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教学反思
浙江省龙游县湖镇初级中学 程晓宏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在时间线索的前提下,依据地理空间的分布,如东南沿海、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围绕抵御殖民侵略和稳固边疆两大主题展开。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明清时期虽面临不同的民族问题,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其最终目标都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延续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更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达到了鼎盛,且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本课内容与今天的时政有很大联系,在媒体中常说:“西藏、台湾、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在讲课时教师必须拿出证据来。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有关西藏、台湾、新疆的内容,还有学生对清朝的疆域和今天的疆域有所不同,这要求教师补充一些八年级的内容。
(一)回顾中华民族历程,统一多民族国家经历一个这样的形成发展过程
?1.形成和初步发展:公元前221年,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汉朝时期得到初步发展,对外关系上,加强对西域的管辖,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2.繁荣: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空前发展时期。
?隋朝:政治上,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完成全国统一。唐朝: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设立机构(安西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边疆地区、实行和亲政策(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3.新发展:元朝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了新发展。政治上,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行省制度,加强对全国的管辖(加强对台湾、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划)、疆域空前。
?4.巩固: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
?明清: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疆域空前;对外关系上,由开放(郑和下西洋)走向闭关(闭关锁国政策)、反抗外来侵略(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民族关系上,加强对边境及少数民族地区管辖(西藏: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新疆: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驻军;土尔扈特部回归)。
?(二)伴随着多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碰撞与交流不断促进民族的融合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促进了民族融合,出现民族融合高潮。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以来,五胡内迁,与汉族杂居,北方黄河流域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3.辽宋夏金元时期: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的并立,推动了民族融合;元朝统一,推动了民族融合高潮的出现:元朝时,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同边疆各族共同开发边疆地区;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较早进入中原契丹、女真等族,已经汉化;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 ??重点难点的突破
?1、重点:掌握清朝在东北、西北(新疆)、西南、西藏地区所采取的巩固措施
突破方案:?教学时,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图“5-10清朝疆域图”,并圈划出文中所描述的清朝疆域各个方位的地名。将前一课时“明朝疆域图”和本课时“清朝疆域图”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变化。让学生明白清朝的疆域进一步发展了明朝的版图,明朝至清朝前期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今天中国的国家版图奠定了基础。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疆域的时空概念。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依据地理空间的分布,如东南沿海、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围绕抵御殖民侵略和稳固边疆两大主题展开。找出清政府在这些地方采取的巩固统治的有效措施。再次加深学生的理解,这些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今天的国家版图。?通过识图圈划,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教材中的思考题来实现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的提升。
?2、难点:分析明清时期不同的民族政策。
?突破方案:清朝的民族政策与明朝的民族政策有所不同。康熙帝在位期间,吸取了以往的历史教训,除了坚决镇压分裂势力外,主张对边远民族实行“怀柔”“德化”的政策,加强同蒙古等族的关系,对长城以及关隘采取保而不修的政策,使长城不再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防线。避暑山庄的修建,正是清朝怀柔政策的体现。清朝采取的是积极主动的政策笼络其他少数民族;而明朝是比较被动防御。“明修长城清修庙”就是他们的写照。通过对比引发学生思考,明清两朝采取不同政策的目的和结果有何异同?最终目的都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如,明朝通过修长城,使北部边界出现了长期稳定的和平交往局面。?这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延续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更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达到了鼎盛,且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出示康熙帝的一句话:“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引导学生联系史实,从最终结局来看不同的民族政策结局有差异。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教学设计
浙江省龙游县湖镇初级中学 程晓宏
一、课标要求
2-2-3知道从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
2-2-4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二、教材分析
该课时探讨的是我国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方面的内容。从总体上看:明朝统治者侧重防御,清朝统治者更重视怀柔政策,由此形成了“明修长城清修庙”两种不同的边防局面。避暑山庄的修建、达赖和班禅封号的册封,都表现了统治者在民族问题上的政策和态度;明代实施的“改土归流”、清代对某些少数民贵族叛乱平定的举措,都有力地表现了明清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采取的积极措施。这些措施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明清时期的抗倭斗争、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等历史事件。?了解清初评定准噶尔贵族和大小和卓叛乱、册封达赖和班禅、设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修建避暑山庄等史实。通过了解明清两朝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内地文化交流等方面采取的积极措施;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大趋势。分析对比明清时期不同民族政策的特点,掌握明清两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所持的不同态度,体会“明修长城清修庙”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
