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八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第一章 声音——基础梳理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是由物体的__ __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__ __。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出声音。2. 物体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__ __(选填“一定”或“不一定”)能被听见。3. 将不容易直接观察到的细微现象,通过某种方式把它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的方法,叫做__ _。如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可以看见水面__ __;将振动的音叉触击悬挂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__ __。这些事例都是这一方法被应用的体现。4. 声音可以在__ __、__ __和__ __中传播,但声音不能在__ __中传播。5. 我们不可能把玻璃罩内完全抽成真空,但我们可以通过“空气越来越稀薄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这一现象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这一结论,这是__ __法(或__ __法)在实践探究中的应用。6. 声音是以__ __的形式传播的,传播过程中__ __也向四面八方传播。生活中,我们用双手做成喇叭状放在嘴边喊话,就是使__ __集中向前传播。7. 声音在不同的__ __和__ __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在2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 __。同温度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__ __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二、声音的特性1. 声音的三要素是指声音的__ __、__ __和__ __。2. 人耳所能判断的声音__ __(大小)的程度称为响度。(1)人们通常用__ __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强弱。它的符号为__ __。(2)响度的影响因素:响度与听者离声源的__ __有关,还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__ __。3. 声音的高低用__ __来描述。(1)物体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叫做__ __,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__ __。(2)音调与声源振动的__ __有关,__ __越高,音调越__ __。注意:音调和响度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性,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也不一定高。如图所示,我们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边缘,一端伸出桌边,完成A、B两个小实验。实验A:先用较小的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保持钢尺位置不动,再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听到的声音响度变__ __。实验B:改变钢尺露出桌面边缘的__ __,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听它先后振动发出的声音。发现伸出长度越短,音调越__ __。4. 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响度都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出它们,是因为声音的__ __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都会影响__ __。5.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叫做__ __。它的频率范围通常为__ __。(1)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__ __,低于20Hz的声波叫__ __。(2)用__ __粉碎胆结石、做B超诊断、清洗眼镜等;利用__ __可以研究地壳活动,获得地下构造的信息。三、噪声1. 令人愉快的、优美动听的声音称为__ __;令人厌烦的、刺耳难听的声音称为__ __。凡是妨碍了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__ __。2. 噪声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__ __、__ __、__ __、__ __、__ _ _。3. __ __的噪声会使人心烦意乱,妨碍工作和休息,长时间的噪声会引起听力__ __,伴随头昏、头疼、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症状,并易诱发__ __、__ __等心血管类疾病。4. 减小噪声的三个途径:①__ __,如汽车、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②远离噪声源或__ __,如马路旁边设置隔音板;③在人耳处减小噪声,如__ __。第一章 声 浙江各地期末真题汇编一.声音的产生(共3小题)1.(2023春 吴兴区期末)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的传播方式B.声音产生的原因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介质2.(2023春 南浔区期末)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自行车车铃,马上就听不到铃声了,是因为( )A.手吸收了声音 B.手太用力了C.手使铃停止了振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3.(2023春 长兴县校级期末)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诗句中蕴含着科学知识。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人们是通过音色辨别出钟声的C.“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空气振动产生的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二.声音的传播条件(共2小题)4.(2023春 玉环市期末)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林同学进行下列实验研究。(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5.(2023春 东阳市期末)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是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实验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1)此实验说明了 (填字母,多选);A.声音具有能量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D.声音由振动产生(2)实验1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实验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3)根据实验2的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三.声音传播的快慢(共3小题)6.(2023春 拱墅区期末)如图是一款骨传导蓝牙耳机,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塞住耳朵,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不影响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耳机声和周围环境声音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A.