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件)(共26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三 《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件)(共26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三 《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学思悟政工作室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Contents
目 录
1
2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3
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到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不能游移不定)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不能自相矛盾)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不能骑墙居中)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律
1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The Regular pattern of identity: The certainty requirement of thinking
议学情境1:阿凡提理发
阿凡提的理发店来了一吝啬的财主,每次理完发都不付钱,对此阿凡提十分生气。这天财主又来找阿凡提理发,阿凡提想要惩罚一下他。
阿凡提给财主剃完头发之后,和颜悦色地问道:“老爷,请问您要眉毛吗?” 财主答道:“当然要眉毛,这还用问吗?”阿凡提:“好,你要我就送给你。”
话音刚落,阿凡提以最快的速度,将财主的眉毛都剃了下来。财主看到自己的眉毛被剃了下来,十分着急,大骂道:“阿凡提,你不要命了吗?竟然敢将我的眉毛刮下来。”阿凡提不慌不忙地说道:“尊敬的老爷,您不是要眉毛吗?我将您的眉毛剃了下来,恭恭敬敬交到您的手上,这难道有错吗?”财主听了阿凡提的话,实在也找不到其他的理由,只好作罢。
紧接着,阿凡提又问道:“老爷,您要胡子吗?”财主连连回答道:“不要,不要。”阿凡提紧接着问道:“老爷,您真的打算一根胡子也不要吗?”财主坚定地说:“一根胡子也不要。”阿凡提唰唰几刀便将财主的胡子全部刮了下来,扔到了地上。
财主理完发,照着镜子,发现自己的胡子也不见了,生气地骂道:“我的胡子呢?你怎么把胡子给我刮了?”
阿凡提露出惊讶的表情回答道:“老爷,我之前问您是否要胡子,您肯定地告诉我不要,还说一根也不要。您瞧,我将您的胡子全部刮了下来,一根也不剩。”财主看到镜子里自己光溜溜的脑袋,没了头发、没了眉毛,胡子也毫无半根,气得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转身离去了。
议学情境1:阿凡提理发
议学任务:
情境中阿凡提用什么办法来惩戒吝啬的财主的?
当阿凡提问财主要不要眉毛的时候,财主说的“要”,指的是“脸上要”,即不要刮掉眉毛,而阿凡提故意理解为“手上要”,便将眉毛刮下来,递给了财主。在阿凡提问“要不要胡子”的时候,财主回答“不要”,指的是“手上不要”,而阿凡提故意理解为“脸上不要”,将胡子也刮了下来。
阿凡提通过“偷换概念”来惩罚财主。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要求
含义
公式及范围
逻辑错误
原因
同一思维过程中 ,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就是真;是假就是假。
A是A
A是思想,既可以指代概念,也可指代判断
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前后一致,不能游移不定
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
“概念”的同一性: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具有确定性,不能随意变换。逻辑错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判断”的同一性: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一判断断定了什么必须具有确定性,不能随意更改。逻辑错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1.同一律
你这里有好茶吗?
我这儿全是好茶,从来不卖变质茶?
指没变质的茶
指质量好的茶
卖茶人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好茶”
探究与分享
你这么大声的读,影响到别人了!
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都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
影响“别人”
2.条件性: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发展变化
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复杂多样性
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发展变化
特别提醒:这里“同一”不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正确认识存在),也不是矛盾基本属性中的“同一性”(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更不是“对立统一”。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2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The Regular pattern of Contradiction: The requirement of consistency of thinking
议学情境2:自相矛盾
《韩非子·难一》载: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议学任务:这位楚人为什么“弗能应”(哑口无言)?
