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五四青年节 (人物事迹+适用话题+青春誓言)-备战2024年中考满分作文热点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 五四青年节 (人物事迹+适用话题+青春誓言)-备战2024年中考满分作文热点素材

资源简介

奋斗青春 挺膺担当
(人物事迹+适用话题+青春誓言)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为表彰先进、树立标杆,充分发挥青年典型模范带头作用,激励和引导广大青年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以昂扬的奋斗姿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授予王传超等30名同志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授予中铁四局雅万高铁项目部青年突击队等20个青年集体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阅读2024“五四奖章”获得者们的先进事迹,积累相关的写作素材,来为我们的作文注入“新鲜血液”,为2024中考满分作文助力。跟着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王传超:跨界教授,让骨头“开口说话”
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王传超,用科技手段讲述“文明如何演进”。
“无论是考古学还是生物学,关键点在于‘人’,提取古DNA进行研究,相当于让骨头‘开口说话’,这对考古研究来说意义重大。”在王传超看来,用生物学的方法去探究人类的起源与演化过程,与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交叉去回答一些问题,比如中国人从哪里来、全世界的语言在哪里起源扩散、三皇五帝的传说在遗传学上有无证据等,都是十分有趣的事情。
“我喜欢做没有人做的事情,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答‘我们是谁’这一命题。”抱着这样的信念,有着交叉学科背景的王传超坚定选择了人类学这样一条“少有人走过的路”。
在厦大,王传超是有名的跨界达人——是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双聘教授,“是人类学里生物学最好、生物学里考古学最棒的,也是考古学里最懂语言学的”。王传超今年37岁,别看他年纪不大,但考古足迹遍布祖国数十万公里,一直在用科技手段讲述“文明如何演进”。他带领团队寻遍全国的考古遗址,搜集5000余例人骨材料,建设中国古代人群基因组数据库,保护了珍贵的中华民族遗传资源。通过古今人群对比分析,从遗传学角度实证了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业人群是汉族和藏族的共同祖先,而且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最主要的遗传贡献。
他在全球首次发布中国台湾岛内的古人基因组数据,发现台湾古代人群和现代高山族都与福建古代人群和华南壮侗语人群同根同源。这项研究使台湾高山族“南来说”完全失去了理论基础,强力驳斥了“民族台独”的错误观点,为巩固民族团结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赢得国际舆论话语权。
10多年来,王传超还开展了大量基于群体遗传学的法医学检测体系的开发和验证,对万余份样本进行法医遗传标记分型,多角度、多层面完善了中国人群的法医数据库。同时与公安部联合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与制定多项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应用生物技术助力打拐;创新性地将古DNA技术改进后引入法医陈旧降解检材的鉴定中,无偿地协助公安部和各地公安机关等进行重大刑事案件的身源鉴定工作,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
坚守理想、笃行实干,赤诚奉献、奋勇争先
青春誓言:我喜欢做没有人做的事情,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答‘我们是谁’这一命题。
黄昌立:用热血青春守护国门边境!
