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中学高二第六次周测政治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燕山中学高二第六次周测政治试卷

资源简介

燕山中学高二第六次周测政治试卷
考试时间:40分钟
一、单选题
1.2024年3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开展科学实验,通过研究三层石墨烯的菱形堆垛结构发现,在菱形堆垛三层石墨烯中,电子和红外声子之间具有强相互作用,这有望应用于光电调制器和光电芯片等领域。这体现出( )
①思维具有间接性,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思维具有能动性,都能如实地反映客观对象
③思维具有概括性,能够抓住不同类事物的共性
④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又反作用于实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身居斗室但头脑中一幅又一幅具体的生活场景相继浮现出来,忽而是古代荒村,忽而是现代城镇,忽而是江南春光,忽而是北国雪景,忽而是清风朗月,忽而是暴风骤雨……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种思维运动( )
①是对人们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如实再现 ②通过实践获得大量可靠的感性认识
③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④运行方式具有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诗词歌赋如颗颗珍珠,熠熠生辉。下列对古诗词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①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主要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形象思维反映冬雪和梨花的联系
③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主要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
④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对“梅花”的感性形象为基本单元,以抽象思维替代感性直观创造新意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齐白石画有一幅《清白传世图》,淡雅的画面上一棵白菜,三个柿子。极为平常的白菜和柿子和谐地搭配在一起,成就了一幅素雅、生动的《清白传世图》。下列选项中与作品创作思维形态相一致的是( )
①天文学家成功预测日环食
②观众欣赏新上映的影视剧
③高二学生求解立体几何题
④杭州亚运会的吉祥物形象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2023年9月,中国邮政发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纪念邮票(图4)。邮票图案以花卉、和平鸽以及代表基础设施合作和互联互通概念的公铁运输车辆、起重机等元素共同组成的数字“10”为主体,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深刻内涵。该纪念邮票图案( )
①通过推导性的运行方式揭示了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理念
②以具象化符号畅想“一带一路”蓝图,体现思维的能动性
③科学预测了构建命运共同体、谱写未来新篇章的发展趋势
④运用设计者的联想思维来实现以意生形、以形达意的效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相传,重耳为了躲避祸乱,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期间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甚至割股啖君以充饥。但重耳成为晋文公后,介子推却选择与母亲归隐绵山。为了迫使介子推出山相见,晋文公轻信他人意见,下令放火烧山,但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晋文公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晋文公轻信他人意见酿成惨剧的典故,告诫我们( )
①感性认识在通常情况下不可信,也靠不住 ②借鉴他人意见应注意时间、地点和条件变化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④要善于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理性思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相契合的内在逻辑。下列语句中与刊文中的“逻辑”含义相同的是( )
①这篇文章前后自相矛盾,毫无逻辑可言
②乌云密布就是快下雨了,这是自然逻辑
③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④逻辑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包括数据分析、金融、法律等多个领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下列关于形式逻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B.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和规则,就能获得科学思维
C.形式逻辑认为,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主要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
D.形式逻辑特别关注判断问题
9.当人们面对理论性质的任务,并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解决问题时,这种思维称为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中的“逻辑”( )
①与“规律”同义  ②指“逻辑规律与规则” 
③指认识问题的“思维方法”  ④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美国政府多次承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支持台湾“独立”,但做的全是干涉中国内政,阻止台湾回归的勾当。2024年3月5日,美军“菲恩”号导弹驱逐舰过航台湾海峡并公开炒作,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立刻组织兵力全程跟踪监视,依法依规进行处置。美国政府言行不一致的做法( )
①思维游移不定,违背了思维明确性的要求 ②思维不融贯一致,违背了思维一致性要求
③犯了“两不可”错误,在“是”“非”间骑墙居中
④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是不符合逻辑的错误思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一次物理课上,老师说:“工作状态下的1伏、10伏、100伏、1000伏、10000伏的电源,哪几个可以摸,哪几个不能摸?”学生小明说:“都能摸,但有的只能摸一次。”小明犯的逻辑错误是( )
A.骑墙居中 B.轻率概括 C.自相矛盾 D.偷换概念
12.汪伦为了邀请诗人李白,特书信一封:“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应邀前往,到了一看,哪里有十里桃花?不过是一个桃花潭,万家酒店也不过是一家姓万的酒店。小住几日,二人相谈甚欢,汪伦盛情款待,李白非常满意。临走时,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赠汪伦》这首诗。可见( )
