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震》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四制)科学四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地震》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四制)科学四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13.《地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地震带来的危害;
2、理解地震的成因 ;
3、知道地震发生时如何应对,掌握必要的防震知识。
科学探究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地震成因实验;
3、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过程和结果;
4、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地震成因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愿意合作交流;
2、喜欢大胆想象;
3、崇尚伟大的抗震精神,为祖国的强大而感到自豪。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培养学生应急自救的适应能力和临危不乱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搜集、查阅、整理资料和模拟实验理解地震的成因。
教学难点
理解地震的成因
教学方法:
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
学法指导:
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毛巾、树枝、有关地震方面的知识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师: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个视频。(播放汶川地震视频 PPT2)
师:视频中是什么灾难造成这么大的危害?
生:地震。
师:是的。刚才同学们观看的是 2008年 5月 12日 14时 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 8.0级大地震场景,看完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生自由发言)
生 1:地震发生时的场景太可怕了。
生 2: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害。......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地震》,了解地震的奥秘。(板书课题:13、地震)
二、课前展示:
地震知识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你搜集了哪些有关地震的知识?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指名学生回答)
生 1:我想知道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生 2:地震可以预防吗?地震发生前有先兆吗?
生 3:我知道地震发生时会很危险,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样逃生?
生 4: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它们是纵波与横波,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传播速度快。纵波先到达地面,在震中区,人们会感到上下颠簸,接着横波到达,人们会感到左右摇晃。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横波与纵波图片,介绍横波与纵波的区别)
生 5: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地球上有很多地震带,地震带上很容易发生地震。(学生展示搜集到的中国与世界地震分布图)
生 6: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已经发生的地震有河北唐山大地震、四川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
生 7:通过上网查询,我知道地震有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的地震造成的危害程度不一样。
(学生介绍地震等级分类)......
师:同学们想知道和了解的地震知识可真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究地震的奥秘吧。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了解地震带来的危害师: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地震带给人们的危害吧。请大家接着观看地震后的灾难场景。
1、总结归纳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和次生灾害。板书:地震危害直接灾害看视频搜集资料次生灾害看图片
2、介绍防灾减灾日的知识。
师:同学们,为了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推动全社会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水平,我国政府从 2009年开始,把每年的 5月 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并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教育活动。你知道
今年是第几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口号是什么?你知道今年防灾减灾宣传周的起止时间吗?(指名学生回答)
活动二:硏究地震的成因
1.猜想地震成因
出示地震以后造成的岩层弯曲、岩层断裂两幅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这两幅图的岩层各有什么特点。
生 1:第一幅图中,岩层发生了弯曲变形。
生 2:第二幅图中,岩层发生了断裂。师:大家猜想一下,地下的岩层为什么会发生弯曲变形和断裂?
生 1:我认为与地球内部压力有关,在地球内部压力的作用下,岩层会逐步发生弯曲变形。
生 2:当地下岩层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我认为岩层会发生断裂。
师:这两位同学的猜想正确吗?怎么证明他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大家能设计模拟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想吗?(PPT15)
2.设计模拟实验
(1)小组设计实验,研究地震成因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地震成因的模拟实验。
实验设计提示:
①、用什么实验材料代替岩层?
②、地球内部压力用什么代替?(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2)学生分组演示模拟实验。
师:哪个小组来演示你们的模拟实验?(选不同的小组上台演示模拟实验,边做边说,补充完善)
提示实验注意事项
①注意安全,分工合作②仔细观察现象,得出实验结论。③实验完毕,整理好实验器材。
一)、用毛巾演示模拟实验,模拟岩层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发生变形。
生 1:我们小组用毛巾演示模拟实验,模拟岩层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发生变形。我们的实验方法是:把毛巾整齐地叠放在一起,平铺在桌面上,用两手分别压住毛巾两端,慢慢向中间挤压,观察毛巾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 2:在实验中,毛巾模拟地壳中的岩层。
生 3:实验中,用两手挤压毛巾,模拟地球内部的压力对岩层的挤压。
生 4:实验现象:毛巾会发生褶皱变形。
生 5:实验结论:地壳中的岩层受到地球内部的压力会发生变形。
二)、用干树枝演示模拟实验,模拟岩层承受不住地球内部压力发生断裂。
生 1:我们小组用干树枝演示模拟实验,模拟岩层承受不住地球内部压力发生断裂。我们组的实验方法是:用手握住干树枝的两端,用力将它压弯,观察现象。
生 2:在实验中,干树枝模拟地壳中的岩层。
生 3:用力将树枝压弯,模拟岩层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会发生弯曲变形。
生 1:继续用力,树枝弯曲变形更大了,当树枝承受不住压力时,会听到“啪”的一声,树枝折断了。
生 4:(问生 1)干树枝折断的瞬间,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生 1:双手感到震得有点麻。
生 5:实验结论:地壳中的岩层承受不住地球内部压力时会断裂。
3.观看地震成因视频,总结地震成因
板书:地震成因:猜想视频模拟实验图片
活动三:地震发生时如何应对?
师:地震的破坏力巨大,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减少灾难的发生呢?
1、学生谈谈自己了解的应对地震方法。
2、介绍地震自救知识
学校避震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
要回到教室去。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旁!不要到阳台上去。
家庭避震
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公共场所避震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户外避震
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下。
3、遇到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应怎样逃生?
(1)师:当地震发生后,有时会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大次生灾害,面对这样的灾害,我们应该怎样逃生呢
(2)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并用画图示的方法说明。
(3)师生总结逃生方法。
遭遇崩塌、滑坡、泥石流时,应选择与崩塌、滑坡、泥石流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逃离危险区,绝不能顺着其运动的方向逃生。
板书:地震应对方法:图示
四、评价总结
1、师生谈话:通过这节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2、师结合板书总结升华。
师:通过板书总结知识点,指出:要想减少地震的危害,我们必须加强学学习,掌握更多的地震应对方法。在我们国家,不论哪里发生地震,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都会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精神,谱写出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事迹,党领导人民克服重重困难,最终使灾区人民重建家园,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我们应该为我们有强大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成为一个小小的地震宣传员,回到家后,向我们的家人和朋友宣传地震救灾的知识,提高他们的防震救灾的能力,大家愿意去做吗?
生:(齐答):愿意!
五、拓展活动设计家庭地震避险预案。
师:课下,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结合自身实际,设计一个家庭地震避险预案,大家能试一试吗?
生:(齐答)能!板书设计:
13 地震
地震危害 看视频 搜集资料 看图片
地震成因
猜想
模拟实验
看视频
看图片
地震应对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