刚刚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85后”黄昌立,是广西崇左边境管理支队凭祥边境管理大队大队长,已经驻守在祖国南疆国门15个年头。
黄昌立是同事们公认的“破案能手”,他总能从蛛丝马迹中找到线索,将一起起疑难案件变成捷报。而这,得益于他年复一年的学习积累和刻苦钻研。在黄昌立的办公室里,放着一个大大的纸箱,箱子里装满了他的“宝贝”——十多本工作日记本。翻开日记,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天的工作情况和各种专业书籍的阅读笔记,有些地方还用红笔标出了重点。扎根在祖国南疆的十多年来,黄昌立走遍了崇左边境的近百条便道,他根据工作经验创立的“侦查+瞭望+研判”缉毒技战法,有效提升了缉毒作战单元的战斗力。
“总书记在寄语中提到卫国戍边的青年,强调党中央对广大青年充分信任、寄予厚望,让我更加坚定卫国戍边的信念和决心。”黄昌立深有感触地说,“人生过得有意义,就要把个人成长主动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我们要立足本职岗位、守护大好河山,为边境的和谐与安宁发光发热。”
青春梦想 责任使命 勇敢担当 赤诚奉献
青春誓言:人生过得有意义,就要把个人成长主动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我们要立足本职岗位、守护大好河山,为边境的和谐与安宁发光发热。
李平:扎根乡村教育 唱响爱的音符 为“村里的孩儿”插上飞翔的翅膀
“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勇敢地向前,学会珍惜时间,从现在改变,撑着希望的船,向梦想扬帆,创造美好的明天。”这首由李平老师改编的歌曲经“村里的孩儿”音乐班演唱发布网络后,获得百万粉丝和千万点击量,被誉为中国现实版“放牛班的春天”。黑龙江省安达市任民镇中心小学校音乐班教师李平,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歌声引领着他的孩子们,创造出“不平凡”。
回报家乡、扎根乡村 甘当希望田野的守望人
“由于曾经到农村实习,了解农村教育资源较城市相对匮乏,我想为他们做点什么。”2015年,走出校园的李平怀着满腔热忱,毅然投身于农村教育事业中。初到学校时,由于所在乡镇位置相对偏远,学校急缺教师和教学设备,因此生源呈下降趋势,尤其在音乐器材方面,条件特别滞后。李平回忆说:“那时候一下感觉肩上担子重、压力大。”然而面对孩子们渴望的目光,他想“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于是他决定硬着头皮迎上去,一头扎在乡村音乐教育的道路上。
爱岗敬业、勇往直前 创办追逐梦想的音乐班
他所教的孩子平均年龄9岁,多数为留守儿童,有的还是单亲家庭,生活比较拮据。随着接触时间增长,他发现有些孩子很有音乐天赋,但是家庭没有能力支撑他们的音乐梦想。为了让孩子能有学习音乐的机会,他萌生了组建音乐班的想法。刚开始,飘荡在教室里的歌声吸引了不少孩子在门口和窗台围观。李平问孩子们:“想不想一起来参加?”却得到怯生生的“不想。”“不是不想,其实是不好意思。”李平猜到孩子们的心思,索性把孩子们“撵”进了教室,没几天工夫,音乐班成员就达到30多人。
倾情投入、无私奉献 培育逐梦前行的少年团
为解决资金问题,他从每月仅有的2000多元工资中挤出大部分用于购置相应乐器,一坚持就是四五年。在此期间,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用音乐激发孩子爱祖国、爱家乡、爱学习、爱生活的热情!2019年3月,“村里的孩儿”音乐班成立了,logo由字母C和一只小鸟组成,寓意着村里的孩子能够像鸟儿一样展翅飞翔。“我不会再自卑,我不怕学习累,每当考试来临的时候,我会笑应对……”这是孩子们演唱的改编歌曲《孤芳自赏》。他用改编的音乐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用歌唱为孩子们打开了通往梦想之门,他就是那种星星的人。
推陈出新、燃烧青春 唱响爱党爱国的主旋律
随着孩子们一天天地进步,身为党员的李平就想,“如果把我们红色基因与音乐教育相结合,会起到什么样的效果?”于是他和同事就共同修改歌词,一首首流行曲风的“红歌”产生了:“月照入心头,红船坚定的眼眸,怀念我们革命先烈永不朽,誓言在耳边,在心间,用生命坚守,铭记历史,我们永远跟党走。”伟大的“红船精神”从此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田,并以耳目一新的方式在网络平台广为流传。2022年,他主讲的党课《不负韶华、筑梦飞翔》荣获黑龙江省精品党课一等奖。2023年5月被授予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赴俄罗斯参加了第八届“全球欧亚”国际青年论坛。2023年9月入选全国优秀特岗教师巡回报告团,在全国师范院校做巡回报告。他用情怀把爱洒向乡村,用行动诠释了乡村教师的深刻内涵,用自身经历引导中国青年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声名鹊起、火爆全国 走上放飞梦想的大舞台
