知,近代以来该乡居民迁居到城镇、国外的人数快速增加,其主要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在遭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之下,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而商品经济有了较快发展,这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居民的职业变化,故①②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特征,③错误。第四个时期是1912-1939,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出国谋生的人数激增,主要原因是国内社会长期动乱,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故④正确,故C项正确。故选C。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英《北京条约》对华工的影响。选择B: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该条款导致大量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排除A:该条约内容是对国人利益的损害。排除C、D:C、D两项与史实不符。
1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地区移向未开发地区,具体是从欧洲迁往美洲、从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美洲由此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较高的地区,②④正确,故选D;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后,屠杀、奴役以及传染病导致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大量死亡,①错误;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屠杀当地的印第安人,③错误,故排除A、B、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