原因是:问话者的问题“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揭露了其论断中的逻辑矛盾。“最坚固的盾"和“最锋利的矛"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要求
含义
公式及范围
逻辑错误
原因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 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A不是非A直接体现逻辑之所舍
用于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保持思维的一致性
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即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
两可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来反映、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
以真推假
判断:下列论断哪些是自相矛盾的,哪些不是。
①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
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④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①和④论断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要么画圆,要么画方,不存在“一个方的圆”;既然“太紧张”,就不可能“不知不觉”。
②和③论断没有自相矛盾。“噪”与“静”“鸣"与“幽”是对立统一的;认识能力的“无限"与“有限”也是对立统一的。
探究与分享
区别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逻辑矛盾 辩证矛盾
区别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 事物的客观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允许逻辑矛盾则是诡辩论的特征。 承认辩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事物固有的矛盾二重性的判断,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从不同方面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并不违反矛盾律。
联系 逻辑矛盾(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矛盾的错误反映。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是正确把握客观矛盾的必要条件。
3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The Regular pattern of excluded middle: The requirement of clarity of thought
议学情境3:威尼斯商人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里说,有一位品貌出众的富家姑娘叫鲍西娅,许多王孙公子为之倒,但她遵循已故父亲的遗嘱,必须猜匣为婚。抱西娅身边有金、银、铅三只匣子,其中只有 只匣子里放着她的肖像,这三只匣上面各刻一句话:
1.金匣子上刻的是“肖像不在此匣中”
2.银匣子上刻了 “肖像在金匣中”
3.铅匣子上刻了 “肖像不在此匣中”
这三句话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根据这些情况猜中肖像放在哪只匣子里,她就嫁给谁。
很多男士慕名而来,失望而归,后来了一个青年人,非常自信的给出了答案。
议学任务:试分析情境中青年人的猜测过程?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要求
含义
公式及范围
逻辑错误
原因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A或者非A,直接体现逻辑之所取,用于矛盾判断
保持思维的明确性,避免思维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两不可
模棱两可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凶杀案
钱的口供和李的口供互相矛盾。根据矛盾律,这两句话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说假话的非钱即李,赵孙都是真话。
“只有一人说假话”:钱是杀人犯
“只有一人说真话”:赵是杀人犯
一起凶杀案,经过侦查得知,现查明罪犯是赵、钱、孙、李中的一人,四人都否定自己作案,口供如下:
赵:人不是我杀的。
钱:李是杀人犯。
孙:钱是杀人犯。
李:人不是我杀的。
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请问杀人犯是谁?为什么?
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杀人犯又是谁?为什么?
探究与分享
钱的口供和李的口供互相矛盾。根据排中律,这两句话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说真话的非钱即李,赵孙都是假话。
知识整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关系
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
区别 含义不同 公式“A不是非A” 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公式“A或者非A”
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要求不同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错误不同 “自相矛盾”(“两可”) “两不可”
作用不同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
联系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基本要求
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来源:在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既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
重要性: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的思维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与规律

学以致用
1.甲说:“好烦呀,我想静静。”乙很疑惑的问道:“静静是谁,你和静静有什么样的关系吗?”
2.甲对乙说:“你那么有钱,居然能在路边吃麻辣烫。”乙疑惑的说到:“不在路边吃,难道在路中间吃?”
3.有一只老虎感冒了,想要吃掉熊猫,熊猫哭了:“你感冒了,干嘛要吃掉我呢?老虎说:“广告上说了,感冒就要吃白加黑!”
4.某电站外高挂告示牌,上面用醒目的大字写着:“严禁触碰电线!千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5.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就是: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
6.他的意见基本正确,一点错误也没有。
从逻辑的角度,思考下列案例是否有逻辑错误
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
偷换概念
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
学以致用
7.这次足球比赛,我们班既没有赢,也没有输。
8.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9.深夜,远远望去,整个楼漆黑一团,只有楼上东头的一个房间还亮着灯。
10.当报刊上讨论“青年人应不应该有个人志愿”时,有人写了一份稿子,标题是:有个人志愿不好,没有也不好。
11.有人在评论一篇文章时说: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面的。
12.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谁说我不去 甲:你去,请登记吧。 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甲:那么,你是不去呀 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从逻辑的角度,思考下列案例是否有逻辑错误
无逻辑错误
自相矛盾
两不可
两不可
两不可
无逻辑错误
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
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并且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无矛盾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两可)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
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知识整合:三大逻辑规律
知识框架
1.小方和小林做完数学题后发现答案不一样。小方说:“如果我的不对,那你的就对了。”小林说:“我看你的不对,我的也不对。”站在一旁的小王说:“小林的答案错了。”这时数学老师听到他们的谈话,说:“刚才你们三个人说的话中只有一句是真的。”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王说的是真话,小林的答案错了
B.小方说的是真话,小林的答案对了
C.小林说的是真话,小方和小林的答案都错了
D.小林说错了,小方的答案是对的
课堂巩固
B
课堂巩固
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美国一方面宣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另一方面又一再允许本国议员窜访台湾,允许蔡英文过境美国,称符合“一个中国”原则。从逻辑思维的角度看,美国的不同态度违反了( )
A.同一律,违背了思维的一致性
B.矛盾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C.排中律,违背了思维的明确性
D.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加以驳斥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