这些年来他改编了近30余首流行歌曲,并把演唱视频上传网络平台,作品火遍全国。他把绚丽的青春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农村教育事业,用音乐的养分滋润留守儿童的心田。典型事迹在新华社、央视新闻频道等播出,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被称为“天使合唱团”,“村里的孩儿,最棒的娃儿!歌声相伴,未来可期”。2021年12月,“村里的孩儿”走上《星光大道》,荣获2022年第一期周冠军。从最开始跑调,到勇敢地开口,再到唱响全国,淳朴的农家孩子在音乐班里找到了被深藏心底最自信的自己。
李平,他是一名音乐教师,但似乎更像是村里孩子们放飞梦想、创造明天的“灵魂工程师”。
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 青春梦想 责任使命
青春誓言:由于曾经到农村实习,了解农村教育资源较城市相对匮乏,我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张敏:在蔚蓝海空留下绚烂的青春航迹
“让我们在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在海军转型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携手并肩,共同书写海军发展的新篇章”是今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张敏向青年官兵发出的青春宣言。
海军一级飞行员张敏是跟着时代节拍乘风而上的强军一代。青春对张敏来说,就是敢于斗争,直面强敌。张敏的战位在海天之间,他多次跟随辽宁舰、山东舰编队执行远海任务,驾驶“飞鲨”起落在航母甲板上,又被称作“刀尖上的舞者”。现在,张敏又走上了 LSO 的战位,LSO的职责就是快速安全地回收舰载机,帮助飞行员及时修正偏差,可以说是飞行员的另一双眼睛,LSO也是最危险的战位,因为舰载机着舰挂上拦阻索的那一刹那,LSO与战机的间隔只有三四米,毫不夸张地说,LSO 就是在“刀尖”上指挥“刀尖舞者”。
热爱海天的勇者,从不畏惧狂风骤浪的挑战。海军一级飞行员张敏他的个人经历只是一个缩影,无数的海军官兵像他一样,把青春、热血同祖国的海军事业联系到了一起,他带着对深蓝大洋的无限热爱和对飞行事业的无限忠诚,来到《青春与青春对话》活动现场,与大家分享他的青春奋斗故事。
青春的含义是什么?他说:“青春是驱离外机的果断热血,是面对强敌的绝不退让。我们海军官兵的青春同强军脉搏同频共振。”
爱党爱国 赤胆忠诚 青春热血 迎难而上 责任使命
青春誓言:让我们在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在海军转型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携手并肩,共同书写海军发展的新篇章
尹海帆:攻关创新,测天绘地!
“我非常荣幸能够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它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教授尹海帆在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是潜心科研攻关的“急先锋”。攻克5G通信核心技术“导频污染”“移动性诅咒”两大世界性难题,连续十年入选前1%高被引论文;他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放弃知名企业年薪200万元职位,甘愿到高校教书育人。指导的学生团队获“挑战杯”竞赛主体赛特等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国家级奖项20余项;他是科技服务社会的“引领者”。研究成果落地5G基站,被纳入5G国际通信标准,服务超6亿用户。研发全球首个自适应调控的智能超表面原型系统,打破业界性能纪录。
尹海帆本科、硕士均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留学法国博士毕业后,在华为等知名通信企业工作三年多,负责5G核心技术研发工作。当前,5G在快节奏时代可谓是“必不可少”,然而,它的研发过程却并不像它的传播速度那样快且轻松。
为解决5G通信核心技术“大规模天线”所遇到的“导频污染”这一技术瓶颈,尹海帆潜心科研攻关,提出的技术方案成功解决工业界长期痛点,成果发表于通信领域国际顶级期刊JSAC,连续十年入选前1%高被引论文,单篇他引1300余次。
然而,在攻克导频污染难题之后,5G在实地部署中又遭遇新的挑战——移动性诅咒。即5G手机在中高速移动环境下,网速下降50%—80%。近年来工业界投入了大量的科研力量,但始终无法有效解决,因此该问题被称为5G中“最难啃的硬骨头”。“研究5G的过程对我来说既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收获。”尹海帆介绍,他从企业辞职回到学校后,这块“硬骨头”始终梗在他心上,于是他决定针对这一痛点长期深入研究,他也发现了问题的根源,那便是无线信道信息在移动环境中不仅更难以获取,还会很快“过时”。
尹海帆也意识到,预防“过时”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够“预测”,尹海帆随即带领团队泡在了“数据海洋”里,历经两年时间,他们最终利用无线信道的时延、角度、多普勒结构特征,提出一项高精度且低复杂度的信道预测技术,即通过非常少量的历史信道采样来推测未来信道的变化,从而避免信道信息随用户移动而快速过时的问题。
