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第55个世界日(时评文章)-备战2024年中考满分作文热点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 第55个世界日(时评文章)-备战2024年中考满分作文热点素材

资源简介

珍爱地球,共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时评文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这颗“蓝色星球”的未来,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和行动。我们应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和谐共生的关系。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55个世界地球日”相关的时评文章,来为我们的作文注入“新鲜血液”,为2024中考满分作文助力。同学们快来积累背诵吧!
珍爱地球,共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
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回首过去,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植树造林、治理荒漠、保护野生动植物……一项项举措如春雨般滋润着这片古老的土地。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人工林保存面积跃居世界第一,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中国人民对绿色发展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奋斗。如今,放眼望去,神州大地绿意盎然,蓝天白云成为常态,江河湖泊清澈见底。这份成绩单,不仅是对中国人民的鼓舞,更是对全球生态环保事业的巨大贡献。
而今,我们更需以行动守护这份美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于国内的努力,更在于国际的合作与贡献。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国始终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以实际行动践行国际责任。从支持非洲绿色长城建设,到推广菌草技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行动正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而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国更是坚定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承诺,不仅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更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注入了强大的信心与力量。
然而,珍爱地球、保护生态,绝非一日之功,更非一国之力所能及。它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这颗“蓝色星球”的未来,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和行动。让我们以世界地球日为契机,凝聚起全球共识,汇聚起各国力量,共同为珍爱地球、保护生态而努力。我们更应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和谐共生的关系。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更需要世世代代的持续奋斗。让我们携手并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自然,以更加科学的态度保护生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颗“蓝色星球”将会因为我们的共同努力而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宜居。
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这一承诺,不仅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更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注入了强大的信心与力量。
3.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4.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我们以世界地球日为契机,凝聚起全球共识,汇聚起各国力量,共同为珍爱地球、保护生态而努力。
用绿色扮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2024年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活动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联合山东省人民政府在山东省临沂市举办2024年世界地球日主场活动,同时发布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情况、《2023中国海平面公报》《2023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等信息。此时此刻,全球各地的政府和民间组织都在通过举办如环保讲座、清洁运动、植树活动等各种活动宣传环保理念,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共有一个家园。浩瀚的宇宙,地球是万物的母亲,人类的家园,是我们的“生命之舟”。虽然设立世界地球日,动员社会公众积极践行“节约资源、保护地球”,但是我们依然看到,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危机。联合国公布的数字表明,在土地方面,30年来全球森林面积锐减,有一半的陆地和10亿以上人口受到沙漠化的影响。在大气方面,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翻了一番,导致全球陷入温室效应。在水资源方面,目前尽管现今世界已高度发展,但诸如水土流失、酸雨蔓延、淡水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问题仍在严重困扰着各个国家。故而,当今环境污染是人类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保护生态环境,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准确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大要求,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过程中,既要拓展世界眼光,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也要深度参与、融入全球生态治理,积极回应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既要在参与、贡献全球治理中谋求自身发展,又要以自身发展更好促进、引领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体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共建绿色家园,共筑人类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我们应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不做袖手旁观的看客,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传播者和践行者,用智慧净化生存环境,用热情传播环保的理念,用行动净化生存环境,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既要心系全球,也应着眼身边,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地球、守护家园,把每一天都当作是地球日,在“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中拥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让我们的天空更加蔚蓝,让大地更加苍翠,让空气更加清新,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以贯之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持续推动生态修复、污染防治和绿色降碳,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在第55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用绿色扮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共赢。
1.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共有一个家园。浩瀚的宇宙,地球是万物的母亲,人类的家园,是我们的“生命之舟”。
2.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