固体、固体 B.气体、气体 C.固体、气体 D.气体、固体7.(2022秋 鄞州区校级期末)如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物质 空气 氧气 铝 铁 铅物质的密度(kg/m3) 1.29 1.43 2700 7900 11300声音传播的速度(m/s) 330 316 6420 5960 2160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8.(2023春 上城区校级期末)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完成下列问题: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空气(0℃) 331 冰 3230空气(15℃) 340 铜 3750煤油(25℃) 1324 铝 5000水(常温) 1500 铁 5200(1)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的规律:① ;② ;(2)在长为884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43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此时气温约为15℃)(3)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四.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共5小题)9.(2023春 鄞州区期末)下面是《科学》课本中关于声现象的活动,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A.图甲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B.图乙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C.图丙实验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也能传播D.图丁实验说明物体振动得越快,音调越低10.(2023春 东阳市期末)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错误的是( )A.甲图:小东能听到桌面传来的敲击声,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B.乙图:笛子发声是靠笛子内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说明声源可以是气体C.丙图: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最终还能听到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丁图:纸板划得越快,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说明声音音调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11.(2023春 宁波期末)某中学生用复读机播放英语磁带学习英语,他想让播放的速度慢一点,便按下慢速的按键,于是播放英语的速度慢了,但他却听到复读机传出老师朗读的声音由“女声”变成了“男声”,导致声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振幅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频率不同12.(2023春 新昌县期末)如图所示,小英同学在参加跳绳比赛时听到“呜呜﹣﹣﹣﹣﹣”声。(1)“呜呜﹣﹣﹣﹣﹣﹣”声是绳子引起周围空气 而产生的。(2)绳子转动越快,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高。13.(2023春 金东区期末)学习了声音的知识后,小金自制了“水瓶琴”,她往八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回答下列关于“水瓶琴”的问题:(1)“水瓶琴”的“琴声”是因为瓶和水的 而产生;(2)由于不同的瓶子中水量不同,敲击不同瓶子时,发出声音的 不同,共同构成了可以演奏的“琴”。五.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共6小题)14.(2023春 金东区期末)如图所示,小慧同学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并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听音叉发声的同时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变化。她想探究的问题是(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声音传播的条件C.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D.响度与振幅的关系15.(2023春 上虞区期末)2022年央视元宵晚会上,宇航员王亚平在空间站弹奏悠扬的《茉莉花》为全国人民送上祝福。关于琴声说法正确的是( )A.悦耳的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B.琴声通过超声波从空间站传回地面C.用力拨动琴弦,琴声的音调变高了D.琴声在空间站里的传播速度是3×108m/s16.(2023春 上城区期末)如图是学习声音知识时所用的几个探究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B.正在发声的音叉,使吊着的乒乓球反复弹起,该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C.击鼓时用力不同,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D.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观察振动快慢,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17.(2023春 慈溪市期末)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达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A.把罩内空气抽去一些,铃声明显减小 B.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 C.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花四溅 D.用不同大小的力敲打鼓面,比较声音的变化和鼓面上纸屑的跳动情况18.(2023春 仙居县期末)2023年6月19日,台州市首届龙舟赛在永安溪隆重举行。每一艘龙舟上都配有一名鼓手,鼓手通过击鼓来统一运动员划水节奏。鼓声是通过鼓面 产生的,鼓手大力击鼓是通过改变声音的 来鼓舞士气。19.(2023春 海曙区期末)为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小曙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而产生的,乒乓球被弹起得越高,说明音叉发出声音的 越大(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2)如图乙所示,用小槌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叫作“共振”。这一现象可以验证 可以传声(选填“音叉”“小槌”“乒乓球”或“空气”);(3)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产生的声波也会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 法。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模型六.音色(共3小题)20.(2023春 金华期末)音乐课上老师组织了“听音辨器”活动:“听一段音乐,判断出该音乐演奏的乐器。”同学们判断乐器的主要依据是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21.(2023春 余姚市期末)王熙凤出场是《红楼梦》中极其精彩的一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贾母判断一定是“凤辣子”来了。贾母判断的依据是声音特性中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22.(2023春 衢江区期末)一年的相处,相信你和同学之间已经非常熟悉了,甚至可以做到“闻其声,知其人”,那么通过声音识别同学的主要依据是(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七.