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不能游移不定)(不能自相矛盾)(不能骑墙居中)思维的确定性要求思维的一致性要求思维的明确性要求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注意:“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和同一对象”就是同一思维过程,是使用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前提条件,离开“三同一”的条件,就不起作用。探究与分享P10研究意义甲:“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乙:“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什么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思考:上述对话有没有逻辑问题?除打牌者以外的所有人除打牌者和甲以外的所有人结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这种没有保持概念同一性的思维,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一)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2)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2.同一律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1)常用公式:“A是A”(必须前后一致;A是思想,既可指代概念,也可指代判断)(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同真同假)3.同一律的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这里的“好茶”是指质量好的茶我这儿全是好茶,从来不卖变质茶?这里的“好茶”是指没变质的茶卖茶人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结论:运用概念若不遵守同一律的要求,就会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你这里有好茶吗?这里“好茶”是一个意思吗?谈谈你的理由。【探究与分享P10】①“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②“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人在地球上存在了一万多年了,你没有存在一万多年,所以你不是人。老师问小明,你咋今天才交作业?小明回答:小强刚开始做,今天都交不了!问你没交作业的原因答小强比自己更晚用另一个无关的论题来代替原本需要论证的论题。人类个体的人4.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① 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就是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② 偷换论题或“转移论题”就是把不同的判断当作同一判断来使用,从而使议论离开了原来的论题。(答非所问)1、老师:你是怎样认识孙中山的?学生:老师,我不认识孙中山。2、爸爸:你整天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以后打算怎么办?儿子:您经常说,中国人非常勤劳,我也是中国人,我怎么会懒呢?3、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某单位召开的一次安全生产会议上,该单位的某领导发表了这样一段讲话:“时间不多了,简单讲几句吧。今天是安全生产会议,我想讲几个与之有关的问题:一、关于绿化问题;二、关于计划生育……”4、顾客:你们这儿是怎么搞的 啤酒里有苍蝇!服务员:啊,不要紧,我们这儿的苍蝇不会喝很多酒。偷换概念:评价和理解→日常生活的交往偷换概念:集体概念→个体概念转移论题:有没有苍蝇→苍蝇喝酒少转移论题:安全生产→绿化、计划生育请判断下面的例子犯了什么逻辑错误?5.甲说:“好烦呀,我想静静。”乙问:“静静是谁?”偷换概念静静(静心)→静静(人)指“吃麻辣烫”这件事指“在哪个地方吃麻辣烫”题中乙的回答转移了甲的话题,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6.甲:你那么有钱,居然在路边吃麻辣烫。乙:不在路边吃,难道在路中间吃。判断:以下的话是否违反同一律的要求?1.小李之前是农业户口,现在转成非农户口了。2.小张去年还是小学生,现在已是中学生了。3.张颖去年还是大学生,现在已经是律师了。不违反同一律的要求5.同一律的条件性(1)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2)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必须同一;在不同时间或不同条件,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可以不用同一。eg:这颗西红柿昨天还是绿的,今天就变红了。归纳: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1.原因2.公式3.内容4.要求5.逻辑错误6.条件性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不能游移不定。“A是A”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同真同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混淆概念、偷换概念转移论题、偷换论题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二)《韩非子,难一》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日:‘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位楚人为什么“弗能应” 探究与分享“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论断1:论断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此矛可戳穿此盾”“此矛不可戳穿此盾”同时肯定两个互相矛盾的论断,存在逻辑矛盾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违反矛盾律的要求。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不能自相矛盾、相互反对)。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1)常用公式:“A不是非A”(不能自相矛盾)(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要求:不能同时肯定),其中必有一假。(要求:必舍一个)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论断不能都加以肯定。最直接的体现“逻辑之所舍”某珠宝店钻石被盗,现查明罪犯是赵、钱、孙、李中的一人,四人口供如下。赵:不是我偷的。钱:李是罪犯。孙:钱是罪犯。李:不是我偷的。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请问罪犯是谁?为什么?根据矛盾律,二者不能同真,必有一假。钱是罪犯。3.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不能同真,必有一假)4.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1)“概念”角度,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来反映。例如:对于同一个几何图形,不能既用“三角形”又用“非三角形”来反映它。②年轻的老人、锋利的钝刀。(2)“判断”角度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例如:“我是中国人”与“我不是中国人”。根据矛盾律,对这两个判断不能同时肯定。判断:下列论断哪些是自相矛盾的,哪些不是。1.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就是: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2.这几天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的过去了。3.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5.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逻辑矛盾。坚信与不相信自相矛盾逻辑矛盾,既然感觉“太紧张”,就不可能“不知不觉”辩证矛盾,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与个人认识能力“有限”辩证矛盾。