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教育、留学、大众传媒、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传承载体的发展历程
2、通过学习,史料分析,能够解释各种载体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
3、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到“人”是文化传承中最重要的载体,了解如何在信息化时代更好地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国文化传承载体应该肩负起的责任,提升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文化自信,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四大文化载体的发展历程
2、、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文化传承的意义
2、唤醒学生文化传承的自觉
【预习新知】
学校教育的发展
1.官学与私学——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1)官学
①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________,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②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__________。
(2)私学
①春秋时期:私学产生,改变了“____________”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
②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________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③宋代: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________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3)影响
①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____________依托于此得以传承。
②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2.近代大学
(1)西方
①起源: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____________的基础。
②发展:近代以后,________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a.法国:拿破仑建立的“____________”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b.德国:洪堡秉持“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c.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于____________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2)中国
①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年改名为________________。
②清华大学: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________________”,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3.现代中国的教育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________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2)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3)“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________,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5)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____________,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6)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____________”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4.学校教育发展的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印刷书的诞生
1. 最早的书籍
(1)世界:约在公元前 30 世纪,埃及出现的 ,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2)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2. 造纸业的发展和印刷术的发明
(1)造纸业的发展
① 概况:公元前 2 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105 年,东汉 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
成“蔡侯纸”。
② 意义: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2)印刷术
① 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
② 北宋时的 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③ 约 15 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采用 活字印刷,这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3)意义: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书馆的成长
1.古代世界: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________________建立的。
2.西方图书馆的演进
(1)职能变化: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______________的职能。
(2)表现: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______________。
3.古代中国
(1)官藏: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藏书之所。
(2)私藏: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______________。
4.近代中国: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________________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5.现代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____________”,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 起源:公元前 290 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园,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缪斯宫后来被称为“ 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2. 近代西方
① 1683 年,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 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② 18 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 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3. 近现代中国
①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② 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③ 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 1905 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 。
④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博物馆的建设展现出新的气象。1912 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
馆筹备处。1926 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1933 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
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 ”,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⑥ 故宫博物院:成立于 1925 年,是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而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在旧藏珍宝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文物藏品。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 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⑦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59年 7 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馆藏特色文物为武器、军服、证章和军事题材艺术品等。