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共3小题)23.(2023春 西湖区期末)学校组织班班有歌声活动,一起为亚运喝彩。如图为某班合唱的演出现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学们合唱时歌声响彻全场,说明声音的音调高B.同学们合唱发出的歌声是由嘴唇振动产生的C.美妙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观众的耳中D.合唱时分为低声部和高声部,这是根据音色来区分的24.(2023春 慈溪市期末)下列关于声现象的叙述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A.“闻其声知其人”的依据是不同人的声音,其音色不同B.“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中的琵琶声是由于空气振动产生的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频率高D.“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描述声音的响度大25.(2023春 东阳市期末)如图所示,在“探究真空是否可以传声”的实验中,进行如下操作:①将正在发声的音乐卡芯(发声装置)固定在拔罐器内;②用抽气枪逐步抽出罐内空气,感受到音乐声越来越小。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B.该实验可推理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步骤①中音乐声尖锐刺耳是因为声音响度大D.步骤②中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音调变低八.噪声及其来源(共1小题)26.(2023春 武义县期末)如图所示,二胡是弓弦类最具中国民乐气质的乐器。下列关于二胡说法正确的是( )A.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B.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C.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D.二胡发出优美的声音一定是乐音九.防治噪声的途径(共6小题)27.(2023春 金东区期末)在学校、医院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禁鸣喇叭的标志。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A.防止噪声产生 B.阻断噪声传播C.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D.减小噪声传播速度28.(2023春 奉化区期末)在学校附近的公路旁有交警部门设立的“禁鸣标志”。下列属于该标志的是( )A. B. C. D.29.(2023春 玉环市期末)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A.图甲,分别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装水的瓶子,产生的声音音调相同B.图乙,医生用听诊器判断患者的情况,说明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C.图丙,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见闹铃声越来越小,可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D.图丁,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少噪声30.(2023春 衢江区期末)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噪声引发的烦恼逐渐成为老百姓关心的“烦心事”,下列哪种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城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 B.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C.城市高架路上安装隔音屏 D.给汽车排气管装上消声器31.(2023春 仙居县期末)各种噪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隔音房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生活环境。如图是某产品隔音房,采用11层环保隔音材料+三层中空钢化玻璃,内吸音外隔音,防火防潮,稳固耐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作为介质传声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v固>v液>v气C.采用不同材料复合制作隔音墙体,声音无法在隔音材料中传播D.隔音房是让声音在不同材料之间转换传播从而达到削弱的效果32.(2023春 慈溪市期末)英语考试时,考生听到的英语听力材料声音是通过 传播到人耳中;为了不影响考试,要求监考老师尽量不要走动发出声音,这是从 处减弱噪声。一十.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共3小题)33.(2023春 海曙区期末)某款智能机器人可实现5G人机交互,能够模拟出不同的声音。下列关于该机器人的说法正确的是( )A.调节机器人的音量,是改变了声音的音调B.“辨音识人”的主要依据是声音的音色C.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3×108m/sD.机器人可以用语言和孩子交流,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34.(2023春 奉化区期末)我们每天都在感受声音,请你思考一下下面几种声音现象:(1)如图甲,手拨动压在桌子边的尺子,听见有声音发出。保持塑料尺振幅不变,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 (选填“音色”或“音调”)发生改变。(2)如图乙,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入密闭的瓶子中,不断抽气,可以听到声音越来越轻,甚至将要消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个结论是在实验基础上加以 得出的。(3)如图丙,眼镜店中使用超声波清洗机对眼镜进行清洗,说明声音具有 。35.(2023春 婺城区期末)声音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认识声音,科学兴趣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了探究。实验一:图甲,逐渐抽去钟罩内气体,听到铃声越来越小。实验二:图乙,一张纸分别接触转动中的两个齿数不同的齿轮,齿轮的齿数越多,纸片发出的声音越尖。实验三:图丙,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左右晃动。(1)以上三个实验中,实验一表明 。(2)实验二表明:音调高低由 决定。(3)实验三表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 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声音具有 。一十一.超声波与次声波(共1小题)36.(2023春 富阳区期末)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响度越大B.15℃时,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C.人耳可以听到超声波,不能听到次声波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音色不同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八下科学期末复习第一章——基础梳理(教师版)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是由物体的__振动__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__声源__。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出声音。2. 物体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__不一定__(选填“一定”或“不一定”)能被听见。3. 将不容易直接观察到的细微现象,通过某种方式把它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的方法,叫做__现象放大法(或转换法)__。