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蜡烛燃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难点: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完整的蜡烛、燃烧变短的蜡烛、小瓷盘。教师准备:烧杯、玻璃片、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课牛。蜡烛、小瓷盘、烧杯、玻璃片、澄清的石灰水、火柴【教学过程】一 、引入课题请同学们看屏幕猜字谜,谁愿意读一读 这就是说的蜡烛。我们班今天谁的生日呀,请他上来点燃一只蜡烛, 一起为他唱支生日歌。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写蜡烛,但你们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过仔细的研究吗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第16课《蜡烛燃烧》。板书课题:16.蜡烛燃烧。1.引导学生看到完整的和燃烧剩下的蜡烛,思考想一想:蜡烛燃烧变短了,变短的部分去哪儿了 2.生谈想法。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二、 活动过程活动一 :那蜡烛燃烧时会发生哪些变化 观察蜡烛燃烧时出现的现象, 请你把看到的实验现象及是否产生新物质向同学们说一说。1、 点燃蜡烛,小结: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2、 用玻璃片在蜡烛火焰上掠过,玻璃片上留下了黑色的物质即黑烟,也就是不完全燃烧形成的炭。3、将干燥的烧杯倾斜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了什么现象 注意:加热时,手要握在烧杯中部靠后,转动烧杯,使杯口受热均匀。发现烧杯内壁上出现了水雾。那水雾实际上就是小水滴。小结:蜡烛燃烧时会产生黑烟和水。活动二:学生蜡烛燃烧漏斗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一)、师提问:蜡烛燃烧还会生成什么新物质 请同学们跟着 我一起做实验,注意步骤(用火柴点燃蜡烛,试管夹夹住漏斗,放于火焰上方,再点燃火柴梗)漏斗上面的火柴怎么熄灭了 说明什么呢 (二)、引出学生猜想:蜡烛燃烧可能还会生成二氧化碳 (氧 气、 一氧化碳)那同学们需不需要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答:需要。(三)、探究实验1、设计实验,出示实验记录单。让我们用设计实验来验证蜡烛 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吧!看实验记录单,分好工。学习小组长做实验、 记录员记好记录,其他成员看实验过程。实验完成后上台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步骤:1.检查仪器是否齐全,将仪器依次放在实验桌正前方。。2. 用火柴点燃蜡烛,将试管夹夹住漏斗,罩在火焰上方伸入倒置的集气瓶,将干燥的集气瓶倾斜罩在漏斗口上方。3.过一、二分钟,翻转集气瓶,迅速将塑料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气瓶中约5-10毫升并快速振荡。4.观察集气瓶中的石灰水的变化。5.与另一只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进行比较。6.熄灭蜡烛,整理器材,放回原处。温馨提示: 1.小组成员合作分工; 2.规范使用仪器,注意安全,以免烧伤、烫伤! 3.不要将石灰水弄到手上,以免手被腐蚀!2、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小组上台汇报实验。看谁是本节课最佳小组。得出的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碳新物质。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得出的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水、二氧化碳等新物质。活动三:就像蜡烛燃烧可以生成新物质一样, 生活中我们 经常需要生成新的物质,你都知道哪些物质的变化生成了新的 物质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以及生活经验(纸燃烧变成灰烬、切开的梨变色、鸡蛋壳浸入白醋中冒气泡及视频)。(煤气炉发光发热、螺丝帽生锈、大米变成米饭、马铃薯变青发 芽了)学生交流讨论。引领学生对生活中产生新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补充。思考:在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中,产生了哪些现象 总结:在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光、发热、改变颜色等现象。补充生成气体。三、 拓展活动找一找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植物光合作用、烟花燃放)(鸡蛋和面做成了蛋糕。铁块变成铁锹)学生感受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有的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起到有利的作用。2. (苹果腐烂变质、水龙头把手生锈)让学生感受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对人们的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四、 收获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希望大家以后能像今天这样做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孩子!谢谢大家下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