蝉“噪”与林“静”、鸟“鸣"与山“幽”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逻辑矛盾。“方”和“圆”是反对关系,不能同时呈现195.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逻辑矛盾 辩证矛盾区别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可以消除避免 指事物同时具有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属性,是事物的客观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允许逻辑矛盾则是诡辩论的特征 承认辩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事物固有的矛盾的判断,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从不同方面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并不违反矛盾律。联系 ①逻辑矛盾(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矛盾的错误反映。 ②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是正确把握客观矛盾的必要条件。 ③任何科学都要求排除逻辑矛盾,而任何学科又都要求认识事物本身的辩证矛盾。例1:“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例2 :“雷锋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材料中的判断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吗?例1“死了”是指自然生命的结束;“活着”是指精神永存。这样的矛盾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的认识,因而属于辩证矛盾,不违反矛盾律的要求。例2“平凡”指他的工作岗位;而“伟大”是指他的精神和价值。是从不同角度谈论同一对象,不违背矛盾律。6.矛盾律的条件性(1)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不能做出两个相反的论断。(逻辑矛盾)(2)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辩证矛盾)注意:矛盾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无矛盾性,它只排除思维过程中的逻辑矛盾,而不否认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着的内在矛盾。归纳: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1.理由2.公式3.内容4.要求5.逻辑错误6.条件性7.与辩证矛盾的关系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A不是非A”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概念或判断自相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不能做出两个相反的判断。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逻辑矛盾不同于辩证矛盾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三)会议主持人的话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 在一次讨论会上,关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探究与分享“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肯定判断“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否定判断主持人对这两个判断同时加以否定。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要反对思维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2.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1)常用公式:“A或者非A”(要么A,要么非A)(2)基本内容: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要求:必选一个)例: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最直接的体现“逻辑之所取”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论断不能都加以否定。3.排中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乙:谁说我不去?甲:你去,请登记吧!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甲:那么,你是不去呀?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乙的回答同时否定了“去”与“不去”,违背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否定我不去否定我去4.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两不可”(1)“概念”角度,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一定领域的某一个对象,或者用概念“A”来反映,或者用概念“非A”来反映,二者必居其一。(2)“判断”角度,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对象的断定,或者是“A”,或者是“非A”,二者必居其一,必须承认其中一个是真的,不能同时否定。(不能都否定)例如:我不赞同这样,也不赞同那样。例如:我不认为世界上有鬼,也不认为没有鬼。4.排中律和矛盾律的区别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 不能同真;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 不能同假。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谁说我不去 甲:你去,请登记吧。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甲:那么,你是不去呀 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我去,也不去。甲:你到底是去还是不去?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同时否定了去和不去,违背了排中律。(两不可)同时肯定了去和不去,违背了矛盾律。(自相矛盾)在村委会选举中两位选民的对话如下。问:“你投了赞成票吗?”答:“没有”。问:“你投了反对票吗?”答:“也没有。”上述对话的回答:A.犯了“两不可”的错误B.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C.并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D.犯了“两可”的错误。C只有当问题涉及非此即彼,两者必有一真而没有第三种情况时,排中律才起作用。【知识整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区别 含义不同要求不同错误不同作用不同联系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不能同时肯定)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不能同时否定)“自相矛盾”(“两可”)“两不可”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当题干提到只有一假时,用矛盾律)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当题干提到只有一真时,用排中律。)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1.外面云霞满天,万里无云,真是大好春光啊!2.老师喜欢这个学生,也不喜欢这个学生。3.会议上讨论“学生应不应该去远足”时,有人说:去远足不好,容易有危险性因素;不去远足也不好,学生还是应该多接触大自然。4.有人在评论一篇文章时说: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面的。5.这个人体重超重了,但并不胖。同时否定:排中律同时否定:排中律同时肯定:矛盾律同时肯定:矛盾律同时肯定:矛盾律思考:判断下列违背了“矛盾律:还是”排中律“?