如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可以看见水面__溅起水花__;将振动的音叉触击悬挂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__连续弹起__。这些事例都是这一方法被应用的体现。4. 声音可以在__气体__、__固体__和__液体__中传播,但声音不能在__真空__中传播。5. 我们不可能把玻璃罩内完全抽成真空,但我们可以通过“空气越来越稀薄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这一现象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这一结论,这是__理想实验__法(或__推理__法)在实践探究中的应用。6. 声音是以__声波__的形式传播的,传播过程中__能量__也向四面八方传播。生活中,我们用双手做成喇叭状放在嘴边喊话,就是使__声能__集中向前传播。7. 声音在不同的__介质__和__温度__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在2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340m/s__。同温度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__大于__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二、声音的特性1. 声音的三要素是指声音的__响度__、__音调__和__音色__。2. 人耳所能判断的声音__强弱__(大小)的程度称为响度。(1)人们通常用__分贝__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强弱。它的符号为__dB__。(2)响度的影响因素:响度与听者离声源的__距离__有关,还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__大__。3. 声音的高低用__音调__来描述。(1)物体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叫做__频率__,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__Hz__。(2)音调与声源振动的__频率__有关,__频率__越高,音调越__高__。注意:音调和响度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性,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也不一定高。如图所示,我们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边缘,一端伸出桌边,完成A、B两个小实验。实验A:先用较小的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保持钢尺位置不动,再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听到的声音响度变__大__。实验B:改变钢尺露出桌面边缘的__长度__,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听它先后振动发出的声音。发现伸出长度越短,音调越__高__。4. 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响度都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出它们,是因为声音的__音色__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都会影响__音色__。5.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叫做__可听声__。它的频率范围通常为__20~20000Hz__。(1)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__超声波__,低于20Hz的声波叫__次声波__。(2)用__超声波__粉碎胆结石、做B超诊断、清洗眼镜等;利用__次声波__可以研究地壳活动,获得地下构造的信息。三、噪声1. 令人愉快的、优美动听的声音称为__乐音__;令人厌烦的、刺耳难听的声音称为__噪声__。凡是妨碍了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__噪声__。2. 噪声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__工业噪声__、__建筑噪声__、__交通噪声__、__生活噪声__、__自然噪声__。3. __短时间__的噪声会使人心烦意乱,妨碍工作和休息,长时间的噪声会引起听力__下降__,伴随头昏、头疼、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症状,并易诱发__心脏病__、__高血压__等心血管类疾病。4. 减小噪声的三个途径:①__减小噪声源的噪声__,如汽车、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②远离噪声源或__设置屏障__,如马路旁边设置隔音板;③在人耳处减小噪声,如__戴上防噪声耳塞(合理即可)__。八下科学 第一章 声 浙江期末真题汇编一.声音的产生(共3小题)1.(2023春 吴兴区期末)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的传播方式 B.声音产生的原因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介质【答案】B【解答】解: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故选:B。2.(2023春 南浔区期末)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自行车车铃,马上就听不到铃声了,是因为( )A.手吸收了声音 B.手太用力了C.手使铃停止了振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答案】C【解答】解: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果用手按在正在发声自行车的车铃上时,车铃不再振动,也就不再发出声音。故选:C。3.(2023春 长兴县校级期末)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诗句中蕴含着科学知识。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人们是通过音色辨别出钟声的C.“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空气振动产生的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答案】B【解答】解: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B、“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是根据音色判断出的,故B正确;C、“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琵琶弦的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D、听到狗的叫声,知道人回来了,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B。二.声音的传播条件(共2小题)4.(2023春 玉环市期末)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林同学进行下列实验研究。(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产生的。(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解答】解:(1)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答案为:(1)振动;(2)介质。5.(2023春 东阳市期末)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是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实验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1)此实验说明了 ABD (填字母,多选);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2)实验1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放大了橡皮膜的振动 ;【实验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3)根据实验2的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解答】解:(1)声音能够引起乒乓球的振动,说明声音具有能量;两个筒没有接触,中间只有空气,因此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由振动产生,故选ABD;(2)实验1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了橡皮膜的振动;(3)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三.