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预防及干预 课件(共21张PPT)-2023-2024学年中职心理健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学生心理预防及干预 课件(共21张PPT)-2023-2024学年中职心理健康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目 录
培训背景
心理危机识别
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培训背景
一次平常的教育行为竟踩了雷?
某校一老师询问学生为什么不交作业后,罚学生抄写5遍,学生下课后跑出教室不知所踪。
某校一老师在课堂上批评学生,语气并不重,学生听后径直跑出教室。
某校一老师在课堂上点名某两位不认真上课的学生,其中一位学生在纸上写满仇视老师的话。
1
2
3
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
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具备的能力
课堂行为
情绪情感
心理状态
不平常的来访者
一个已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学生
一个有抑郁倾向的学生
一个有极端情绪、与世界为敌的学生
一个被亲子关系困扰不堪的学生
......
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得到每位老师的重视
心理危机的识别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运用通常方式不能应对目前所遇到的情形而出现的严重心理失衡状态。
心理危机
添加标题
添加您的小标题添加您的小标题添加您的小标题添加您的小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您的小标题添加您的小标题添加您的小标题添加您的小标题
青少年情绪波动较大,遇事容易冲动,当他们心理困惑未能得到及时化解而日益严重,或遭遇重大生活变故时,有可能会爆发校园危机事件,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
添加标题
添加您的小标题添加您的小标题添加您的小标题添加您的小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您的小标题添加您的小标题添加您的小标题添加您的小标题
教师要对以下警示信号时刻保持充分的敏感性,警惕学生 可能做出的过激行为。当发现学生出现这些言行时,及时上报学校,启动必要的评估预防与干预工作。
添加标题
添加您的小标题添加您的小标题添加您的小标题添加您的小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您的小标题添加您的小标题添加您的小标题添加您的小标题
校园危机事件的警示信号①
言 语 中 话语中有意或无意地透漏出危险的念头
直接说出绝望、告别的话,例如:没有人关心我的死活,
我要离开……
在写作中表达出无价值感。例如:没有我也许会更好……
经常落泪,发出有关绝望、无助、无价值的言论
说出类似告别的言语,例如:下辈子;再也见不到……
高年级女生,亲子关系比较差,对父母有意见但是不敢表达,认为父母不是真的爱自己,在日记里面写到也许自己真的不必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如死了算了。
个案
分享
个案
分享
添加标题
添加您的小标题添加您的小标题添加您的小标题添加您的小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您的小标题添加您的小标题添加您的小标题添加您的小标题
校园危机事件的警示信号②
行 为 上 突然明显的行为改变,例如:不同寻常的懒于梳洗;饮食和睡 眠习惯明显改变;积极活泼的学生变得退缩……
在校表现异于往常,例如:成绩大幅滑落;上课时打瞌睡;不 准时到校;突然发脾气。
对于过去在乎的事情失去兴趣。
尝试导致死亡的冒险行为,例如:攀爬到高处,故意闯红灯,自伤自残等
添加标题
添加您的小标题添加您的小标题添加您的小标题添加您的小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您的小标题添加您的小标题添加您的小标题添加您的小标题
校园危机事件的警示信号③
生 活 中 重要的人际关系的结束,例如:从朋友圈或常规的活动中退出等。
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例如:父母离婚、亲人去 世、被迫搬家等。
个人问题,例如:疾病、学业适应不良等。
留意您的学生和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帮助您判定学生是否出现了什么问题的最好方法。
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预防策略
1.出现过自伤、自残行为的学生;
2.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的学生;
3.有重度网瘾的学生;
4.患精神疾病的学生(需上报)
5.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
6.明显性格偏差的学生;
7.离异家庭、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家庭的学生;
8.亲子关系紧张的学生
(一)关注重点学生群体
1.清单式排查,及时掌握动态。
是否有重大事件发生,是否有绝望、无助、抑郁等情绪,是否出现明显的性格变化)
3.及时告知与转介。
发现学生有重大异常应及时告知家长,要耐心与家长沟通,告知风险性,建议转到专业机构诊断与治疗。
2.联系心理老师, 进行评估和研判。
4.保留通话记录与承诺书。
对于不愿转介治疗的高危学生,学校应保留与家长的通话或谈话记录。要求家长签订承诺书,并确定专人跟踪观察。
01
03
02
(二)及时觉察与关注,并给予疏导
关注学生情绪和表现,
对于情绪不佳的学生给
予适当的关心和鼓励。
关注学生课堂违规行为背后的原因和需求。
避免粗暴责骂或与学生发生剧烈冲突。
掌握一些谈话技术。(倾听、尊重、积极关注、共情)。
1.清楚自己的角色
和限制(表达关心、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资源)
2.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最好是适合安静聊天不被打扰的地方。)
3.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主动聆听、不加判断、表达共情)
4.展开对话(开放式提问、了解事情动机、对个人问题的难处表示理解)
干预策略
与他们一起分担困难、分享快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