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3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学案
【学习目标】
1.以时间阶段和空间区域为线索,梳理教材基础知识,加强对较长时段和较大范围的史事加以概括的能力。
2.通过史料分析,了解佛教能够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原因,理解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3.通过分析当今社会中国元素促进世界文化的不断发展,理解中华文化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永恒魅力,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预习新知】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中国
(1)发展历程
①两汉之际,________传入中国。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____________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________。
④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____________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____________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________的内容,同时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③中国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______________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④消极:佛教文化宣扬的____________、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1)表现:意大利人________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2)对中国的影响
①徐光启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____________。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②清政府任命汤若望等人主持________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3.近代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1)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________________”。
(2)清政府
①措施: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创办____________,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创办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②影响: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____________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
(3)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____________的展开。
(4)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____________的思想武器。
(5)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主张吸收______________的思想。
(6)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______________,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东亚文化圈: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
(1)文化的传播
文字 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 、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又在 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
儒学 3—5世纪,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 成为官学
佛教 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 、 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2)社会制度
朝鲜 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日本 7世纪,日本实行 ,制度以 为蓝本
越南 教育体制移植于中国, 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社会生活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 影响
(3)科技在其他区域的传播
14世纪末 中国人进入 ,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15世纪 大批华侨移居东 ,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
(1)古代科技: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
造纸术 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传入 、 及 。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火药 13世纪经 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
指南针 促进了 ,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印刷术 大大推动了 运动和 ,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思想文化:16-18世纪,儒家思想为代表的 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3)生活文化:中国的茶、 、瓷器、园林和建筑在欧洲成为时尚。
【巩固训练】
1.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悲苦无奈的现实;隋唐壁画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2.鸦片战争后,魏源认为:“东不足者西有余,以其所有易所无,气运贸迁,乌见失诸此者不可偿诸彼乎?夫惟有度外之人,则能通自古未通之绝域,致自古未致之货币。”这一观点( )
A.拉开了向西方学习序幕 B.践行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C.顺应了时代变局的需要 D.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据梁启超的《西学目表》统计,从咸丰末年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江南制造总局、京师同文馆等刊印的各类西书共353种,其中科技类译著不下300种,哥白尼、牛顿、爱迪生等科学巨匠的名字,逐渐为国人所熟悉。这些科技类译著( )
A.开启了西学东渐思想潮流 B.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C.有利于推进社会发展进步 D.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4.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讲话,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 )
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 B.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的高超
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D.郑和下西祥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
5.佛教传入中国之时,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统治者开展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了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出现这一结局的原因是( )
A.儒学实现突破,彰显文化自信 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商品经济发展,价值观念改变 D.佛教颠覆传统观念,不被社会重视