声音传播的快慢(共3小题)6.(2023春 拱墅区期末)如图是一款骨传导蓝牙耳机,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塞住耳朵,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不影响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耳机声和周围环境声音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A.固体、固体 B.气体、气体 C.固体、气体 D.气体、固体【答案】C【解答】解:佩戴该耳机时,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头骨、颞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此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作骨传导,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的;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跑步时他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空气(即气体)传播的。故选:C。7.(2022秋 鄞州区校级期末)如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物质 空气 氧气 铝 铁 铅物质的密度(kg/m3) 1.29 1.43 2700 7900 11300声音传播的速度(m/s) 330 316 6420 5960 2160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答案】D【解答】解:A、空气的密度小于氧气的密度,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氧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符合题意;B、空气的密度小于铝的密度,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铝中的传播速度,不符合题意;C、铁的密度小于铜的密度,而声音在铁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铜中的传播速度,不符合题意;D、声音在固体(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空气和氧气)中的传播速度,符合题意;故选:D。8.(2023春 上城区校级期末)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完成下列问题: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空气(0℃) 331 冰 3230空气(15℃) 340 铜 3750煤油(25℃) 1324 铝 5000水(常温) 1500 铁 5200(1)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的规律:① 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② 同种介质中的声速与温度有关 ;(2)在长为884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43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此时气温约为15℃)(3)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答案】(1)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同种介质中的声速与温度有关;(2)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5200m/s;(3)该金属管可能是由铁制成的。【解答】解:(1)比较声音在空气、水、煤油、四种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可以知道: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比较声在不同温度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可以知道:声速与温度有关。(2)由v=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t1==2.6s;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时间:t2=t1﹣Δt=2.6s﹣2.43s=0.17s;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速度:v2==5200m/s。查表知:金属管是铁制成的。四.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共5小题)9.(2023春 鄞州区期末)下面是《科学》课本中关于声现象的活动,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A.图甲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B.图乙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C.图丙实验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也能传播D.图丁实验说明物体振动得越快,音调越低【答案】D【解答】解:A、图甲实验用科学推理法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故A正确;B、图乙实验中运用转换法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C、通过桌子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故C正确;D、滑动时的速度越快,振动的频率越大,梳子音调越高,故D错误。故选:D。10.(2023春 东阳市期末)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错误的是( )A.甲图:小东能听到桌面传来的敲击声,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B.乙图:笛子发声是靠笛子内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说明声源可以是气体C.丙图: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最终还能听到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丁图:纸板划得越快,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说明声音音调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答案】C【解答】解;A、甲图:小明能听到桌面传来的敲击声,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故A正确;B、乙图:笛子发声是靠笛子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说明声源可以是气体,故B正确;C、丙图: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见闹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D、丁图:纸板划得越快,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说明声音音调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故D正确。故选:C。11.(2023春 宁波期末)某中学生用复读机播放英语磁带学习英语,他想让播放的速度慢一点,便按下慢速的按键,于是播放英语的速度慢了,但他却听到复读机传出老师朗读的声音由“女声”变成了“男声”,导致声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振幅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频率不同【答案】D【解答】解:按下慢速的按键,于是播放英语的速度慢了,但他却听到复读机传出老师朗读的声音由“女声”变成了“男声”,即当她放慢速键时,放音的速度变慢了,即声音的频率变小了,所以听到的声音比原来的女声低沉。