①人们可根据自身的需要构建事物之间的联系
②汪伦巧妙“利用”同一律邀请到了诗人李白
③“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是汪伦构建的主观联系
④思维具有能动性,它成功帮助汪伦实现了预期的目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口供如下:
甲:我不是罪犯 乙:丁是罪犯 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盗车 丁:盗车的不是我
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则罪犯是谁?下面推断正确的是( )
A.根据排中律,甲是罪犯 B.根据矛盾律,甲是罪犯
C.根据排中律,乙是罪犯 D.根据矛盾律,乙是罪犯
14.某校3名同学甲、乙、丙参加全国数学竞赛,竞赛结束后,班级同学对此次比赛结果进行猜测。
小红说:我觉得这次甲同学肯定能获奖。 小明说:我觉得这次或者是甲,或者是丙。
小丽说:我觉得这次甲同学不能获奖。 小华说:我看好乙,但觉得丙不能获奖。
结果证明,只有一人猜测错误。由此推断( )
A.只有甲获奖 B.甲和乙都获奖 C.只有乙获奖 D.甲和丙都获奖
15.生活中的对话也会犯一些逻辑错误。比如甲同学说:“中国人都应该有文化自信。”乙同学惊讶地说:“想不到你思想这么狭隘,居然不愿意承认外国的先进文明。”下列与乙同学犯的逻辑错误相同的是( )
①“这次战争死伤过万。”有人问:“伤者中轻伤者的占比高吗?”
②“有钱人居然在路边吃辣条。”有人回应:“不在路边吃,难道去马路中间吃吗?”
③“你上课是不是睡觉了?”一同学说:“我就是小睡了一会,我没有睡觉。”
④“老板,有新鲜的羊肉吗?”老板答:“我家从来不挂羊头卖狗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下列对应不正确的是( )
①买茶人问:你这儿有好茶吗?卖茶人答:我这儿全是好茶,从来不卖变质的茶。——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②小明在黑板上默写,错字连篇,老师说:你为什么写了这么多白字?小明回答:我用白粉笔写字当然是白字了——违反了同一律
③我赞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应当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违反了排中律
④我不同意外星人存在的观点,也不同意外星人不存在的观点——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下图漫画中日本政府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
①违背了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②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③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④骑墙居中,违反排中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概念不能既反映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又不反映这种属性。一个判断不能既断定某事物有某种属性,又断定该事物没有这种属性。这强调的是( )
A.思想必须确定 B.思想不能自相矛盾
C.思想不能两不可 D.思想是辩证统一的
19.大课间,小明、小林两人讨论下午体育课的活动内容。小明一会儿说应该打羽毛球,一会儿又说不应该打羽毛球。针对小明的说法,小林说:“你的两种建议,我都不同意。”对小明、小林的表达评价正确的是( )
A.小明违反了同一律要求,思维存在不确定性
B.小林违反辩证法要求,没能做到全面地看问题
C.小林违反了矛盾律要求,存在“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D.小明违反了矛盾律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20.在推进绿色能源发展方面,当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受制于美国时,美国指责我国做得不好,并对我国绿色能源产品进口设置绿色壁垒;当我国在绿色能源方面取得成功、具有领先于美国的优势时,美国则指责我国扰乱了绿色能源市场价格,对我国绿色能源产品进口设置关税壁垒,甚至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对我国相关企业直接进行打压。美国对我国绿色能源发展的认识( )
①是故意偷换论题,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②是通过想象的方式进行的,因此是错误的
③违反了矛盾律要求,思维不具有一致性 ④没有追求认识的客观性,思维是不科学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强调,思想统一是政治统一、行动统一的基础。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变成自己的思想武器、科学思想方法,以思想理论水平的提高促进政治能力、领导能力的提升。可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维逻辑的意义是( )
①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 ②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③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投身于时代变革 ④提高了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预见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知识创新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其他生产要素的总和。知识形态只有通过一系列的转化环节才能变为直接生产力以至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思维推动了这种转化,各地应从经济发展现状出发,实现知识形态向经济效益的根本转化。可见,科学思维( )
①能纠正人们思维中的逻辑错误 ②能够正确认识事物,逻辑结构正确
③能助力人们认清社会发展的阶段性 ④应从实际出发,反映认识对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科学研究具有可重复性,这一特性意味着科学实验和观察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够被重复进行,以验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可重复性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之一,它确保了科学规律的客观性和预测性。这表明( )
①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②科研结论可以用发现者的认识活动去验证
③被实践否定的科研结论不具有任何价值 ④通过检验有助于排除孤立的巧合的现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4.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指鹿为马”存在的问题是( )