“这样一来,手机即使每小时移动60千米,传输速率也可以近似静止的状态。”提起研究过程,尹海帆记忆犹新。“过去的我热衷于研发新的东西,而这次让我意识到,解决旧问题也许更有成就感。”据悉,该成果还入选了“2020年度华中科技大学重大学术进展”。
尹海帆表示,他作为一名高校科技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始终以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攻克技术难题为使命,不畏艰险、直面挑战,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尹海帆还将自己的科研能力转化为育人优势。近5年,他直接指导50多名本科生参与国家级大创项目、“挑战杯”竞赛、“互联网+”大赛等科研实践,其中,14名学生获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特优生(前1%)荣誉。他作为第一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团队赢得“挑战杯”竞赛主体赛全国特等奖及全国一等奖各1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主赛道全国金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赛道全国金奖等,获评“国创计划”十五周年荣誉奖项——全国“最佳导师奖”并应邀在全国大会上作获奖代表发言。
测天绘地,逐梦极地获多项第一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觉得这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刻,但这也同样意味着,我身上的责任与担子更重了。”得知自己所在的团队获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后,武汉大学学生褚馨德骄傲地介绍,团队即将开启新一轮南极科考。未来,褚馨德希望能利用好此次南极科考所采集到的数据,为我国极地研究提供更多数据支撑。
领队视察中国第一个境外北斗监测站
据了解,从1984年首次中国南极考察开始,武汉大学先后选派近200人次参加中国39次南极科学考察和17次北极科学考察,是国内参加极地考察最早、次数最多、派出科考队员最多的高校。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团队在历次科考活动中创造了多项第一,包括绘制了我国南极第一张地形图,命名了第一个中国南极地名,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南北极地图集,建设了中国第一个极地考察管理信息系统,建成中国第一个境外北斗监测站,参与了每一个中国南极考察站的创建工作等。
团队创造性地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区域实施人类首次高精度测图,在北冰洋上进行绝对重力测量试验,将现代空间对地观测技术融合应用于极区科学研究,探索极地冰雪变化,开展冰下地形测绘等,相关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及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40年来,团队跨越南北两极,测天绘地,在万古荒原上留下了一串串不可磨灭的足迹,谱写出一曲曲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的壮歌!”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主任庞小平自豪地表示。
她介绍,1984年,团队奠基人、“中国极地测绘之父”鄂栋臣教授毅然写下“我的生死,由我全权负责!”,抱着马革裹尸的决心首征南极,让五星红旗首次在南极大陆上冉冉升起;2005年,团队张胜凯博士向南极冰盖的最高点挺进,成功登顶海拔4093米的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成为我国极地科考事业的里程碑事件;当下,团队成果频频刊登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聚焦新时代背景下的热点领域,探索转化为具有公益价值的实际应用。
三代人的传承,是对“爱国、求实、创新、拼搏”南极精神的最好诠释。
考察队员抵达南极长城站
此外,团队还开创性构建了我国极地信息化测绘体系,支撑了极地冰雪环境与全球变化研究,保障了我国极地科考。建立了833种极地微生物资源库,命名了43种极地微生物新物种,推动了我国极地生物、药物技术产业发展。26份国家极地咨询报告被国家和有关部委采纳,其中8份被国家领导人批示。编制了系列南北极地图和地图集,在国家极地政策和外交中发挥关键作用。
潜心科研 传承创新 不畏艰险 直面挑战 团结协作 责任担当
青春誓言:我非常荣幸能够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它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责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