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亚历山大远征,认识其对希腊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这场战争的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通过学习蒙古西征的相关史实,理解西征对不同文化的碰撞产生的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亚历山大东征和蒙古西征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难点:亚历山大东征和蒙古西征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预习新知】
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1、亚历山大远征: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远征,灭亡 ,征服从小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建立亚历山大帝国。后帝国一分为 ,形成希腊化世界。
2、统治概况:
(1)一定程度上继承和保存波斯、埃及的文化与制度:在埃及,自称 ;在波斯,穿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制度,任用波斯人为官,与波斯人 (政治联姻)。
①目的:维护统治,便于控制、管理被征服地区,宣示政权统治的合法性;
②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经济、文化、民族的交流;
(2)马其顿及其继任者在希腊化世界的统治基础薄弱,社会矛盾尖锐:
①马其顿——希腊人是统治阶级,拥有特权,压迫其他民族,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如 起义,希腊人与埃及人之间的矛盾;
②希腊文化主要在城市、统治阶级中传播,西亚、北非的文化仍保持长期影响,如广大农村、农民仍保持原有的语言、宗教、风俗;
3、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
①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严重 和灾难,原有的文化发展进程一定程度被 。
②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 ,推动了希腊化文化的形成。
③利于丝绸之路的开通;
4、希腊化时代和希腊化世界
(1)概念:①希腊化时代:公元前4——1世纪,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 (时间) ②希腊化世界:亚历山大去世后,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 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空间)
文化特点: ①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响;
②具有 化和世界性色彩。
希腊化概念是由近代德国历史学家提出,含义是希腊文化的向东传播,强调希腊文化对埃及、西亚、印度的影响。(希腊化一词带有西方中心色彩)。实际上,亚历山大及继任者在将希腊文化推广传播到东方时,也受到到了被征服地区文化的影响,所以希腊化是指东西方文化在交融后形成了新的文化。
(3)影响:①促进民族融合;
②促进文化中心的 (雅典衰落,埃及的亚历山大城、西亚的安条克、帕加马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③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和希腊文化碰撞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如吸收东方科学成果基础上, 编写《几何原本》, 提出物理学定理。)
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1.亚历山大远征
(1)远征: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________,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2)影响:战争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些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断。
(3)统治方式:以________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4)“希腊化世界”: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________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
(5)“希腊化时代”:从亚历山大远征到________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2.“希腊化时代”的主要表现
(1)统治阶层
①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他们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占有大量土地,并享受________优惠,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他们生活于希腊风格的城市中,保持着希腊人的生活方式。
②被征服地区原有的上层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部分人跻身统治阶级行列,成为国王的________和官员。
(2)文化
①原因: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____________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托勒密埃及鼓励文化发展,亚历山大城内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学者前往研究;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
②成就:学者们系统整理和研究了《____________》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基本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欧几里得编写的《几何原本》流传后世;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定理;埃拉托斯提尼对地球周长作出了精确的计算;医生通过解剖尸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
(3)其他地区: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农民仍说着他们祖先的语言,保持他们原有的宗教和风俗。
【巩固训练】
1.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城市的同时,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征服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这说明蒙古西征( )
A.客观上加强了文化交流 B.引发了民族迁徙
C.客观上促进了思想解放 D.引发了宗教改革
2.从亚历山大东征起至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消灭残存的托勒密王国,在约300年期间,自地中海至中亚的广袤疆域经历了希腊化的时代。对希腊化文明在政治上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亚历山大在东征中摒弃东方君主的绝对权威
B.结合马其顿与东方王权制度建立君主专制政体
C.希腊化文明是希腊古典文明的衰落
D.希腊化文明中社会政治结构整齐划一
3.在亚历山大的远征中,反抗马其顿统治的希腊城邦底比斯被夷为平地,居民被卖为奴;腓尼基名城推罗被攻陷后,成年男性居民几乎都被屠杀,妇女和儿童被卖为奴隶。这说明( )
A.历史的进步必然伴随着战争 B.战争是文明交流的唯一形式
C.战争为文化交流与重构提供契机 D.战争会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
4.希腊化时代,过去没有铸币而主要仰赖物物交换的东方国度,在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由希腊商人引进了铸币。为巩固统治,埃及托勒密诸王全盘承袭法老旧制,在国家政体结构上,大体实行东、西方混合型,以东方专制君主制为主要形式。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希腊化是一种新文明形态 B.托勒密王朝实行专制统治
