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两次世界大战与殖民体系瓦解的史实,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对原有殖民地文化造成的破坏。(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对殖民体系的影响,理解战争对不同文化造成的客观影响,认识保存民族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性。(家国情怀、唯物史观)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两次世界大战对不同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双重影响。
难点:两次世界大战对不同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双重影响。
【预习新知】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 背景
(1)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
(2)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 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3)战争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在这些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
(4) 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2. 事例
(1)亚洲
① 中国: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从此,中国共产党一直领导着中国革命的进程。
② 法属印度支那:胡志明在法国参加了共产党,转向了以 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③ 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尼赫鲁比甘地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并为之奋斗。
(2)非洲和拉丁美洲: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 等地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
进步运动。
3. 影响
(1)形成 20 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2)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所代表的 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背景
(1)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________要求。
(2)二战结束后,随着殖民主义的急速衰落、________________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2.表现
(1)朝鲜获得了独立,中国收复了________。
(2)尽管英国首相丘吉尔极力维护英帝国,但是英帝国还是很快解体了。
(3)法国总统戴高乐不得不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________________独立。
3.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构建了几个世纪之久的________________,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1. 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 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2. 印度
(1)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
(2)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3)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等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
(4)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
3. 新加坡、韩国都注意发扬 文化的精华,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4. 现代埃及文化
(1)特点: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2)表现
①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② 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
③ 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也有很大影响。
【巩固训练】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仅使西方世界笼罩在“世纪末”的悲凉气氛之中,而且使本来对学习西方文化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中国人产生了怀疑和动摇。这一状态( )
A.加快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B.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
C.构建了民主自由的国际环境 D.使东方摆脱了西方文化的束缚
2.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几内亚国父与首任总统塞古杜尔在1958年声明:几内亚宁愿要贫穷中的自由,也不要卑屈中的富裕。这表明( )
A.摆脱殖民统治后非洲国家更加动荡 B.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主题
C.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D.战后民族主义思想在非洲广泛传播
3.戴维 罗特科普夫在《外交季刊》上宣称:“如果世界向统一语言方向发展,那么这种语言就应该是英语。”二战后,美国对亚、非、拉美新兴独立国家的观念始终没有根本改变,它极力把其社会模式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材料旨在说明( )
A.民族国家要极力抵制英语 B.文化扩张是霸权主义的主要表现
C.经济全球化模糊文化界线 D.新兴独立国家应该保持文化自信
4.下表为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据此表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 )
国家 文化
印度 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制度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新加坡 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
埃及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
A.大力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 B.民族文化发展面临巨大威胁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 D.利用西方文化改造民族文化
5.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这对世界殖民主义的影响是( )
A.加快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B.改变亚非拉的政治版图
C.强化了宗主国的政治地位 D.殖民主义退出了历史舞台
6.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非洲涌现出一批本土史学家,他们要求清除史学研究领域的殖民主义影响,建立民族主义历史学派,如伊巴丹学派和达累斯萨拉姆学派等,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历史著作。这反映出( )
A.非洲历史悠久,文明绵延不断 B.民主思想传入,融合非洲传统
C.独立国家兴起,重构民族历史 D.殖民统治崩溃,“冷战”格局形成
7.殖民时代,英国教育创造了一批新的熟悉外国语言和文化,接自由主义和理性思想的印度人。他们崇拜英国的议会民主制度,开始用西方思想作标尺来衡量印度,发出了学习西方、复兴印度的呼声。据此可知( )
A.英国的文化殖民具有客观建设性 B.英国致力于保护印度传统文化
C.印度的民族解放具有曲折反复性 D.印度致力于宣传英国民族文化
8.有学者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的民族主义蔓延到更广阔的世界,使各民族自己开创命运的自由主义精神在时代上被定格为最普遍的价值,且是不可倒退的。该学者意在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
A.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B.激发了各国的民族意识
C.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 D.改变了各洲的力量对比
9.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
A.参战的士兵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
B.导致非洲和亚洲的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唤醒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识
D.导致法国在战后的分赃中受到不公平待遇
10.每个国家都有一些重要节日,新加坡的节日有:华人新年(同中国春节)、泰米尔新年(南亚民族泰米尔人的节日)、卫塞节(佛教节日)、国庆节、开斋节(伊斯兰教节日)、圣诞节等。它们反映了新加坡( )
A.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特点 B.欧洲文化是当地文化的主流
C.已成为东亚的新兴工业国 D.是最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国家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一战的冲击下,国人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心理日渐消退,他们转而审视西方文化,提倡中国传统文化来增强民族凝聚力,争取民族独立,这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故选B项。这一状态与一战的进程无关,A项错误。一战后的国际环境并不是民主自由的,C项错误。D项“束缚”的说法错误,排除。
2.答案:D
解析:材料“几内亚宁愿要贫穷中的自由,也不要卑屈中的富裕”表明,战后非洲急于摆脱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民族主义思潮盛行,故选D项。
3.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二战后,美国对新兴独立国家进行文化扩张,因此这些国家需要保持文化自信,故选D项。抵制英语不是正确做法,A项错误。B项“主要”一词表述夸大,排除。经济全球化下各国文化仍具有鲜明的特色。C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解读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印度、新加坡、埃及在学习西方的同时,注意本国文化的保留和推广,体现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故选C项。
5.答案:A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放松了对殖民地的控制,加快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A符合题意。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非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依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要求清除史学研究领域的殖民主义影响,建立民族主义历史学派”并结合世界史知识可知,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许多非洲国家相继独立,进而要求重构民族历史,C正确;材料反映了某些非洲史学家要求清除殖民的历史,但不能说明其历史悠久,A排除;材料信息不能反映非洲传统思想融合了民主思想,B排除;材料与冷战格局形成无关,D排除。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近代,英国在将印度变为其殖民地的过程中,把英语、法律体系、政府体制等移植到印度,但是受过英式教育的印度上层精英却运用欧洲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这体现了英国文化殖民的客观建设性作用,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英国在印度推行西方教育,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文化,没有描述英国致力于保护印度传统文化,B项错误;据材料无法判断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是否曲折反复,排除C项;受到新式教育的印度人,致力于借助西方文化理念激发印度人的民族意识,追求印度独立发展,D项与题意不符合,故排除。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客观上传播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激发了各国的民族意识,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广泛传播,故选B项。一战主要发生在欧洲国家以及其殖民地之间,并没有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A项错误。万隆会议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C项错误。一战主要发生在欧洲国家之间,削弱了欧洲的力量,没有改变其他洲的力量对比,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选择C:参加一战的非洲士兵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这强调的是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等思想传播给参战的非洲士兵,从而唤醒了非洲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识。排除A:材料没有说明参战士兵国籍的占比,得不出A项结论。排除B:一战只是沉重打击了世界殖民体系,并没有导致其瓦解。排除D:一战后英法主导建立了凡尔赛体系,法国获得大量权益,并未受到不公平待遇。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新加坡的节日有中国节日、泰国节日、佛教、伊斯兰教以及西方节日,这反映了新加坡多元文化共存,A项正确;新加坡有多种文化,并不能表明欧洲文化是主流文化,排除B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没有对比,无法得知新加坡是最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