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阅读教材,简述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及中华文化的内涵。
2.结合史料,分析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价值。
3.小组合作,分析中华文化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重点:1.了解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历程,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难点: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预习新知】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多元起源
(1)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战国
(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3.秦汉魏晋
秦朝 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西汉 ①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②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魏晋 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魏晋玄学盛行
4.隋唐时期
(1)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2)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5.宋元时期
(1)宋代理学
①形成: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②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2)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6.明清时期
(1)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2)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7.近代社会
(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
表现 影响
社会关系上:以人为本 ①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②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政治伦理上:民本思想 ①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②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③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表现
①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②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③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2)影响: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表现
①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②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
③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④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2)影响: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6.主张和而不同
(1)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
(2)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1)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5)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2.价值
(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概念阐释】 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个体由于长期生活在某地或某个民族中所形成的对该区域共同体核心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区域或国家认同及民族认同的基础。文化认同包括社会价值规范认同、宗教信仰认同、风俗习惯认同、语言认同、艺术认同等,其特性比起政治认同、经济认同更不容易改变。
【思维点拨】
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时期
不受重视的原因
(1)客观方面:春秋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争霸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2)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特别说明】 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
汉武帝尊崇的“儒术”不是孔子的“儒学”,而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概念阐释】 玄学
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以《老子》为研究核心、崇尚老庄的哲学思潮,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也是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官学的学问。
【概念阐释】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思维点拨】
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1)对统治者的残暴和奢侈以及君主权力过度膨胀曾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本质上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是为巩固统治而提出的,是为维护君权服务的;并不尊重人民群众的个体价值与权利,不可能赋予人民政治权利。
【思维点拨】 墨子的思想
“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尚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任人唯贤;“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节用”,提倡节俭(如“节葬”),反对奢侈浪费。
【特别说明】 认识“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力量之源,也造就了中华文化浩瀚弘通的博大气象和历久弥新的内在品格。
【特别说明】 
中华文化的内容及特色
(1)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2)受地理、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区域文化,它们之间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巩固训练】
1.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据下表内容可知,两者都( )
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语录》)
顾炎武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
A.关注“人伦物理” B.倡导心外无物
C.主张“格物致知” D.强调社会责任
2.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 )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各地文字完全一致
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D.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3.道家认为悟道必然伴随着德行的积累,而德行的积累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由近及远、从身到家,再到乡、邦国与天下的过程中进行。《道德经》载:“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这表明道家学说( )
A.强调坚持个人独特的性格 B.蕴含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C.具有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D.孕育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理念
4.近代前期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主张;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也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救亡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传统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
C.西学传播瓦解传统思想观念 D.“托古改制”是历史必然选择
5.孔子的弟子曾子生活清贫,常着破衣躬亲耕作。相传,鲁国国君为旌表他的德行,派人传令将一座城镇的租税封赠给他。但曾子推辞不受,并做出了“无功不受禄,无德不受宠”的解释。这一典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的( )
A.自强不息 B.和而不同 C.有容乃大 D.天人合一
6.愚公移山的故事起源于《列子·汤问》。宋明时期,愚公形象逐渐定型为精诚精神,成为训谕后人的典型形象;而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笔下的愚公则是中国人民抗战决心的写照。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 )
A.多样性 B.包容性 C.独特性 D.凝聚性
7.下表为部分近代人士的历史观。由此可见,他们都( )
人物 主张
康有为 每世之中又有三世焉,则据乱亦有据乱世之升平、太平焉,太平世之始亦有据乱、升平之别
李大钊 经济的构造,依他内部的势力自己进化,渐于适应的状态中,变更全社会的表面构造……有许多事实可以证明这种观察事物的方法是合理的
A.否定传统文化 B.试图营造民主革命舆论
C.强调唯物思想 D.注重探索社会发展规律
8.《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据下表可知,当时( )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语》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泰誓》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尚书·泰誓》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A.出现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 B.神权色彩异常浓厚
C.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 D.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9.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这说明他( )
A.注重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B.主张治国应外儒内法
C.继承了儒家重教化的传统 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10.下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该表反映出中华文化( )
中国戏剧 京剧、秦腔、昆曲、湘剧、豫剧、河北梆子、木偶戏、梨园戏、歌仔……
传统文学 先秦诗歌、汉赋、汉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小说……
民间工艺 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结、泥人、千层底……
A.缺乏转型的根本动力 B.维系了中国大一统局面
C.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D.蕴含着明显的民族差异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张载的“横渠四句”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体现了儒家学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选D项。材料主旨与“人伦物理”“格物致知”无关,A、C两项错误。心外无物是心学思想,而张载是理学家的代表之一,B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可知,汉字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团结,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聚性,故选D项。材料强调汉字的作用,而非特点,A、C两项错误。B项中“完全一致”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3.答案:B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道家强调“悟道”要依靠个人德行的积累,即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且与社会生活、家国相联系,强调人的价值,体现出人文精神,故选B项。题干未提及人的个性发展和辩证法,A、D两项错误。“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是儒家的主张,C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儒家学者提出的治国思想,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强调中国传统的伦理纲常是国家的根本,梁启超“也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这些都体现了中国近代前期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当时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B项错误。“瓦解”说法过于绝对,应为“冲击”,C项错误。“托古改制”是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弱小的表现,而非历史的必然选择,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据题干典故可知,曾子推辞不接受鲁国国君的封赠,“并做出了‘无功不受禄,无德不受宠’的解释”,说明他不接受别人的赠送,靠自己生活,这是一种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故选A项。
6.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愚公由宋明时期充满精诚精神的训谕后人形象变为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坚决抗战、不怕牺牲的形象,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故选D项。多样性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A项错误。包容性指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B项错误。独特性指中华文化是特有的,独一无二的,C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康有为和李大钊分别从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对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索,故选D项。康有为主要从传统儒家思想的角度论证社会变革的合理性,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利用,A项错误。康有为属于维新派,主张社会改良,反对民主革命,B项错误。材料中李大钊强调唯物思想,而康有为主要依托传统儒学来宣传变法理论,C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据材料“当于民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可知,当时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故选C项。商周时期并未出现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敬天的思想,没有涉及神权色彩,B项错误。儒家思想的形成是在春秋时期,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以教于国……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可知,董仲舒提倡儒学,注重教化,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汉代教化与秦代的关系,A项错误。“内法”材料无法反映,B项错误。材料强调学校的教化作用,D项与题意不符。
10.答案:C
解析:从表格内容来看,中国戏剧、传统文学、民间工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反映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故选C项。表格内容与文化转型无关,A项错误。B、D两项材料无法反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