收集历史上中央政府加强对台湾、西藏和新疆地区管辖的有关史实,学习收集信息和提取有效信息。?通过回答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读“清朝疆域图”,结合教材内容按地理方位说出清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图文结合灵活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清初和清以前历代王朝加强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管辖的史实,感受我们祖先开拓边疆地区的艰难历程。认识到今天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局面来之不易,应加倍珍惜今天民族团结、国家安定的政治局面。通过本课的学习,加深对台湾、西藏和新疆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问题的认识。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中华各民族人民与分裂势力进行斗争、维护祖国统一的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分裂的爱国情感和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培养学生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清朝在东北、西北(新疆)、西南、西藏地区所采取的巩固措施
2、难点:分析明清时期不同的民族政策。
五?、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情景启发相结合。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文字、影视等形式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前推荐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爱我中华》歌曲。提问:这首歌名是──?歌词中唱到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组成的?从哪一朝开始我国就是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
承接:她是从秦──汉──隋唐──宋元──明清逐步巩固与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专门来探讨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在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上是怎样处理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如何得到巩固和发展的。
新课学习
1、展示明清疆域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学生活动:
①观察地图,圈划出文中所描述的清朝疆域各个方位的地名。
②将中国政区图与明朝疆域图、清朝疆域图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变化。
③根据清朝疆域图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相比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承接:明清时期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版图。接下来,我们看一段视频——《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了解明清时期是如何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请同学们边看边听边记录明清时期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并思考采取这些措施的意义。
2、播放视频——《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学生边看边听边记录,归纳明清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
3、把学生分组交流后,老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1)交流汇报:明朝政府在东南沿海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采取的措施及意义。
出示材料: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率军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
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将、儒将、武术家、诗人、兵器发明家,他最主要的功绩是领导抗倭战争。率部转战于苏、浙、闽、粤之间,身经百战,战功显赫,“俞家军”威名赫赫,与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
问: 明朝时东南沿海面临什么问题?明朝政府是如何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有何意义?
归纳:东南沿海: 戚继光和俞大猷抗倭(明)
意义——抗倭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2)交流汇报:明清政府在台湾地区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采取的措施及意义。
承接:17世纪初,一群荷兰人来到台湾,他们欺骗当地居民说:“船漏了,请租给我们一张牛皮大的土地歇歇脚。”然后,把一张牛皮裁成许多细条,连接起来,圈了一大片土地,从此荷兰人逐渐占领台湾,建立殖民统治。
问1:面对荷兰殖民者的入侵,中华民族做了怎样的抗争?结果如何?有何意义?
归纳:东南沿海: 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朝)
意义——郑成功把荷兰殖民者从台湾赶出去,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不仅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而且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地起到了保护作用。
问2:清朝是如何加强对台湾的统治的?有何意义?
归纳:1683年,郑成功的后代郑克爽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问3:台湾府的设置有什么样的意义?
归纳:意义—— 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我国东南海防。
问4: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请举出史实说明。
归纳:三国时孙权派将军卫温到夷洲
隋朝 三次派人到流求
元朝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
明末清初 郑成功收复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
清朝 设台湾府
问5:结合当前台海两岸关系,说说你的感想?
归纳:台湾回归,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3)交流汇报:清朝统治者在东北地区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采取的措施及意义。
承接:明朝东南沿海面临倭患,清初东北地区又面临着什么问题?当时清朝统治者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有何意义?
归纳: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了我国黑龙江流域,并在中国的尼布楚和雅克萨建立了殖民据点。康熙帝于1685~1687年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
(4)交流汇报:清朝统治者在西北地区粉碎分裂采取的措施及意义。
承接:西北地区的蒙古草原的准噶尔部成为强大的割据势力,准噶尔贵族在沙俄的支持下不断挑衅清政府,企图从祖国分裂出去,面对这些反叛势力,清政府是如何粉碎的?有何意义?
归纳:1.平定准格尔部噶尔丹的叛乱。(康熙时期)
2.平定维吾尔族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乾隆时期),设置伊犁将军。
意义——加强了新疆与清朝中央政府的联系,使清朝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增强,边防更加巩固。
回忆: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的标志事件是什么?这些史实又说明什么?
归纳: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
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交流汇报:清朝统治者在西藏地区加强统治采取的措施及意义。
承接:?西藏地区主要生活着藏族同胞,清朝中央政府为加强对西藏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意义?
?归纳:1.建立册封制度
A.赐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 顺治帝)
B.赐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康熙帝)
此后,西藏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
1727年,清朝(雍正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3.金瓶掣签制度
意义——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回忆:历史上唐朝、元朝与西藏的关系如何?这些史实说明什么?
