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单元整合提升(九年级 上册)2023思维导图拓展延伸1.(2022·广西河池)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的设计融入许多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由此可见(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 ③我国坚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④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小锦囊 ④中“最优秀的文化”说法错误,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本题选A。2.(2022·广西桂林)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极具诗意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倾泻而下的“黄河之水”、“折柳寄情”的中国式浪漫,共同体现了( )①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②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小锦囊 ①中“最优秀”的说法错误。本题选D。3.(2022·广西百色)2022年北京冬奥会主火炬的内外飘带及燃烧系统都是用3D技术打印,再经过抛光组装而成的。主火炬在奥运历史上首次使用“微火”方式,其碳排放量为零。北京冬奥会主火炬的设计主要体现的发展理念是( )A.创新和协调 B.绿色和开放 C.创新和绿色 D.协调和共享小锦囊 题目材料中“首次使用‘微火’方式”体现了创新,“碳排放量为零”体现了绿色,C正确。本题选C。4.(2023·广西)以下选项中,符合事物发展内在逻辑的是( )①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剧→控制人口数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彻底改变→提升综合国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小锦囊 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剧,需要鼓励公民生育,提高出生率,而不是控制人口数量,①错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②正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有利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从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③正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④错误。本题选C。5.(2022·江苏连云港)下列倡导的行动与表格中公益广告语主题相符的排序是( )公益广告语 倡导的行动不要让眼泪成为世界上最后一滴水。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垃圾分类,绿色出行。①文明旅游 ②保护水资源 ③环保低碳生活 ④禁止买卖野生动物A.①③④②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小锦囊 “不要让眼泪成为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启示我们要保护水资源。“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启示我们要文明旅游。“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启示我们禁止买卖野生动物。“垃圾分类,绿色出行”启示我们环保低碳生活。本题选B。6.(2022·云南)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文化盛宴。冬奥会会徽“冬梦”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奥运奖牌的构思来自中国古代同心圆玉璧,表达了“天地合,人心同”的文化内涵……这些“中国元素”不仅是展示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更是文化自信的“底色”。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北京冬奥会融入这些中国元素的意义。小锦囊 冬奥会会徽“冬梦”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展示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说明融入这些中国元素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北京冬奥会融入中国元素,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有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有利于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知识清单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1.中华文化的形成、内容和特点。(1)形成: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2)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等。(3)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薪火相传、历久弥新。2.中华文化的价值。(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3)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3.文化自信的内涵与重要性。(1)内涵: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2)重要性: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5.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6.中华传统美德的产生与重要性。(1)产生: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2)重要性:①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②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7.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8.青少年如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1)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2)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9.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0.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特点、作用。(1)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特点: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3)作用: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11.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2)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3)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4)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1)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2)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3)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3.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2)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个人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14.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2)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1.我国人口现状的新特点。(1)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2)新特点:总人口增速趋缓、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老龄化加剧、大量的人口流动等。2.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和意义。(1)必要性: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2)意义: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3.我国资源的国情、形势及影响分别是什么?(1)国情: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2)形势: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3)影响: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4.环境问题的形势、危害及对策分别是什么?(1)形势: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问题时有发生。(2)危害:①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②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解决。(3)对策:①要关爱和保护环境。②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5.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2)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3)人类可以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6.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1)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2)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3)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7.怎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1)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2)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4)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8.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