C.埃及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希腊化时代商品经济较为繁荣
5.在蒙古军队于1220年征服中亚的撒马尔罕之后,当地人“田园不能自立,须附汉人及契丹、河西(指西夏)等。其长官亦以诸色人等为之,汉人工匠杂处其中”。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元朝直接管辖中亚地区 B.蒙古帝国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蒙古西征促进人口迁徙 D.战争的频发导致中亚经济萧条
6.希腊化的脚步并未因亚历山大去世而停顿不前,反而希腊文化在各个王朝内部获得了快速发展,罗马人、犹太人、波斯人、凯尔特人、迦太基人等都吸收了希腊文化。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地演变成为西方世界 B.希腊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力
C.各地具有相似的语言文化 D.各地具有相同的神灵崇拜
7.亚历山大在征服埃及后,不顾路途艰险,跋涉到埃及西部沙漠中的绿洲,拜谒埃及太阳神的象征阿蒙神,并为女神伊西斯建庙;在征服巴比伦后,下令重建被波斯人毁掉的神庙,并亲自祭祀巴比伦城的守护神马杜克。亚历山大意在( )
A.传播古希腊文化 B.消弭埃及与巴比伦的矛盾
C.培育臣民的认同感 D.恢复当地的神权政治形态
8.蒙古西征后,许多俄罗斯封建主的生活习俗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俄语中的靴、长衫、束腰带、圆帽都来自蒙古和契丹。随着蒙古人在俄罗斯定居,饮茶习俗也传到俄罗斯,并通过俄罗斯进一步传至欧洲。这表明( )
A.战争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必要手段 B.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C.俄罗斯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D.蒙古西征改变了欧洲的文化格局
9.亚历山大在被征服地区广建希腊化城市,他还曾经下令让三万波斯男童学习希腊语。不过,亚历山大自身却出现了诸多“波斯化”的倾向。例如:他自己与亚洲妇女通婚并举行盛大的集体婚礼仪式,且在马其顿军官面前身着波斯服饰。材料说明( )
A.波斯帝国盛行集体婚礼 B.亚历山大东征利于整合地域文化
C.希腊文化优于波斯文化 D.亚历山大性格特点具有双面性
10.希腊化时代的巴比伦人对马杜克大神的崇拜,几乎没有受到希腊生活方式的影响,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的城市里,地方行政官员继续使用地方语言——阿拉姆语。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是( )
A.民主自由的政治体制的保障 B.文化习俗和宗教传统的阻碍
C.不同民族地区有组织的抵制 D.多语种具有存活的社会环境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蒙古西征对欧洲的影响。选择C:据材料“蒙古对征服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可知,蒙古西征有助于在思想上打破教会对人们的控制,客观上促进了思想解放。排除A:材料主旨是蒙古西征对欧洲单方面的影响,而文化交流是相互的。排除B:材料主要讲思想方面的影响,民族迁徙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蒙古西征发生于13世纪,而宗教改革是在16世纪,二者时间相距甚远。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希腊化文明。选择B,排除A:由材料及所学可知,亚历山大不仅推广希腊文化,促进马其顿人和当地人的融合,还继承了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即宣布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建立了君主专制政体。排除C:希腊化文明是希腊古典文明的延伸而不是衰落。排除D:社会政治结构“整齐划一”说法有误。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战争的社会影响。选择D:由材料“居民被卖为奴……卖为奴隶”可知,战争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排除A:历史的进步并不都是伴随着战争。排除B:“唯一形式”说法绝对化。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出“文化交流与重构”。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希腊化时代。选择A:根据材料“过去没有铸币而主要仰赖物物交换的东方国度,在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由希腊商人引进了铸币”“在国家政体结构上,大体实行东、西方混合型,以东方专制君主制为主要形式”及所学知识可得,希腊化时代从经济上和国家政体结构上都和之前有区别,是一种新文明形态。排除B:“托勒密王朝实行专制统治”的说法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C:阿拉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排除D:“希腊化时代商品经济较为繁荣”说法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且不是材料的实质。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蒙古帝国的扩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反映了随着蒙古西征,许多汉人、契丹人、党项人(西夏人)迁徙到中亚地区,与当地波斯人、阿拉伯人混居,故选C项;当时元朝尚未建立,故排除A项;蒙古帝国的民族政策具有一定的歧视性,故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战争频发”的信息,故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希腊文化.获得了快速发展”“都吸收了希腊文化”可知,亚历山大去世后,希腊文化依旧快速发展,多个地区都吸收了希腊文化,,这是因为其自身具有强大的辐射力,故选B项。
7.答案:C
解析:对被征服的埃及人和巴比伦人来说,亚历山大帝国是外来政权,因此,亚历山大重视他们的信仰,目的是培育臣民对他本人和帝国的认同感,巩固帝国统治,故选C项,D项错误。A、B两项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蒙古西征使得许多俄罗斯封建主的生活习俗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饮茶习俗也通过俄罗斯传至欧洲,表明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故选B项。“必要手段”表述过于绝对,经济文化交流的手段还有贸易、迁徙杂居等,A项错误。俄罗斯属于西方,C项“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说法错误。材料只是说俄罗斯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改变了欧洲的文化格局”表述过于夸大,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统治期间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而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碰撞交流,促使亚历山大自身出现“波斯化”的倾向,这说明亚历山大东征有利于整合地域文化,故选B项。材料中亚历山大与亚洲妇女通婚并举行集体婚礼是其波斯化的表现之一,并不足以判断出波斯帝国盛行集体婚礼,A项错误。材料没有将希腊文化与波斯文化做比较,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亚历山大统治期间有意融合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亚历山大自身性格特点并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巴比伦人对马杜克大神的崇拜”“美索不达米亚”“继续使用地方语言”可知,希腊化不彻底的重要原因在于文化习俗和宗教传统的阻碍,故选B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