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课标分析《声音的产生》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秘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以探索声音产生为主线,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等,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声音具有能量,培养学生初步的能量意识。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为学习《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变化》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了充分的知识储备。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具有能量。2.科学思维目标: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声音产生原因的科学结论。3.探究实践目标: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对声音现象的观察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4.态度责任目标: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和声音具有能量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声音的秘密》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结合学生在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各样声音,以探索声音的产生为主线,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在与同学相互合作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交流。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用文字呈现了情景“书声琅琅,琴声悠扬,歌声嘹亮......”,提出了问题:“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材料包呈现了学生准备材料:钢尺、矿泉水瓶、蜡烛等。指导学生根据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上课探究活动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此部分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生活中有哪些声音?用图文呈现了雷声轰鸣、交通堵塞时汽车鸣笛、演员演奏乐器、工业机械转动、小鸟鸣叫和学生讨论图。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和倾听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声音,为后续探究声音的产生做好铺垫。活动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呈现将振动的音叉插入水、使用两烧杯交替倒水、拨动钢尺、吹空的矿泉水瓶、触摸发声的声带等,让学生尝试让锣发声及停止发声等活动。指导学生探究物体产生声音的原因,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活动三:声音具有能量吗?用图文呈现学生敲击鼓面,探究放在鼓面一侧的燃烧的蜡烛与鼓声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因离音响太近,且音响发出声音太大使得学生不得不捂住耳朵进行保护。指导学生分析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归纳出声音具有能量的结论。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听一听周围的声音,找一找是什么物体发生了振动。指导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判断是什么物体振动发出的,进一步巩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结论。本课遵循由个体到普遍,归纳总结出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通过归纳了解声音产生的秘密,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并不陌生,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能初步的了解声音各不相同,对声音的大小、高低等有感性的认识。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例如书籍、网络等获得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也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相关材料,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的探究实验活动,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想知道关于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一、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制造声音,在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的过程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具有能量。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从对观察物体发声的现象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运用感官选择恰当的工具,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4.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和声音具有能量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带泡沫小球的纯净水瓶、小鼓、音叉、尺子、橡皮筋、烧杯、水等。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件播放声音,学生说出这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师: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什么?(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先来研究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这个问题。)(二)探究新知1.制造声音,初步感知课件出示实验物品,同时教师简单介绍。实验要求:想办法让这些物体都发出声音吗?学生汇报实验方法。2.再次制造声音,观察现象实验要求:再次使这些物体发声,仔细观察物体在发声时分别有什么现象?学生实验后汇报发现。3.归纳整理,得出初步结论讨论:这些物体在发声时都有什么共同之处?(适时揭示:振动)问:现在你们认为声音是怎么产生的?4.探究使物体停止发声的方法,验证结论实验要求:①想办法使正在发声的物体立即停止发声,试一试可以采取哪些方法?②思考:这些做法为什么可以使物体立即停止发声?思考:当我们用手按住、压住或者捏住这些物体的时候,声音为什么能立即停止呢?小结:物体不再振动了,声音也就停止了,这个实验再次证明了声音的确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三)探究声音具有能量视频播放:烛光舞讨论:让蜡烛火焰跳动的能量来自哪里?小结:音乐声会使周围的空气振动,当振动传到蜡烛火焰时,就可以使火焰跳动,由此可见声音具有能量。(四)拓展延伸师:关于声音还有很多秘密,例如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课后继续研究声音,老师期待着你们有更多精彩的发现。(五)《声音的产生》评测练习一、填空题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2.老师讲课时,是由( )振动产生说话声音的。3.如果想让声音停止,就必须设法让物体停止( ),比如让锣声立即停止,我们可以(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在弹奏钢琴时,钢琴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声音是从( )发出的。A.琴键 B.里面的钢丝弦 C.演奏者的手指2.下面不能用于描述声音的是( )A.高、低 B.强、弱 C.多、少3.吹笛子时,笛子发出清脆的声音,是因为( )。A.笛子在振动 B.手在振动 C.空气在振动4.要使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最根本的方法是( )。A.包裹住发声源 B.阻碍声音的传播途径 C.使发声物体停止振动5.下列物体正在产生声音的是( )。A.静止的茶杯 B.关闭的闹钟 C.被轻轻敲击的鼓面6.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的振动传给了音叉 B.音叉将振动传给了水 C.音叉振动产生声音三、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我们能发出声音,主要是因为声带的振动。( )2.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手阻止了空气的振动。( )3.雨滴落在地面上会发出声音,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声音的产生》课后反思在教学的开始,我首先让学生制造声音。在这个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够对于声音的产生进行再认识,从而为学生进行下面的教学打下基础,然后学生猜想声意是怎样产生的,这样活动的安排就较为自然。也许学生认为:敲打会产生声意,这个时候引导学生思考敲打的时候,物体会怎样 这样就较为容易的让学生进入验证的环节。在进行猜想的时候,我指导学生猜想固体、液体、气体分别进行发声的设计。下课后,我经过认真的反思,认为分别让学生进行设计和猜想效果会更好。在本节课的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学生过多的关注自己带来的材料,由于材料在上课过程中放到自己的身边,这样学生在手中不停的拿着自己的材料进行把玩,因此影响了学生听课的效果。我想这个时候需要学生不要去把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中,有孩子还是没有不能够较好管住自己的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一定要注意把学生的材料安排好,分层次给学生提供材料,暂时不用的材料就不要先发给学生,以免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度,这样学生能够较好的进行学习。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来想要让学生自主设计一种能够发出悦耳声音的乐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时间不够,我再后面的教学中需要再找一些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做这件事情,我一直在想着把科学和学生的设计制作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学以致用,而不会单调学习和做实验,而且能够更好的进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