⑧ 中国国家博物馆:1960 年 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 年 2 月,在两馆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⑨ 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
4. 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的意义
① 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② 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
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巩固训练】
1.下面为1992年中国基础教育情况统计表(小学部分)。这表明此时我国( )
小学 教学点 在校生 入学率 巩固率 摄学率
71.30万所 15万个 12201.28万人 97.2% 98% 2%
A.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重视教育的观念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C.义务教育实施效果明显 D.教育发展为改革开放做好人才储备
2.18世纪,法国涌现出大量图书机构,为公众阅读提供了方便。1784年,巴黎以拥有18座图书馆名列世界前茅,在法国有20多座城市至少拥有一座公立图书馆。除此之外,还有各种阅览室和各种书店,在那里人们可以尽情阅读而无须购买。这些图书机构( )
A.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 B.推动了启蒙思想产生
C.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 D.促进了理性思想传播
3.宋代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东面山下,石鼓书院位于湖南省中南重要城市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应天府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极峰下。这体现的办学理念是( )
A.修身养性,学术自由 B.抨击时弊,揭露黑暗
C.消极避世,不问时政 D.崇尚自然,远离人间
4.约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
A.活字印刷术开始传入欧洲 B.科学迅速转化成为生产力
C.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 D.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
5.当时的大学(18世纪末),在许多持批评意见的人看来,既不是真正的科研机构,也不是走向职业生活的一个过渡,而是一个假学究成堆的地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无疑在于人们历来把大学看成是传授传统知识的场所,而忽视了科学的迅猛发展,以致大学日益与世隔绝。为此,德国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分科教育的方式 B.建立了“大学区”制度
C.促成教学与研究的结合 D.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
6.清政府于1906年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1909年拟定《保存古迹推广办法章程》,提出针对古迹的六条调查事项,以及五条保存事项。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古物保存法》。据此可知近代中国( )
A.已确立了文物保护体系 B.文物保护工作渐有制度可循
C.遏制了破坏文物的势头 D.文化遗产保护已实现规范化
7.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
A.文化趋于活跃 B.政治变革加速 C.市民阶级出现 D.新教传播广泛
8.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工种会在低温下熔化,却可以在被挤压时保持足够硬度的特殊金属合金,并用翻砂铸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个单字都可以压缩。他做成的木质印刷机可用远远超过任何雕版印刷机的速度来印刷书籍,且最终成品的品质斐然。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9.商代许多文告、策命、法典铸刻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档案;西周时期重要档案都“藏于宗庙,放之天府”,以备查阅和求得祖先、神灵的保佑。据此可知,商周时期( )
A.王权与神权得到有效结合 B.国家治理呈现理性化特征
C.档案得到了有效保存利用 D.重视文化传承和历史传统
10.电影《风筝》是新中国第一部中外合拍电影。影片中以法国孩子的视角展现了 20世 纪 50年代末北京街景市情和传统文化,影片上映后的三十多年里一直作为法国学校儿童了解中国文化的电影素材。这表明电影艺术( )
A.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交流 B.加强了世界各地区的联系
C.是世界影响最大的媒体 D.成为渗透意识形态的工具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1992年我国基础教育中辍学率只有2%,巩固率98%,说明我国义务教育实施效果明显,故选C项。1995年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成就显著,与社会重视教育的观念无关,B项错误。1978年实施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D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18世纪的法国出现大量图书机构,是因为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人们思想得到解放,对知识的渴望更加高涨。因此,阅读机会的增加有利于理性思想的传播,故选D项。文艺复兴于14世纪兴起,启蒙运动于17世纪发生,宗教改革于16世纪开展,A、B、C主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中国古人理想的读书场所就是茂林修竹,环境清幽的山林之间,远离尘世,心灵安静,材料中宋代的书院选址体现了文人学士对高尚品格和自由学风的追求,故选A项。
4.答案:D
解析:谷登堡的发明得到迅速推广,欧洲出现了大量印刷厂,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从而推动社会发展,故选D项。
5.答案:C
解析:据题干中“人们历来把大学看成.而忽视了科学的迅猛发展,以致大学日益与世隔绝”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故选C项。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A项错误。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B项错误。美国大学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材料“《保存古物推广办法》……”体现的是政府通过立法、行政规定等措施对文物进行保护,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保护措施,并非是建立了中国专业化文物保护体系,排除A项;“遏制了”表述绝对,排除C项;“已实现”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B。
7.答案:A
解析:图片资料显示,15世纪在美因茨最早出现印书坊,并以此为中心迅速扩展到欧洲诸多城市,这说明当时欧洲文化趋于活跃,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化的传播,不能体现政治因素,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阶级出现,故C项排除;新教是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中逐渐形成的,故D项排除。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A项正确;开始使用金属活字印刷书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教育,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图书馆,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商代许多文告、策命、法典铸刻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档案;西周时期重要档案都‘藏于宗庙,放之天府’,以备查阅和求得祖先、神灵的保佑”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绵亘不断,与档案工作的建立和发展密切关联。中国古代王朝非常重视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商代许多文告、策命、法典铸刻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档案;西周时期重要档案都“藏于宗庙,放之天府”,以备查阅和求得祖先、神灵的保佑。据此可知商周时期重视文化传承和历史传统,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传承,无法体现国家治理呈现理性化特征,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商周时期重要档案的保存利用,并非所有的档案都得到了有效保存利用,排除C项;“王权与神权得到有效结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
10.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的电影《风筝》“以法国孩子的视角展现了20世纪50年代末北京街景市情和传统文化”“一直作为法国学校儿童了解中国文化的电影素材”可以看出,该影片有利于推进中法相互了解,促进中法之间的文化传播交流,故A正确。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说法夸张而不符合史实,均排除。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