①违反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②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③歪曲地反映了认识对象 ④需要领会科学思维方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如果你是敏感体质,手机会在换季时自动推送空气漂浮物提醒;雨雪天气中,快递小哥刚接到订单,送餐沿途降水预报、湿滑路段提示也随之而来;旅游达人还未飞往下一站,就收到了目的地的景观预报。作为受众面最广、社会普及度最高的公共服务之一,气象服务已融入人们生活,天气预报越来越贴心。由此可见,科学思维( )
①结果具有可预见性 ②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③结果具有不可预测性 ④具有实用性和具体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主观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公司在确定是否录用某应聘者时,三位面试官有不同的结论:
刘姓面试官说:“这个应聘者既要录用,又不能录用。”
田姓面试官说:“既不能录用这个应聘者,也不能不录用。”
丁姓面试官说:“这个应聘者曾经有过迟到的记录。”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相关知识,说明各位面试官的观点所犯的逻辑错误。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燕山中学高二第六次周测政治试卷答案
参考答案:
1.B
【详解】①:科研人员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发现,表明思维具有间接性,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①正确。
②:错误的思维不能如实地反映客观对象,②错误。
③: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抓住同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③错误。
④:材料中的这一发现源于实践,又会应用到相应领域,说明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又反作用于实践,④正确。
故本题选B。
2.D
【详解】①:思维具有能动性,不是对人们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如实再现,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①表述错误。
②:艺术家身居斗室但头脑中一幅又一幅具体的生活场景相继浮现出来,故材料不体现通过实践获得感性认识,且感性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是可靠的,②表述错误。
③④: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身居斗室但头脑中一幅又一幅具体的生活场景相继浮现出来,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种思维属于形象思维,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运行方式具有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3.C
【详解】①: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从昨夜风声雨声推测出吹落了许多春花,主要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不是思维的概括性,①不选。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运用形象思维,通过联想、想象、幻想反映冬雪和梨花的联系,②入选。
③:思维的能动性是指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不同的人对秋季有不同的主观感受,主要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③入选。
④: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这是对“梅花”的感性形象为基本单元,注重表达的情感性,而不是以抽象思维替代感性直观创造新意境,④不选。
故本题选C。
4.C
【详解】①:齐白石取柿子有“食之可清火”之意寓意“清”,白菜则寓意“白”,彰显自己清白于世的人生理想,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运用了形象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以感性形象作为运行的基本单元,以感觉、知觉和表象为基础,运用了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能够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天文学家成功预测日环食属于抽象思维,①不符合题意。
②: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形象思维。文艺作品创作的思维形态属于形象思维,观众欣赏新上映的影视剧属于形象思维, ②符合题意。
③: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抽象思维。高二学生求解立体几何题属于抽象思维,③不符合题意。
④:杭州亚运会的吉祥物形象属于形象思维,④正确。
故本题选C。
5.C
【详解】②④:该纪念邮票运用花卉、和平鸽、起重机等不同的具体符号化的元素进行平面设计,体现合作共赢、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巧妙地将具体事物与共同体理念联结起来,以物达意,既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又运用了联想思维,②④符合题意。
①:运行方式的推导性是抽象思维的特征,材料强调的是形象思维,①不符合题意。
③:该纪念邮票上的图案不能科学预测构建命运共同体、谱写未来新篇章的发展趋势,③错误。
故本题选C。
6.C
【详解】②④:晋文公轻信他人意见下令放火烧山造成后果,告诫我们借鉴他人意见应注意时间、地点和条件变化,要善于理性看待他人意见,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①:感性认识在通常情况下不可信,也靠不住的说法片面,有的感性认识也是正确的,①排除。
③: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但两者不能相互转化,③错误。
故本题选C。
7.C
【详解】②③:《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相契合的内在逻辑中的“逻辑”一词指客观规律。乌云密布就是快下雨了,这是自然逻辑,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这两句话中的“逻辑”指客观规律,②③符合题意。
①:这篇文章前后自相矛盾,毫无逻辑可言中的“逻辑”指思维规则,不符合题意,排除①。
④:逻辑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包括数据分析、金融、法律等多个领域中的“逻辑”指的是“逻辑学”这门学问,④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C。
8.A
【详解】AC:形式逻辑认为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主要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因此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A符合题意,C排除。
B: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和规则,是获得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B说法错误。
D: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9.C