故选:D。12.(2023春 新昌县期末)如图所示,小英同学在参加跳绳比赛时听到“呜呜﹣﹣﹣﹣﹣”声。(1)“呜呜﹣﹣﹣﹣﹣﹣”声是绳子引起周围空气 振动 而产生的。(2)绳子转动越快,声音的 音调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高。【解答】解:某同学在跳绳时听到“呜……呜……”声,这是绳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而产生的;绳子转动越快,频率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故答案为:振动;音调。13.(2023春 金东区期末)学习了声音的知识后,小金自制了“水瓶琴”,她往八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回答下列关于“水瓶琴”的问题:(1)“水瓶琴”的“琴声”是因为瓶和水的 振动 而产生;(2)由于不同的瓶子中水量不同,敲击不同瓶子时,发出声音的 音调 不同,共同构成了可以演奏的“琴”。【答案】(1)振动;(2)音调。【解答】解:(1)“水瓶琴”的“琴声”是因为瓶和水的振动产生的;(2)敲击不同的瓶子,由于瓶中水的质量不同,振动频率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答案为:(1)振动;(2)音调。五.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共6小题)14.(2023春 金东区期末)如图所示,小慧同学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并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听音叉发声的同时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变化。她想探究的问题是(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声音传播的条件C.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D.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答案】D【解答】解: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不同,响度不同,故该实验是为了探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D正确。故选:D。15.(2023春 上虞区期末)2022年央视元宵晚会上,宇航员王亚平在空间站弹奏悠扬的《茉莉花》为全国人民送上祝福。关于琴声说法正确的是( )A.悦耳的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B.琴声通过超声波从空间站传回地面C.用力拨动琴弦,琴声的音调变高了 D.琴声在空间站里的传播速度是3×108m/s【答案】A【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琴声是琴弦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琴声通过电磁波从空间站传回地面,故B错误;C、用力拨动琴弦,琴弦的振幅变大,琴声的响度变大了,故C错误;D、琴声在空间站里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40m/s,故D错误。故选:A。16.(2023春 上城区期末)如图是学习声音知识时所用的几个探究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B.正在发声的音叉,使吊着的乒乓球反复弹起,该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C.击鼓时用力不同,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D.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观察振动快慢,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答案】B【解答】解:A、图中是将发声体放在真空罩中,随着空气的抽出,声音越来越小,所以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错误;B、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C、敲鼓时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该实验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C错误;D、图中钢尺伸出长,振动慢,音调低,钢尺伸出短,振动快,音调高,探究的是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故D错误。故选:B。17.(2023春 慈溪市期末)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达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A.把罩内空气抽去一些,铃声明显减小 B.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 C.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花四溅 D.用不同大小的力敲打鼓面,比较声音的变化和鼓面上纸屑的跳动情况A.A B.B C.C D.D【答案】D【解答】解:A、把罩内空气抽去一些,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不符合题意;B、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说明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故B不符合题意;C、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花四溅,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C不符合题意;D、用不同大小的力敲打鼓面,比较声音的变化和鼓面上纸屑的跳动情况,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故D符合题意。故选:D。18.(2023春 仙居县期末)2023年6月19日,台州市首届龙舟赛在永安溪隆重举行。每一艘龙舟上都配有一名鼓手,鼓手通过击鼓来统一运动员划水节奏。鼓声是通过鼓面 振动 产生的,鼓手大力击鼓是通过改变声音的 响度 来鼓舞士气。【答案】振动;响度。【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鼓声是通过鼓面振动产生的;鼓手大力击鼓,鼓面振动幅度增大,是通过改变声音的响度来鼓舞士气。故答案为:振动;响度。19.(2023春 海曙区期末)为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小曙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振动 而产生的,乒乓球被弹起得越高,说明音叉发出声音的 响度 越大(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2)如图乙所示,用小槌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叫作“共振”。这一现象可以验证 空气 可以传声(选填“音叉”“小槌”“乒乓球”或“空气”);(3)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产生的声波也会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 B 法。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模型【解答】解:(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乒乓球被弹起得越高,即音叉的振幅越大,说明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2)如图乙所示,用小槌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叫作“共振”;这一现象可以验证空气可以传声;(3)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产生的声波也会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类比法,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振动;响度;(2)空气;(3)B。