6.历史上,正是由于意大利利玛窦以及一批来华传教士的努力,西方世界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才认识了一个文化深厚的中国,也让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一个拥有不同文化的西方。由此可见,利玛窦等人的行为( )
A.促进了东西方间的文化双向交流 B.开启了西方文化侵略先河
C.揭开了中意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D.促进了西学在华广泛传播
7.据记载,从晚明时期到清朝中期,共有约500名传教士来华,下表主要表明()
传教士 活动
利玛窦 与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得《何原本》的部分内容,与李之藻合译《同文算指》。引进西方算术知识
熊三拔 著《泰西水法》,介绍西方水利学知识,部分内容为徐光启《农政全书》所采用
邓玉函 与中国学者王徵合著《奇器图说》,系统介绍物理学部分原理
汤若望 《远镜说》,介绍光学知识,参与编撰《崇祯历书》。引进地球、经纬度等概念
徐日升 撰写音乐理论著作
A.西学东渐涉及的领域比较广阔 B.西方科技广为士大夫所接受
C.西学东渐使中西文化首次接触 D.传教士是科技近代化的催化剂
8.下表为时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主持编制的课程表。下列选项中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
京师同文馆五年制课程设置彩器
年次 课程 备注
一 数理启蒙、九章算法、代数学 至汉文经学,原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未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其稍进者亦皆随时练习作文
二 学四元解、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
三 格物入门、兼讲化学、重学测算
四 微分积分、航海测算、天文测算、讲求机器
五 万国公法、富国策、天文测算、地理金石
A.西方列强控制京师同文馆的课程设置 B.教学内容涉及范围较为广泛
C.外语学习成为京师同文馆的主要内容 D.中国传统教育内容不占重要位置
9.下图为汉字楷书、草书与日文平假名的对照图。该图可直接印证( )
A.大化改新全面学习中国文化 B.日文平假名与汉字草书的联系
C.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 D.日本全面学习中国的书法艺术
10.372年,高句丽设立太学,作为国家的教育机关,以传播汉学为主要内容。8世纪,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国学,学习《史记》《汉书》《礼记》《尚书》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这反映了( )
A.华人移民的历史贡献 B.东亚各国文明的相互交融
C.中华文明的辐射作用 D.东亚政治一体化趋势加强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佛教文化传入与发展。选择D:材料涉及三个历史时期佛教壁画内容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经历了长期战乱和社会动荡,因此此时佛教壁画大多反映的是悲惨牺牲的善行和悲苦无奈的现实;隋唐时期社会较为安定,经济繁荣,佛教壁画反映出幸福祥和的氛围;宋朝时期市民阶层兴起,因此世俗场景在佛教壁画中大量体现。综上可推知艺术内容变化具有时代性。排除A、B、C:不同内容的壁画是不同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A、B、C三项不符合材料。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魏源的主张。选择C:据材料“以其所有易所无”“夫惟有度外之人…货币”等可知鸦片战争后魏源认识到中西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中西之间可以建立经济联系,这一观点符合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现实,适应了时代变局的需要。排除A、B:材料主要是主张开展与西方的贸易,而不是向西方学习,也没有涉及“中体西用”的思想。排除D:这一观点只是魏源对待时局的一个看法,材料没有说明其是否得到实践。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选择C:翻译西方科技类著作,有利于近代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也改变了一部分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看法,促进了思想解放,这些都推动了社会发展进步。排除A:西学东渐始于明朝,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排除B:“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排除D: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积极意义。选择C:依据材料“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可知,材料意在说明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排除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负担。排除B:材料未说明造船和航海技术水平高低。排除D:材料信息强调的是郑和下西洋对中外友好交往的影响,而不是对中国社会的推动作用。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在交流中不断进步的趋势。选择A: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理学的史实可知,宋代出现理学思想,它吸取了佛道思想,加强了理论建设,适应了时代要求,彰显了文化自信,并从南宋后期起受到官方尊崇。排除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代。排除C:佛教的衰落并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D:“颠覆”一词过于绝对。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西学东渐。选择A:根据材料可知,利玛窦等传教士使西方认识中国,也让中国关注西方,体现了文化的双向交流。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利玛窦等传教士的行为对东西方之间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而非西方的文化侵略。排除C:利玛窦等传教士的行为是耶稣会组织的行为,不是国家行为,因而与中意两国友好交往关系不大。排除D:根据所学知识,利玛窦等人在中国的影响仅局限在上层知识分子之中,因而“广泛传播”表述不准确。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西学东渐。选择A:根据材料可知,表中涉及的方面包括数学、水利技术、物理学、光学等领域,说明西学东渐涉及的领域比较广阔。排除B:结合所学知识,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方科技,影响范围较小,仅局限于社会上层中的一些开明人士,选项中“广为士大夫所接受”表述不准确。排除C:根据所学知识,中西之间的交流早已存在,明清西学东渐并不是双方的首次接触。排除D: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影响范围小,并没有推动科技近代化。
8.答案:B
解析:本题结合史料实证考查京师同文馆的课程内容。选择B:材料反映出京师同文馆的课程设置内容广泛,包括数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等。排除A:仅从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主持编制京师同文馆五年制课程表不能得出西方列强控制了京师同文馆的课程设置。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外语学习成为京师同文馆的主要内容。排除D:材料“至汉文经学…随时练习作文”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内容仍然占据重要位置。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对日本的影响。选择B:根据图片可知,汉字楷书、草书与日文平假名之间有着很大的联系,日文平假名受到汉字的影响而成。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大化改新并没有全面学习中国文化。排除C:日本文化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并不是一脉相承。排除D:材料表现的是日文平假名受到中国汉字的影响,不是日本全面学习中国书法艺术。
10.答案:C
解析:材料“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反映出中华文化对高句丽、日本等地的辐射作用,反映出中华文明圈的形成,C项正确;材料内容反映的是高句丽、日本等地学习中华文化,不是华人移民向外传播中华文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化对高句丽、日本等地的影响,而不是相互交融,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东亚地区政治一体化,这一说法也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