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殖民扩张造成的美洲、大洋洲族群的变化,结合史料理解世界人口迁徙的特点及其影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精选史料理解华工的特点及其对世界历史的贡献,特别是华工对美洲、大洋洲开发作出的贡献。(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学习重难点】
重点:殖民扩张与美洲和大洋洲族群的变化的关系;华工对美洲大洋洲开发的影响。
难点: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预习新知】
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美洲族群的变化
(1)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①原因:1492年,哥伦布到达 ,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在此期间, 、奴役以及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②概况: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的100年间,印第安人数量减少了90%-95%。
(2)非洲黑人数量激增
①原因:为了弥补 的不足。
②概况: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 黑人, 到美洲作奴隶。
③影响:在此后的三四百年间,非洲失去了大约1亿人口,这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上千万黑人奴隶为殖民者在美洲的
和矿山提供了劳动力。
(3)欧洲白人数量激增
①原因:
A、逃避政治迫害和争取更多的经济发展机会;
B、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
C、交通工具的革新,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②概况: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美洲 数量大大增加。
(4)混合人种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原因:不同种族杂居通婚,出现新的族群
2、影响
(1)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 ,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2)来自不同地方的各个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 ,发展了 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3)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美洲国家的人口结构不尽相同。
地区 人口结构
美洲和加拿大 占据人口大多数,美国在19世纪中叶建立
海地等西印度群岛 黑人人口占多数
拉丁美洲 成为最大族群
秘鲁等少数国家 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人口的半数
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英国的殖民活动
(1)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________和新西兰等地。
(2)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________。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
(3)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________,人口数量锐减。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2.对大洋洲的影响
(1)原住民大量________,白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2)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知识点三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华工与美洲的开发
(1)大量华工到美洲的原因
①19世纪初,________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②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________出国。
③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
(2)影响:在美国,华工成为________场所的主要劳动力,促进了美洲的开发。
2.华工与大洋洲的开发
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________。到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促进了大洋洲的开发。
3.影响
(1)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________。
(2)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________经济、文化的发展。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原因
(1)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2)19世纪中叶以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3)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
2、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
3、华工在美国的开发
(1)在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2)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等地的华人已有十几万。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4、华工在大洋洲的开发
(1)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到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
(2)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开发。
5、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
(1)主要包含契约华工和因生计所迫出国的两类华工。
(2)始于鸦片战争后,延续时间长,自鸦片战争后兴起、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及战后达到高湖,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仍有大批华工被西方殖民者募往东南亚地区,乃至非洲。
(3)华工流至的地成广。美洲、澳大利和东南亚等地都有华工的身影。
6、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影响
①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中国海外移民对迁入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
②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为中国介绍外国文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促进了不同文明的发展。
【巩固训练】
1.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长率领的一支有6艘船共1530人的船队“第一舰队”抵达澳大利亚的植物学湾,其中有736名囚犯。八天后的1788年1月26日,他们正式在澳大利亚杰克逊港建立起第一个英国殖民区。这说明当时的澳大利亚( )
A.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 B.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
C.原住民遭到驱赶屠杀 D.是英国“第一舰队”发现的
2.19世纪中叶以前,来到大洋洲的白人主要是英国的犯人和管理人员,初期的白人文化主要是英国的文化。19世纪中叶,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大洋洲的民族构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既有土著文化,又有欧洲白人文化和亚洲文化的局面。材料说明了( )
A.英国文化一直是大洋洲的主流文化
B.随着土著居民的锐减,土著文化消失殆尽
C.大洋洲文化呈现多元并存的局面
D.大洋洲文化具有单一性
3.下表为通过香港输出至加利福尼亚的中国劳工数据。据此推知( )