六.音色(共3小题)20.(2023春 金华期末)音乐课上老师组织了“听音辨器”活动:“听一段音乐,判断出该音乐演奏的乐器。”同学们判断乐器的主要依据是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答案】C【解答】解:不同乐器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因此,“听音辨器”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是哪种乐器。故选:C。21.(2023春 余姚市期末)王熙凤出场是《红楼梦》中极其精彩的一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贾母判断一定是“凤辣子”来了。贾母判断的依据是声音特性中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答案】C【解答】解:本题中实际上是“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辨别是谁在说话,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故选:C。22.(2023春 衢江区期末)一年的相处,相信你和同学之间已经非常熟悉了,甚至可以做到“闻其声,知其人”,那么通过声音识别同学的主要依据是(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答案】C【解答】解:不同人的声带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因此“闻其声,知其人”,是通过声音的音色识别同学的。故选:C。七.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共3小题)23.(2023春 西湖区期末)学校组织班班有歌声活动,一起为亚运喝彩。如图为某班合唱的演出现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学们合唱时歌声响彻全场,说明声音的音调高B.同学们合唱发出的歌声是由嘴唇振动产生的C.美妙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观众的耳中D.合唱时分为低声部和高声部,这是根据音色来区分的【答案】C【解答】解:A、同学们合唱时歌声响彻全场,是指声音的响度大,而不是音调高,故A错误;B、同学们合唱发出的歌声是声带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我们在现场听到的美妙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C正确;D、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产生高低不同声部的原因是振动快慢不同,发出低沉的声音,是因为振动比较慢,所以频率低,音调也低。因此合唱时分为低声部和高声部,这是根据音调来区分的,故D错误。故选:C。24.(2023春 慈溪市期末)下列关于声现象的叙述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A.“闻其声知其人”的依据是不同人的声音,其音色不同B.“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中的琵琶声是由于空气振动产生的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频率高D.“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描述声音的响度大【答案】A【解答】解:A、“闻其声知其人”的依据是不同人的声音,其音色不同,故A正确;B、琵琶声是由于弦的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响度大,故C错误;D、“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指声音的反射,故D错误。故选:A。25.(2023春 东阳市期末)如图所示,在“探究真空是否可以传声”的实验中,进行如下操作:①将正在发声的音乐卡芯(发声装置)固定在拔罐器内;②用抽气枪逐步抽出罐内空气,感受到音乐声越来越小。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B.该实验可推理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步骤①中音乐声尖锐刺耳是因为声音响度大D.步骤②中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音调变低【答案】B【解答】解:A、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故A错误;B、正在发声的音乐卡芯固定在拔罐器内,用抽气机抽去空气,声音由大变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但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结论,故B正确;C、声音尖锐刺耳,说明声音的音调高,故C错误;D、抽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响度变小的缘故,而不是音调变低,故D错误。故选:B。八.噪声及其来源(共1小题)26.(2023春 武义县期末)如图所示,二胡是弓弦类最具中国民乐气质的乐器。下列关于二胡说法正确的是( )A.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B.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C.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D.二胡发出优美的声音一定是乐音【答案】C【解答】解:A.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琴弦的振动快慢就会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故A错误;B.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弦的振动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错误;C.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D.从环保角度来看,一切干扰人们学习、休息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在有些情况下,二胡发出优美的声音也可以成为噪声,故D错误。故选:C。九.防治噪声的途径(共6小题)27.(2023春 金东区期末)在学校、医院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禁鸣喇叭的标志。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A.防止噪声产生 B.阻断噪声传播C.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D.减小噪声传播速度【答案】A【解答】解: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防止噪声的产生;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28.(2023春 奉化区期末)在学校附近的公路旁有交警部门设立的“禁鸣标志”。下列属于该标志的是( )A. B. C. D.【答案】B【解答】解:A、图中是交通中禁止驶入的标志,不合题意;B、图中是禁鸣标志,符合题意;C、图中5km表示的是路程,不是禁鸣标志,不合题意;D、图中是禁止车辆停放的标志,不合题意。故选:B。29.(2023春 玉环市期末)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A.图甲,分别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装水的瓶子,产生的声音音调相同B.图乙,医生用听诊器判断患者的情况,说明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C.图丙,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见闹铃声越来越小,可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D.