?归纳:1.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
2.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唐蕃“和同为一家”
3.元朝时,中央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行政区。
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交流汇报:明清统治者在西南地区加强统治采取的措施及意义。
承接:?西南地区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如何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的?有什么意义?
? ?归纳:西南地区:改土归流(明清)
明朝初年 土司制度 明成祖 改土归流
清朝雍正 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意义——加强了中央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7)交流汇报:清统治者对土尔扈特部采取的措施及意义。
? 承接:土尔扈特部明末清初时属于我国蒙古的一部分,后来迁徙到伏尔加河下游生活。受沙皇的统治,但他们决不服从。1771年,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一边战斗一边前进,在缺粮挨饿、疾病流行的折磨下,历时半年,历尽千难万险,付出人员减半的巨大牺牲,终于踏上了家乡的故土,投入了祖国的怀抱。
问1:他们的回来,大清王朝的态度如何?
?归纳:对土尔扈特部的回归,大清王朝非常欢迎,设各种礼仪接待,场面隆重、壮观。
承接:首领渥巴锡被专程请到承德避暑山庄,乾隆皇帝亲自设宴款待他。请同学们看有关承德避暑山庄的图片。
问2:你觉得这避暑胜地有何特别的?
归纳:避暑山庄是用来度假、狩猎的。但这里比较特殊。?清朝皇帝经常在这里接见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与他们联络感情,可见,她不仅是避暑的胜地,而且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承接:在承德避暑山庄内建有许多的建筑物。?展示寺庙图片:(如:须弥福寿庙、普宁寺、普乐寺、普陀宗乘庙、安远庙等)?这些寺庙融合了汉、藏、满、维吾尔族等民族的建筑风格。
问3:从图片看,清朝在民族关系上采取什么办法?
归纳:修庙。
问4:体现了大清王朝怎样的民族政策?
归纳:民族政策——怀柔政策。
(8)交流汇报:明代统治者在处理与北方蒙古族关系采取的措施及意义。
承接:明代统治者在处理与北方的蒙古族的关系上采取什么措施?
思考:a、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大多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b、修长城的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c.、这说明明朝统治者处理民族政策主要靠什么?
归纳:为了防御北方的蒙古族、女真族的南下扰乱。明政府修建了西起嘉峪关,东至辽宁鸭绿江之滨,全长6300多公里长城。
民族政策——以防为主,被动的防御政策
(9)交流汇报:明清民族政策的不同
承接:曾有人用“明修长城清修庙”描述明清两朝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差异。对此,请你结合明朝大修长城的史实与两位清朝皇帝的诗句,说一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展示康熙帝的诗:“形胜故难凭,在德不在险”。?乾隆帝:“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
? 组织学生讨论:明清两朝统治者在民族政策上有何不同?
归纳:民族政策上的不同:
明朝:以防为主,被动的防御政策;
清朝:积极主动的怀柔政策。
4、小结:我来归纳明清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
(三)拓展延伸
无论明还是清,是恩还是威,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文化的交流,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今天祖国的伟大基业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如大清帝国,疆域在当时的亚洲最大,祖国今天的疆域就是清朝奠定基础的,希望各民族永远团结,共同奋斗,希望我们祖国的明天会更好。
学了这一课,你认为哪些人物值得你学习,并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当今的中国,面临着国内的“藏独、台独、疆独”的民族分裂势力与国外的反华势力(南海争端、钓鱼岛事件等)破坏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威胁,学了这一课,对你有何启示和感想?你将如何去做?
学生自由发言。
参考: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华各民族人民与分裂势力进行斗争、维护祖国统一的事迹,感受到祖先开拓边疆地区的艰难历程。认识到今天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局面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加倍珍惜今天民族团结、国家安定的政治局面。通过学习,我们加深了对台湾、西藏和新疆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问题的认识。我们应该培养热爱祖国、反对分裂的爱国情感和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培养珍惜和平反对侵略,维护祖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七、教学板书
课件25张PPT。龙游县湖镇初中 欢迎你! 歌词中唱到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组成的?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国就是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逐步巩固与发展起来的秦汉隋唐宋元明清龙游县湖镇初中 程晓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与发展观察地图,圈划出文中所描述的清朝疆域各个方位的地名。 将中国政区图与明朝疆域图、清朝疆域图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变化。西跨葱岭西北达
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
以北的外兴安岭
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南至南海诸岛东南到台湾
及附属岛屿清朝疆域根据清朝疆域图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相比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变小了。清朝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版图1.