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是自相矛盾,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为两不可请你破案:一起凶杀案,经过侦查得知,作案人可能是赵、钱、孙、李四人中的某一个。这四名罪犯嫌疑人都否认自己作案,大家说法不一。赵:”不是我杀的“钱:“李就是杀人犯”孙:“钱就是杀人犯”李:“不是我杀的”(1)如果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请问凶手是谁?为什么?(2)如果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假话,请问凶手是谁?为什么?(1)钱的话“李就是杀人犯”和李的话“不是我杀的”相互矛盾,根据排中律,二者不能同假,必有一真。题意告诉我们,只有一个人说真话,那么赵和孙说的是假话,故赵是凶手。(2)钱的话“李就是杀人犯”和李的话“不是我杀的”相互矛盾,根据矛盾律,二者不能同真,必有一假。题意又告诉我们,只有一个人说假话,那么赵和孙说的是真话,按照孙的话,钱是凶手。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要求 逻辑错误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A是A确定性(自身同一)A不是非A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A或者非A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两不可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两可)(1)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内容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5.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5.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2) 来源:①在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②它们不是逻辑学家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哪个权威规定的。人们通过无数次社会实践,既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3)重要性: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必须前后一致不可自相矛盾不可骑墙居中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本课小结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2023·天津和平区一模)小张问:“我能使用你的电动自行车吗 ”小李回答:“我家电动自行车操作麻烦,你不会使用。”下列选项与小李回答犯了同一种逻辑错误的是( )A.有的非金属是很珍贵的,钻石是非金属,所以,钻石是很珍贵的。B.小红说:“我要去看花灯”。妈妈说:“家中这么多灯,何必去看”C.有同学说:“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D.甲对乙说:“这件事情我不会参与,我只会在必要的时候指导一下你们。”B有个小伙子上了火车之后,发现没有空座了,于是就厚着脸皮硬往一位老大爷身边挤座儿。老大爷不高兴了,说:“小伙子,别硬坐了,座位已经满了。”小伙子嬉皮笑脸地说:“老大爷,没办法,我买的就是‘硬座’票。”材料中小伙子的话( )①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②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③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④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选A。老大爷说的“硬坐”是强行往座位上坐,小伙子所说的“硬座”是一种座椅类型。 小伙子故意混淆“硬坐”和“硬座”的概念,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题意。A在世界杯足球赛中,A、B、C、D四支球队进入半决赛,四位球迷一起预测冠军归属。甲:A队不能夺冠,因为A队在小组赛和淘汰赛中胜得艰难;乙:B队队员年轻、速度快、教练足智多谋,B队会得冠军;丙:D队队员配合好、攻守平衡、有超级球星,D队将夺冠;丁:B队磕磕绊绊走到四强已是奇迹,B队不可能最终夺冠。决赛结果表明,他们中只有一个人预测正确。夺冠球队应该是( )A.A队 B.B队 C.C队 D.D队A某珠宝商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因涉嫌盗窃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乙:丁是罪犯。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丁:作案的不是我。如果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则以下哪项断定为真(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B小李和小王下了两局棋,小张问小李:“你下棋赢了吗?”小李说:“没有赢。”小张再问:“那么,你输了?”小李答:“也没有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小李违背了思维确定性要求,犯了“两不可”错误②小张有违背思维一致性要求,存在“自相矛盾”的嫌疑③小李并未违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④小张没有违背排中律,没有背离思维明确性要求的嫌疑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详解】①:小李没有赢也没有输,那说明小李和对手打了个平手,因此小李没有违背思维确定性要求,没有犯“两不可”错误,①说法错误。②: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就违背思维一致性要求,存在“自相矛盾”的错误,小张的问题不存在这一错误,②说法错误。③:小李没有赢也没有输,那说明小李和对手打了个平手,所以小李并未违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③说法正确。④:下棋的输与赢之外还有平局的情况,故小张没有违背排中律,没有背离思维明确性要求的嫌疑,④说法正确。B2022年10月20日,在第77届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人权议题一般性辩论中,中国代表指出,美国执迷于点名攻击他国却对自己糟糕的人权状况熟视无睹,只把眼睛盯着发展中国家却对自己盟友的人权劣迹选择性失明,这是何等的虚伪和双重标准。从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角度看,美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双标( )①违背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②违背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③违背了一致性要求,出现了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④违背了明确性要求,对人权问题持两不可态度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详解】①:材料未涉及“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①排除。②③:美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双标违背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美国执迷于点名攻击他国却对自己糟糕的人权状况熟视无睹,只把眼睛盯着发展中国家却对自己盟友的人权劣迹选择性失明”违背了一致性要求,出现了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②③符合题意。④:美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双标违背了矛盾律,该项说法不符合题意,④排除。C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下列说法违反排中律的是( )A.有的人拼命追求轻松B.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珍贵文物C.采纳他的建议,或者不采纳他的建议,我都不赞成D.对经验主义不能一概加以反对,例如,工作经验就不应该反对C违反矛盾律违反矛盾律违反同一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