年份 1849年 1850年 1852年 1854年
输出人数/人 323 447 18434 25063
A.导致香港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B.解决了加利福尼亚劳动力匮乏的问题
C.美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加快 D.通商口岸开放直接导致劳工输出激增
4.“大西洋移民潮”指除了那些从俄国欧洲部分移居俄国亚洲部分的人以外,全部是越海迁移的。在1850年以前,这个运动可以说几乎还没有开始……在1940年前的这个世纪里,欧洲人民的迁徙是欧洲制度和文明得以传播的关键力量。由此可见( )
A.欧洲移民都通过越海迁移 B.人口迁徙推动了文明的传播
C.罪恶的奴隶贸易愈演愈烈 D.人类第一次建立全球性联系
5.16世纪,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后极力推广天主教,排斥当地宗教信仰,遭到当地人的强烈反对。17世纪中期后,以天主教圣母形象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达卢佩圣母像却逐渐流行开来,成为墨西哥的象征之一。据此推知,西班牙的殖民( )
A.影响了欧洲宗教改革 B.摧毁了美洲本土文化
C.改变了区域人口结构 D.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6.“15世纪末以前,印第安人的历史是独立发展的。人口有1500多万到4000多万,语言和方言达数千种之多,在美洲建立了许多古文化中心,创造了灿烂的印第安文明。而这一切从1492年开始改变了。”这段表述意在表明( )
A.西方殖民主义毁灭文明的罪恶 B.哥伦布远航丰富了美洲文明
C.新航路开辟密切了全球的联系 D.美洲文明的独立性和辉煌性
7.从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根据其对野蛮人的传统认知,将北美印第安人建构成“高贵的野蛮人”和“邪恶的野蛮人”两种非此即彼的对立形象。这是欧洲殖民者( )
A.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 B.对美洲土著居民的客观认识
C.奉行多元文化的产物 D.调和文化冲突与碰撞的尝试
8.下表为通过香港输出至加利福尼亚的中国劳工数据(单位:人)
年份 1849 1850 1852 1854
输出人数 323 447 18434 25063
据此推知( )
A.导致了香港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B.解决了加利福尼亚劳动力匮乏问题
C.华工为美国西部大开发作出重要贡献 D.通商口岸开放直接导致劳工输出激增
9.下图所示为1789年海地独立前夕的人口结构示意图。该图可用来说明( )
A.三角贸易对美洲影响巨大 B.美洲种植园经济得到发展
C.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D.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兴起
10.下面是某学生关于独立战争后美国和拉丁美洲文化特征的知识条目整理,其中正确的知识条目有( )
条目1:“美利坚人”开始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 条目2:美国种族融合现象明显,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条目3: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是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条目 条目4:拉丁美洲欧洲移民活动区域内的主体文化是英国文化
A.1条 B.2条 C.3条 D.4条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的英国“第一舰队”的人员构成可知,罪犯占据近半数,说明当时的澳大利亚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故选A项。1788年澳大利亚并没有进行工业革命,B项错误。题干未涉及英国人与原住民的关系,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形成既有土著文化,又有欧洲白人文化和亚洲文化的局面”可知,大洋洲多元文化并存,故选C项。
3.答案:C
解析:观察表格数据可知,1849—1854年,从香港输出至加利福尼亚的中国劳工数量大幅增加,说明当时美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加快,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故选C项。通过香港输出中国劳工并不代表劳工主要来自香港,A项错误。B项错在“解决了”,D项错在“直接导致”,均排除。
4.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近代的“大西洋移民潮”传播了欧洲文明,说明人口迁徙有利于文化传播,故选B项。A项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欧洲人的迁徙,与奴隶贸易无关,C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人类第一次建立全球性联系,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初期,当地印第安人占多数,因此西班牙推广天主教受阻;随着印第安人口的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的增加,墨西哥的人口结构逐渐以移民与土著居民的混血后代为主,于是在宗教信仰上将天主教文化与墨西哥本土文化糅合起来,形成了新的文化象征,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墨西哥宗教信仰的转变对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A项错误。B项错在“摧毁”。新航路开辟开始于15世纪,D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欧洲殖民者对美洲进行侵略扩张,印第安人遭到屠杀、奴役等,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明被毁灭殆尽,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哥伦布远航给美洲带去了灾难,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未揭示材料的深层含义。
7.答案:A
解析:据材料“高贵的野蛮人”“邪恶的野蛮人”可知,欧洲人通过有意贬低印第安人的形象地位来维护自身在北美地区的统治,以便分化瓦解印第安人的反抗意识,故选A项。关于印第安人两种对立形象的建构,是欧洲殖民者基于自身立场和利益诉求对印第安人进行的片面化解读,是一种偏见,B项错误。“奉行多元文化”应尊重其他文化,这显然与材料中欧洲殖民者傲慢的态度不符,C项错误。这种对立形象的出现容易导致印第安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对立关系更加明显,增加冲突,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大量华工输入美国,促进美国的开发,这是毫无疑问的,故可选C;题干中通过香港输出至加利福尼亚的劳工数量并不能反映香港人口数量急剧下降,故可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了大量的中国劳工输往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未反映出是否能解决加利福尼亚劳动力匮乏的问题,故可排除B;《南京条约》中的通商口岸不包括香港,故可排除D。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1789年海地独立前夕的人口结构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海地是美洲国家,人口结构中黑奴的比重大,这是三角贸易引入了大量黑奴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种植园经济的内容,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此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不出美洲社会是否出现大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A
解析:独立战争前,美利坚人就已经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条目1错误;独立后的拉丁美洲种族融合现象明显,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条目2错误;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国家大多政局动荡,实行军事独裁统治,考迪罗即拉丁美洲国家的军事独裁者,条目3正确;拉丁美洲各国在独立前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因此拉丁美洲欧洲移民活动区域内的主体文化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化,条目4错误。因此正确的知识条目有1条,A项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