2.明清政府西南西藏西北
1. 2. 3.1.2.
3.归纳明清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东南沿海民族政策明朝:
清朝:台湾东北北方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率军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 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将、儒将、武术家、诗人、兵器发明家,他最主要的功绩是领导抗倭战争。率部转战于苏、浙、闽、粤之间,身经百战,战功显赫,“俞家军”威名赫赫,与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戚继光戚继光和俞大猷抗倭(明)东南沿海:意义 抗倭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1)1661年,郑成功率领军队从金门出发,向台湾殖民者发动进攻。(2)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意义: 郑成把荷兰殖民者从台湾赶出去,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不仅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而且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地起到了保护作用。 东南沿海: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郑成功的后代郑克爽归顺清朝。
1684年,清朝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清朝是如何加强对台湾的统治的?●台湾府的设置有什么样的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我国东南海防。三国孙权隋朝元朝郑成功明末清初清朝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回归,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了我国黑龙江流域,并在中国的尼布楚和雅克萨建立了殖民据点。康熙帝于1685~1687年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东北:
雅克萨之战西北:1.平定准格尔部噶尔丹的叛乱。(康熙时期)2.平定维吾尔族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乾隆时期),设置伊犁将军。 加强了新疆与清朝中央政府的联系,使清朝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增强,边防更加巩固。 平定叛乱回忆: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的标志事件是什么?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A.赐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 顺治帝) B.赐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康熙帝)此后,西藏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1.建立册封制度2.设置驻藏大臣1727年,清朝(雍正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西藏的管理3.金瓶掣签制度意义: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回忆:历史上唐朝、元朝与西藏的关系如何?1.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2.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唐蕃“和同为一家”3.元朝时,中央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行政区。西藏自古就是
中国领土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这些史实说明什么?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明成祖土司制度明朝初年改土归流清朝雍正影响西南:改土归流(明清)他们的回来,大清王朝的态度如何? 体现了大清王朝怎样的民族政策?北方:土尔扈特部回归(清) 这些寺庙融合了汉、藏、蒙古、维吾尔等族的建筑风格,也反映了清王朝处理边疆地区民族事务的政策。从图片看,清朝在民族关系上采取什么办法?清:怀柔政策民族政策——(修庙) 明代统治者在处理与北方的蒙古族的关系上采取什么措施?北方:○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大多是什么时候修建的?○修长城的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这说明明朝统治者处理民族政策主要靠什么?思考:修长城防御(明)明朝:以防为主,被动的防御政策;明朝:以防为主,被动的防御政策;
清朝:积极主动的怀柔政策。民族政策 曾有人用“明修长城清修庙”描述明清两朝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差异。对此,请你结合明朝大修长城的史实与两位清朝皇帝的诗句,说一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明修长城清修庙形胜故难凭,在德不在险。——康熙帝
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乾隆帝民族政策——明清政府西南西藏西北 雅克萨之战
《尼布楚条约》郑成功收复台湾
设置台湾府土司制度
改土归流1.建立册封制度;
2.设置驻藏大臣;
3.实施金瓶掣签制度。1.平定准格尔叛乱;
2.平定回部贵族叛乱;
3. 设置伊犁将军。1.修长城
2.土尔扈特部回归一、明清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东南沿海戚继光和俞大猷抗倭民族
政策明朝:防御政策(明修长城)
清朝:怀柔政策(清修庙)台湾东北北方 无论明还是清,是恩还是威,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文化的交流,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今天祖国的伟大基业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如大清帝国,疆域在当时的亚洲最大,祖国今天的疆域就是清朝奠定基础的,希望各民族永远团结,共同奋斗,希望我们祖国的明天会更好。拓展延伸 当今的中国,面临着国内的“藏独、台独、疆独”的民族分裂势力与国外的反华势力(南海争端、钓鱼岛事件等)破坏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威胁,学了这一课,对你有何启示和感想?你将如何去做?学了这一课,你认为哪些人物值得你学习,并说明理由。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华各民族人民与分裂势力进行斗争、维护祖国统一的事迹,感受到祖先开拓边疆地区的艰难历程。认识到今天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局面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加倍珍惜今天民族团结、国家安定的政治局面。通过学习,我们加深了对台湾、西藏和新疆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问题的认识。我们应该培养热爱祖国、反对分裂的爱国情感和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培养珍惜和平反对侵略,维护祖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