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提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2.了解世界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培养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1.重点:了解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世界遗产公约》、各国文化遗产
2.难点: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预习新知】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原因
(1)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2)这些由各民族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文化财富,一直受到________。
2.世界各国历史上保护及研究文物的传统
(1)古代世界:在欧洲各国的________、贵族和教会中,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盛行。
(2)古代中国: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针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著录的____________还发展成为专门之学。
3.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
(1)世界
①大约从19世纪开始,一些国家通过立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1834年,________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
②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保护文物古迹的高潮。
③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________为第一要义,有着深远的意义。
(2)中国
①始于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②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________________》。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
④1961年3月,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
⑤1982年通过并实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致力于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以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继承。
《世界遗产公约》
1.原因:任何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人类共同财富。
2.制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宗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____________________实施有效保护。
4.内容
(1)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________________来参与保护。
(2)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________________》加以重点保护。
(3)确定了文化遗产、____________、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
5.发展完善
(1)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正式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这一概念。
(2)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不仅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而且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________、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
6.中国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1)措施
①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________________》,成为缔约国。
②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③2006年,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④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意义
①保护遗产、____________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②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世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古代文明的代表性遗迹: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____________等。
(2)近代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____________的重要文化遗产。
2.中国的文化遗产
(1)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________、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
(2)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国务院批准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2014年共有________项。
【巩固训练】
1.2018年9月启动的“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强调了“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在修缮过程中进行古建筑传统修缮技艺传承”的三大原则。这些原则体现出( )
①中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大国担当
②抢救第一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
③保护优秀文化遗产的工作任重道远
④历史真实性是文物保护的第一要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的规定,从审美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动植物景观或自然景观应属于( )
A.文化遗产 B.自然遗产
C.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D.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雕版印刷技艺、中医针灸、中国珠算、二十四节气等分别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这可以用来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
A.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B.注重探究事物发展规律
C.具有精湛的制作工艺 D.具备比较强烈的实用性
4.世界遗产委员会在1978年将戈雷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描述道,“在戈雷岛上,既能看到奴隶住的简陋屋子,也能找到奴隶贸易商居住的优雅庭院,两类建筑物形成鲜明对比。今天的戈雷岛,依然能使人们记起那段人剥削人的历史”。这一遗产( )
A.是殖民主义罪恶的见证 B.宣传了近代建筑的发展历史
C.展示了非洲的传统文化 D.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5.关于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的性质,学术界看法不一:有的学者根据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城垣东侧,认为它象征着秦朝驻守在京城外的军队;有的学者认为它不是秦始皇陵建筑的一部分,而是属于具有纪念性质的建筑物,它是为了纪念秦对六国战争的胜利,显示秦的国威而制作的。由此可知( )
A.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B.历史研究的视角影响历史解释
C.历史学者的素养制约史学研究 D.考辨历史事实只能根据考古学的进展
6.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诞生至今,已经有194个国家批准了该公约,167个国家的897处文化遗产、218处自然遗产以及39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共1154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据截至2022年11月中旬)。这体现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
A.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B.彰显鲜明的人文价值
C.得到了政府有效保护 D.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
7.“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特性在于遗产的‘无形性’和‘活态性’,所有遗产均通过口、手、肢体、行为和技能来表达,因此不具备实物特性;由于它的完成过程和传承系统完全依赖于人,这就决定它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活态化'性质。”这说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
A.必须关注其传承方式的保护 B.完全没有加以保护的必要性
C.长期变化无常具有不可知性 D.可以不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
8.法国1887年颁布的《纪念物保护法》要求国家对国家利益相关的历史纪念物进行保护;1913年颁布的《历史文物法》要求国家对从历史或艺术角度符合公共利益的建筑进行列级保护,有的私人建筑甚至可以不经产权人的同意进行征收。这些做法( )
A.阻碍法国城市化进程 B.与民众生活有机结合
C.意在增强民族自豪感 D.注重彰显城市的个性
9.2008年公布的“世界建筑遗产观察”首次将“气候变化”列入名单中。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的气候变化和地球生态系统的退化,正在开始严重地影响到人类文化遗址。到2050年,位于全球各地的世界遗产地冰川有三分之一将消融。这表明( )
A.世界遗产保护要采取新对策 B.气候变化成为世界遗产的主要杀手
C.世界遗产当前遭到巨大损毁 D.新技术是世界遗产保护的有效手段
10.下表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某一世界文化遗产的评价。据此可知,该世界文化遗产是( )
不仅是东两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以彩塑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A.巴比伦城 B.敦煌莫高窟 C.庞贝古城 D.伊斯坦布尔古城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选择B:“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体现出中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大国担当,“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体现了历史真实性是文物保护的第一要义,抢救第一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①②④正确。排除A、C、D:③“任重道远”在材料中未体现。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遗产公约》。选择B: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年来积极开展的一项国际合作活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举行的第17届大会上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该公约规定从审美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动植物景观或自然景观属于自然遗产。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选择D:材料涉及纺织、造纸、印刷、珠算、针灸等门类,都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技术,具备比较突出的实用性。排除A:雕版印刷技艺、珠算等并不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B:纺织、造纸、印刷、珠算等技术没有体现事物发展的规律。排除C:
二十四节气无法体现“精湛的制作工艺”。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文化遗产戈雷岛的价值。选择A:据材料“在戈雷岛上,既能看到奴隶住的简陋屋子……依然能使人们记起那段人剥削人的历史”,可以看出戈雷岛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了历史上殖民主义的罪恶。排除B:材料说明的是奴隶与奴隶贸易商建筑的对比,这一遗产主要是对殖民主义罪恶的见证,并不是为了宣传近代建筑的发展历史。排除C:戈雷岛展示的是殖民主义的罪恶,不能展示非洲的传统文化。排除D:“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由材料无法得出。
5.答案:B
解析:本题结合历史解释考查兵马俑军阵的性质。选择B:材料中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兵马俑军阵的性质进行分析解释,得出不同的结论,可知历史研究的视角影响历史解释。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历史记载客观性的问题。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出历史学者的素养制约史学研究。排除D:除了考古,还可以通过搜集其他史料考辨历史事实,“只能”说法绝对。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特点。选择A:根据材料“167个国家的897处文化遗产、218处自然遗产以及39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共1154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知,很多国家都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且类型多样,体现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排除B:材料描述的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具有多样性和普遍性,而不是彰显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人文价值。排除C:材料中没有涉及各国政府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具体保护措施,也不能体现出效果。排除D:“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属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要作用,而材料重在说明其特点。
7.答案:A
解析:材料的主旨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要注意对文化传承者的保护,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错误,排除。
8.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法国强化对文物的保护,旨在增强民众的民族自豪感,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城市化进程和城市个性的信息,A、D两项错误。材料中保护文物的做法没有体现出与民众生活相结合的特点,B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据题干可知,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遗产保护面临着“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的气候变化和地球生态系统的退化”问题,因此我们要采取新对策来保护世界遗产,故选A项。B项表述片面。“巨大损毁”表述欠妥,C项错误。题干仅述及气候变化和地球生态系统的退化对人类文化遗址的影响,并没有对此提出对策,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以彩塑和壁画闻名于世”可知是敦煌莫高窟,莫高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故选B项。巴比伦城和佛教无关,A项错误。庞贝古城是了解古罗马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重要参考,C项错误。伊斯坦布尔古城先后是东罗马、奥斯曼两大帝国的首都,和佛教无关,D项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