3.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
4.用智慧净化生存环境,用热情传播环保的理念,用行动净化生存环境,
5.把每一天都当作是地球日,在“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中拥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让我们的天空更加蔚蓝,让大地更加苍翠,让空气更加清新,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守护共同家园,为摆脱“塑”缚注入中国力量
2024年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今年主题是“全球战塑”(Planet vs. Plastics)。
地球只有一个,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安危与共。当前,每年以亿吨为单位产出的塑料垃圾,正使地球村陷入巨大的塑料污染危机,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挑战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垃圾超过3亿吨,其中约有800万吨被倾倒在海洋中,占据了海洋废物的85%。另外,联合国相关报告显示,全球所有塑料制品中,只有不到1/10会被循环利用,近八成被填埋或散落在环境中。更关键的是,塑料制品在土壤中可能200年也无法降解,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塑料污染不是未来的挑战,而是眼前的威胁,只有各国共同行动、“塑战速决”,才能凝聚起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强大力量,守护好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
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一直积极参与塑料污染治理,为摆脱“塑”缚付诸行动。自2008年开始实施限塑令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与塑料污染治理相关的全国性、地方性规范性文件,掀起了全社会减塑的热潮。从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以全链条治理的力度与广度,吹响全国塑料污染整治的“冲锋号”;到出台《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应充分考虑竹木制品、纸制品、可降解塑料制品等全生命周期资源环境影响;再到将“塑料污染治理”纳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与固体废物治理并列……我国不断完善对塑料污染治理的顶层设计布局,用实际行动展现出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必须清醒认识到,塑料污染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治理起来也无法一蹴而就。各国应对塑料污染问题不能空喊口号,更不能朝令夕改、言而无信,必须落在实际政策和举措上。“塑”战速决、摆脱“塑”缚,决心信心必不可少,责任心更是不可或缺。政府的责任,是要行动起来,做好引导与监管;企业的责任,是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走绿色发展之路;公众的责任,是要积极参与,践行绿色生活方式。面向未来,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携手各方,不断在技术、模式、应用上创新减塑举措,在探索中持续拓展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中国智慧”,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明天。
1.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
2.“塑”战速决、摆脱“塑”缚,决心信心必不可少,责任心更是不可或缺。
珍爱地球,共筑绿色家园
2024年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活动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世界地球日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这不仅是对我们生存环境的深情呼唤,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有必要停下脚步,审视我们与地球的关系,共同探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之路。
地球,这颗蓝色星球,是生命的摇篮,是万物生长的家园。她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也承载了人类文明的繁荣与发展。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地球母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森林砍伐、土地沙漠化、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这些问题如同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着我们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面对环境问题,我们并非无计可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我们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从点滴小事做起,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我们要加强环保法律法规建设,严格执法,让破坏环境的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地球母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保护地球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应该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推动各国在环保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要借鉴吸收各国在环保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促进全球环保事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洁净的地球。
共建绿色家园,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贡献者。我们要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无论是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碳排放;还是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降低白色污染;抑或参与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被……每一个小小的行动,都是对地球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我们要让环保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社会风尚,让绿色成为生活的主色调。此外,要通过环保教育,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通过举办环保讲座、开展环保实践活动等方式,让更多人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有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公民,让他们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中坚力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用绿色扮靓地球家园,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在保护环境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宜居的地球家园。
1. 地球,这颗蓝色星球,是生命的摇篮,是万物生长的家园。她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也承载了人类文明的繁荣与发展。
2.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
3.共建绿色家园,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贡献者。
4.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用绿色扮靓地球家园,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在保护环境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宜居的地球家园。
珍爱“蓝色星球”,建设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
