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件)(共23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三 《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件)(共23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三 《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第二框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Contents
目 录
1
2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3
01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Different Uses of logic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探究与分享
甲:“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
乙:“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
甲与乙的对话中有没有逻辑问题?谈谈你的理由。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
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遵循同一律的理由
常用公式:“A是A”。
内容: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同一律基本内容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 示例评析
你这儿有
好茶吗?
我这儿全是好茶,从来不卖变质的茶。
右图中买茶叶的人说的“好茶”指的是品质优良的茶叶,卖茶叶的人说的“好茶”指的是没有变质的茶叶。卖茶叶的人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概念当作同一个概念来使用,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同一律要求人们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1
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2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同一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及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发展,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正确认识并不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误区
02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Logic in narrow sense and logic in broad sense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探究与分享
《韩非子·难一》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这位楚人为什么“弗能应”?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遵循矛盾律别的原因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矛盾律的内容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矛盾律的要求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
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
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区分
03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Logic in narrow sense and logic in broad sense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探究与分享
在一次讨论会上,关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
会议主持人的话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
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
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
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
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排中律的要求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矛盾律 排中律
含义不同
要求不同
错误不同
作用不同
联系
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关系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自相矛盾”
“两不可”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它们不是逻辑学家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哪个权威规定的。
人们通过无数次的社会实践,既认识到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
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课堂练习
1.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他把新手表和家中的挂钟对照,发现手表比挂钟慢了三分钟;后他又把家中的挂钟与电台的标准时间对照,发现家中的挂钟比电台标准时间快了三分钟。张先生因此断定:他的手表的时间是准确的。以下哪项是对张先生推断的正确评价(   )
A.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挂钟比标准时间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的时间是准确的
B.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手表是新的
C.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他不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该直接和标准时间比
D.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间快三分钟,是标准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
D
课堂练习
2.成语“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这一经典成语为一则思维规律的命名提供了借鉴。下列选项中违反这一规律的有( )
①不等速的等速运动 
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接近和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③在他们当中,有些人是学生,有些不是学生 
④可以计算的无限序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课堂练习
3.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都无分别,是非真假相混,落入如此境地的人便绝不能说出使人明白的道理。”他实质上是强调了( )
A.要避免思维中的自相矛盾
B.遵守不矛盾律
C.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
D.要遵守排中律的要求
D
课堂练习
4.如同时否定“小周或小王独舞表演”和“小周或小王都不独舞表演”,则( )
A.违反同一律要求
B.违反矛盾律要求
C.违反排中律要求
D.不违反逻辑规律要求
C
课堂练习
5.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是( )①适用的范围不同,矛盾律适用于矛盾和反对命题,排中律只适用于矛盾命题②对矛盾命题,矛盾律要求必然肯定其中之一,排中律要求必然否定其中之一③违反矛盾律,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排中律,会犯“两不可”错误④矛盾律体现了遵循思维明确性的要求,排中律体现了遵循思维一致性的要求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C
知识框架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下要求
矛盾律:思维的一直性要求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遵循同一律别的原因
同一律的内容
同一律的要求
遵循矛盾律别的原因
矛盾律的内容
矛盾律的要求
遵循排中律别的原因
排中律的内容
排中律的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