【详解】②③: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解决问题时,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逻辑思维”中的“逻辑”指“逻辑规律与规则”,也指认识问题的“思维方法”,②③符合题意。
①④:“逻辑思维”中的“逻辑”指的是“逻辑规律与规则”,也指认识问题的“思维方法”,不完全与“规律”同义,也不是指“逻辑学”这门学问,①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0.D
【详解】②④:美国政府多次承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支持台湾“独立”,但做的全是干涉中国内政,阻止台湾回归的勾当。美国政府思维不融贯一致,自相矛盾,违背了思维一致性要求,是不符合逻辑的错误思维,②④符合题意。
①③:美国政府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背了思维一致性的要求,没有违背思维明确性要求,没有犯“两不可”错误,①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1.D
【详解】D: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种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物理老师的提问的“可以摸”指的是正常语境中的摸了以后不会发生危险,但学生在回答时却偷换成了“可以完成触摸这个动作”。这个学生犯了典型的偷换概念错误,故D正确。
A:骑墙居中是指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既同意这一点也同意那一点,模棱两可。而材料却强调的是学生改变了老师的意思,体现的是违背了同一律,故A不选。
B:轻率概括是指在没有积累足以进行概括的材料的情况下草率地作出普遍性的结论。而材料却强调的是学生改变了老师的意思,体现的是违背了同一律,故B不选。
C:矛盾律是指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反对或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承认它们都是真的,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如果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就会出现思维上的前后不一,自相矛盾。而材料却强调的是学生改变了老师的意思,体现的是违背了同一律,故C不选。
故本题选D。
12.D
【详解】②④:同一律是指人们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思维时,每一思维都有其确定性,都必须保持同一。汪伦以桃花潭和一家姓万的酒店来分别对应“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故意偷换概念,巧妙“利用”同一律,让李白认为确实有十里地那么多的桃花、有一万多家的酒店,从而邀请到了诗人李白,这也说明思维具有能动性,它成功帮助汪伦实现了预期的目的,②④正确。
①: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而不是根据自身的需要构建事物之间的联系,①错误。
③:汪伦信中的“十里桃花”是一个桃花潭,万家酒店是一家姓万的酒店,本身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汪伦构建的主观联系,③排除。
故本题选D。
13.A
【详解】A:甲乙丙丁四人的口供中,乙和丁的口供是矛盾的,根据排中律,二者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因此,甲和丙说的都是假话,因此,罪犯是甲,A正确。
B:根据矛盾律,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他们都成立。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无法根据矛盾律推出甲是罪犯,B不符合题意。
C:根据排中律,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他们都不成立。乙说丁是罪犯,丁说盗车的不是他,能推出乙和丁必有一真,因此甲和丙说的是假话,甲是罪犯,C错误。
D:根据矛盾律,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他们都成立。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无法根据矛盾律推出乙是罪犯,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4.B
【详解】A:只有甲获奖,那么小丽、小华都预测错误,A不符合题意。
B:甲和乙都获奖,只有小丽预测错误,B符合题意。
C:只有乙获奖,小红、小明都预测错误,C不符合题意。
D:甲和丙都获奖,那么小丽、小华都预测错误,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5.C
【详解】①:“这次战争死伤过万。”有人问:“伤者中轻伤者的占比高吗?”没有犯逻辑错误,①不符合题意。
②:甲同学说:“中国人都应该有文化自信。”乙同学惊讶地说:“想不到你思想这么狭隘,居然不愿意承认外国的先进文明。”乙同学违背了同一律。“有钱人居然在路边吃辣条。”有人回应:“不在路边吃,难道去马路中间吃吗?”违背了同一律,②符合题意。
③:“你上课是不是睡觉了?”一同学说:“我就是小睡了一会,我没有睡觉。”违背了矛盾律,③不符合题意。
④:“老板,有新鲜的羊肉吗?”老板答:“我家从来不挂羊头卖狗肉。”违背了同一律,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6.B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
①:卖茶人所说的好茶与买茶人所说的好茶不是同一概念,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不是“偷换论题”,①符合题意。
②:小明把老师所说的错别字的意思换成白字,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违反了同一律,②正确,不符合题意。
③:该项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矛盾律而不是排中律,③错误,符合题意。
④:该项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④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7.C
【详解】②③:日本排放的是“核污水”,日本政府将其称为“处理水”,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违反了同一律,既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②③符合题意。
①④:日本政府违反了同一律,不是违反了排中律,排中律是思维的明确性要求,①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8.B
【详解】A: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同一律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材料不涉及同一律,思维确定性的要求,A排除。
B: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与其否定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矛盾律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一个判断不能既断定某事物有某种属性,又断定该事物没有这种属性,强调矛盾律,B正确。