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今年活动的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场活动在山东临沂举办。连日来,各地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不仅增强了人们爱护地球家园、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也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才能守护人类健康。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每年都会在4月22日前后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一直都在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而奋斗求索。相关数据显示,过去20年地球增加的绿化面积相当于整个亚马孙雨林,其中,全球植被叶面积净增长的25%来自中国。放眼今天的中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神州大地上徐徐铺展。
“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成就举世瞩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实践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以植树造林为例,累计完成国土绿化任务16.8亿亩,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连续多年保持“双增长”,人工林保存面积13.14亿亩,位居世界第一,书写了“当惊世界殊”的绿色奇迹。眺望前方的奋进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定能更好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看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行动,正为珍爱“蓝色星球”注入强劲动力。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国积极开展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荒漠化防治等方面国际合作,已然成为全球气候环境治理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同时,中国支持“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支持发展菌草技术,让一些非洲和中亚国家通过中国的技术援助实现了“点荒成绿”。值得一提的是,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既是中国的承诺,也彰显了大国担当。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珍爱这颗“蓝色星球”是你我共同的责任。以世界地球日为契机,在更广的范围内凝聚共识、汇聚合力,各国共同努力、抓紧行动,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蓝色星球”,我们就一定能建设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1.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不仅增强了人们爱护地球家园、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也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2.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才能守护人类健康。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每年都会在4月22日前后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
3.“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成就举世瞩目。
4.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珍爱这颗“蓝色星球”是你我共同的责任。
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地球孕育万物生灵,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今年 4 月 22 日是第 55 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 “全球战塑 ",呼吁全球共同行动起来,齐心协力对抗塑料污染问题。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约有 900 万人从事聚合物生产和塑料加工行业,全球塑料的生产和使用呈指数级增长,塑料产量从 1950 年的 200 万吨飙升到 2022 年的 4.3 亿吨。而据经合组织数据,全球只有不到 10% 的塑料被回收利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的负责任大国,我国紧跟时代、放眼世界,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以全链条的深度和广度,在生产和消费源头对一次性塑料制品进行管控,在废塑料回收处置端加大再生利用力度,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塑料污染治理关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这一“国之大者”。如外卖平台推出“无需餐具”选项,学校不得强制学生使用塑料书皮,越来越多个人加入捡塑降塑等公益活动……当下,社会逐步开始重视塑料垃圾造成的污染及危害。从 2001 年出台政策停止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到 2008 年全面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 0.025 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值得说明的是该政策的实施比英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部分州早了 10 年左右。再到 2020 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2021 年印发《“十四五 ”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等等,一系列的坚实举措之下,吹响了我国塑料污染整治的 “冲锋号 ”。而在治理成效方面,仅 2011 年— 2020 年,我国就累计实现了 1.7 亿吨各类废塑料的材料化回收利用,成为全球最大的废塑料循环利用单一经济体,成为引领全球塑料循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推动塑料污染治理这一人民群众关心的 “关键小事 ”见行见效,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不得不说,塑料污染治理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政府部门应加强立法,从生产、使用、回收、处置、清理等各环节持续推进塑料污染治理,而科研机构、企业、社会各界和党员干部群众当共同努力,以实际行动参与全球战 “塑 ” 。
塑料污染并非旦夕形成,治理塑料污染不能存有一蹴而就的急切心态,需要久久为功不断努力。要想打赢塑料污染治理持久战,需要各地党委政府特别是党的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尊重客观规律和群众需求,在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基础上更加聚焦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在控源头、抓过程、重末端上下功夫。还要切实加强政策保障和组织实施,强化落实机制、完善法律政策、加大宣传引导,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科学稳妥推进源头减量替代,大力推进规范回收、利用和处置,加大江河湖海水漂垃圾常态化清理力度,着力解决农膜、外卖、电商、快递等重点领域问题,深度参与全球塑料污染治理,从而不断厚植美丽中国的鲜明底色,更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增添亮色。
未来,从建设美丽中国到共建美丽地球,中国将继续做全球塑料污染治理的引领者与贡献者,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共同努力,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 文 / 王小东 )
1. 地球孕育万物生灵,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2.塑料污染治理关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这一 “国之大者 ”。
3.推动塑料污染治理这一人民群众关心的 “关键小事 ”见行见效,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
4.塑料污染并非旦夕形成,治理塑料污染不能存有一蹴而就的急切心态,需要久久为功不断努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