图丁,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少噪声【答案】D【解答】解:A、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图中的瓶子,由于杯内水的体积不同,导致瓶子的振动快慢不同,发声的音调不同,故A错误;B、医生用听诊器判断患者的情况,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故B错误;C、逐渐抽出真空罩中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越来越小,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错误;D、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故选:D。30.(2023春 衢江区期末)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噪声引发的烦恼逐渐成为老百姓关心的“烦心事”,下列哪种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城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B.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C.城市高架路上安装隔音屏D.给汽车排气管装上消声器【答案】B【解答】解:A、城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合题意;B、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可以改善空气质量,不能减弱噪声,故B符合题意;C、城市高架路上安装隔音屏,属于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故C不合题意;D、在汽车的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不合题意。故选:B。31.(2023春 仙居县期末)各种噪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隔音房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生活环境。如图是某产品隔音房,采用11层环保隔音材料+三层中空钢化玻璃,内吸音外隔音,防火防潮,稳固耐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作为介质传声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v固>v液>v气C.采用不同材料复合制作隔音墙体,声音无法在隔音材料中传播D.隔音房是让声音在不同材料之间转换传播从而达到削弱的效果【答案】C【解答】解:A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作为传声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即v固>v液>v气,故A、B正确;C、采用不同材料复合制作隔音墙体,声音可以在隔音材料中传播,故C错误;D、隔音房是让声音在不同材料之间转换传播从而达到减弱噪声的效果,故D正确。故选:C。32.(2023春 慈溪市期末)英语考试时,考生听到的英语听力材料声音是通过 空气 传播到人耳中;为了不影响考试,要求监考老师尽量不要走动发出声音,这是从 声源 处减弱噪声。【解答】解:(1)英语考试时,考生听到的英语听力材料声音通过空气传入学生的耳朵;(2)听力考试期间,要求监考老师尽量不要走动发出声音,这种措施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答案为:空气;声源。一十.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共3小题)33.(2023春 海曙区期末)某款智能机器人可实现5G人机交互,能够模拟出不同的声音。下列关于该机器人的说法正确的是( )A.调节机器人的音量,是改变了声音的音调B.“辨音识人”的主要依据是声音的音色C.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3×108m/sD.机器人可以用语言和孩子交流,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答案】B【解答】解:A、调节机器人的音量,是改变了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B、“辨音识人”的主要依据是声音的音色,故B正确;C、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340m/s,故C错误;D、机器人可以用语言和孩子交流,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B。34.(2023春 奉化区期末)我们每天都在感受声音,请你思考一下下面几种声音现象:(1)如图甲,手拨动压在桌子边的尺子,听见有声音发出。保持塑料尺振幅不变,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 音调 (选填“音色”或“音调”)发生改变。(2)如图乙,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入密闭的瓶子中,不断抽气,可以听到声音越来越轻,甚至将要消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个结论是在实验基础上加以 科学推理 得出的。(3)如图丙,眼镜店中使用超声波清洗机对眼镜进行清洗,说明声音具有 能量 。【解答】解:(1)保持塑料尺振幅不变,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的快慢发生变化,振动的频率发生变化,会使声音的音调发生改变。(2)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入密闭的瓶子中,不断抽气,可以听到声音越来越轻,甚至将要消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个结论是在实验基础上加以科学推理得出的。(3)眼镜店中使用超声波清洗机对眼镜进行清洗,说明声音具有能量。35.(2023春 婺城区期末)声音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认识声音,科学兴趣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了探究。实验一:图甲,逐渐抽去钟罩内气体,听到铃声越来越小。实验二:图乙,一张纸分别接触转动中的两个齿数不同的齿轮,齿轮的齿数越多,纸片发出的声音越尖。实验三:图丙,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左右晃动。(1)以上三个实验中,实验一表明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实验二表明:音调高低由 振动频率 决定。(3)实验三表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 声波 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声音具有 能量 。【解答】解:(1)以上三个实验中,实验一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实验二表明:音调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3)实验三表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声音具有能量。一十一.超声波与次声波(共1小题)36.(2023春 富阳区期末)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响度越大B.15℃时,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C.人耳可以听到超声波,不能听到次声波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音色不同【答案】D【解答】解:A、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响度越大,故A错误;B、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C、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振动频率均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人耳均听不见,故C错误;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音色不同,故D正确。故选:D。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八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 第1章 声音 (原卷版).doc 八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 第1章 声音 (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