C: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排中律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的思维,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材料不涉及排中律,C排除。
D:材料强调矛盾律,不涉及辩证统一,D排除。
故本题选B。
19.D
【详解】AD:小明一会儿说应该打羽毛球,一会儿又说不应该打羽毛球,同时肯定了“应该打羽毛球”和“不应该打羽毛球”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小林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而不是违反了同一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A错误,D正确。
BC:针对小明的说法,小林说:“你的两种建议,我都不同意”,其否定了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根据排中律的要求,相互矛盾的两个判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因此小林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而不是没能做到全面地看问题,BC错误。
故本题选D。
20.B
【详解】①: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为服务其国家利益,设置“绿色壁垒”,又设置“关税壁垒”,故意偷换论题,对我国进行指责,其思维违反了同一律要求,①正确。
②:题干不反映美国对我国绿色能源发展进行想象,并且进行想象不等于错误,②排除。
③:题干反映在不同时间美国对我国绿色能源发展的态度,并不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论断“A”和“非A”,不体现矛盾律问题,并没有自相矛盾,③不符合题意。
④:美国是为其利益而故意歪曲我国绿色能源的发展,因此不能客观认识我国绿色能源发展,其思维是不科学的,④正确。
故本题选B。
21.A
【详解】①③: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变成自己的思想武器、科学思想方法,以思想理论水平的提高促进政治能力、领导能力的提升,这表明科学思维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投身于时代变革,①③入选。
②:科学思维可以修正错误,坚持真理,但这不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维逻辑的意义,②不选。
④:材料强调的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维逻辑的意义,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没有体现提高了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预见性,④不选。
故本题选A。
22.D
【详解】①:科学思维具有结果具有可检验性的特征,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能够纠正思维中的逻辑错误,坚持真理,但材料没有体现,材料强调的是科学思维对实践的指导作用,①不选。
②④:科学思维推动了这种转化,各地应从经济发展现状出发,实现知识形态向经济效益的根本转化,这表明科学思维可以正确认识事物,逻辑结构正确,应从实际出发,反映认识对象,对实践给与正确的指导,②④入选。
③:材料体现的是科学思维可以实现知识形态向经济效益的根本转化,没有体现能助力人们认清社会发展的阶段性,③不选。
故本题选D。
23.B
【详解】①:材料“科学研究具有可重复性,这一特性意味着科学实验和观察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够被重复进行,以验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表明,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①正确。
②:科研结论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其真实性,②错误。
③:被实践否定的科研结论也具有一定价值,可以帮助人们修改谬误,追求真理,③错误。
④:可重复性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之一,它确保了科学规律的客观性和预测性。这表明通过检验有助于排除孤立的巧合的现象,④正确。
故本题选B。
24.C
【详解】①:“指鹿为马”违反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而不是违反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①排除。
②:“指鹿为马”,违反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故意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②符合题意。
③:思维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指鹿为马”故意“偷换概念”,歪曲地反映了认识对象,③符合题意。
④:需要领会科学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存在的问题,④排除。
故本题选C。
25.A
【详解】①②③:从实际出发,通过认识和利用规律,对天气状况作出预测,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帮助,这说明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结果具有可预见性,①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
④: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但认为科学思维具有实用性和具体性是错误的,④排除。
故本题选A。
26.①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刘姓面试官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既要录用”与“又不能录用”是自相矛盾的。
②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田姓面试官违反了排中律。“既不能录用”与“也不能不录用”是相互矛盾的,都进行了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③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丁姓面试官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公司确定是否录用该应聘者,而他却提及应聘者曾经迟到的记录。
【分析】背景素材:面试
考点考查: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是各位面试官的观点所犯的逻辑错误,注意作答主体为面试官,需要调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有关知识,从原因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刘姓面试官说:“这个应聘者既要录用,又不能录用。”→可联系教材知识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关键词②:田姓面试官说:“既不能录用这个应聘者,也不能不录用。”→可联系教材知识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关键词③:丁姓面试官说:“这个应聘者曾经有过迟到的记录。”→可联系教材知识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