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与区域文化的形成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与区域文化的形成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与区域文化的形成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印欧人的早期迁徙状况,认识印欧人的迁徙对古代印度、古代西亚、古希腊罗马文化区域形成的作用。
2.了解大月氏和匈奴的迁徙状况,认识其对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的影响。
3.了解3-6世纪的亚欧游牧部落大迁徙,认识游牧部落大迁徙改编了亚欧大陆的政治版图并分析他们对区域文化产生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重点:历史上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难点: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预习新知】
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驯养马匹,制造马拉战车。
知识拓展 古印欧人,是大约6 000年以前,生活在今乌克兰东部和俄罗斯南部的乌克兰平原(或称东欧平原)上的原始民族,是今天欧洲人和印度人的共同祖先。依靠两条大河,伏尔加河和顿河;适宜的气候,以及丰富的水草和平坦的地势,是他们迁徙的主要条件。
2.迁徙
(1)时间: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2)特点: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
3.影响
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赫梯人:公元前17世纪,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公元前1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疆域延伸到巴勒斯坦;公元前13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
知识拓展 赫梯帝国
小亚细亚的奴隶制帝国,公元前19世纪出现赫梯国家,公元前17世纪拉巴尔纳斯始建赫梯帝国,公元前14世纪达到鼎盛。首都先在库萨尔,后迁至哈图沙。公元前13世纪末,“海上民族”席卷了东部地中海地区,赫梯被肢解,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赫梯王国被亚述帝国灭亡。
(2)波斯人: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3)希腊人: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他们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4)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1.迁徙过程
(1)早期大迁徙: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①在中国北方:匈奴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
②在欧洲: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知识拓展 日耳曼人是对一些语言、文化和习俗相近的民族的总称。这个民族异常庞大,有20多个分支,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
(2)新一轮大迁徙:3-6世纪。
①在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建立政权;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步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②在欧洲: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3)阿拉伯人的扩张:7-8世纪。
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2.影响
(1)政治格局: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2)区域文化: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思维点拨 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它构成了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背景,是活着的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历史和现实,深刻塑造和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
问题思考
1.材料 公元91年,亚洲东部的北匈奴人开始西迁,掀起了亚欧民族大迁徙的序幕。在他们的压力下,亚洲西部的各游牧民族迁入欧洲东部,其中就包括斯拉夫人。4世纪,已定居东欧的匈奴人再次西迁,迫使日耳曼人大规模迁入西罗马帝国境内,最终奠定了现代欧洲民族分布的格局。
日耳曼人不断南迁的原因有哪些?对欧洲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原因:匈奴人不断西迁的压迫;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不断增多;日耳曼民族生性好战。影响: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和民族分布的格局,促进了西欧封建文化的产生。
2.材料 据历史资料统计,战国至秦汉这一历史时期,匈奴与中原政权之间长期反复争战。其大致规律是当北方气候温和、风调雨顺的时期,这种争战发生的次数相对较少;当北方气候寒冷、环境恶劣的时期,这种争战就明显地增多。
匈奴经常发动南下侵略战争的原因有哪些?如何理解战争发生次数的变化?
提示 原因:环境变化,生活所迫;夺取生活所需物资;民族好战的天性。理解:匈奴发展游牧经济,对中原农耕经济有很大的依赖;当气候寒冷、生存环境恶劣之时,匈奴人生存受到威胁,发动南下掠夺战争的次数就会明显增多。
【巩固训练】
1.印欧人的迁徙推动了亚欧大陆中西部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形成和发展。观察下图,图中所示序号为印欧人后裔所建立的四个主要文明,其相关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居民都可拥有土地并使用奴隶进行劳动
B.②处创制的字母在东方演变成了阿拉马字母
C.③处诗歌比赛获胜作品会被悬挂在神庙墙壁上
D.④处创制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2.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希腊经历了两百年左右的向海外移民时期。海外移民通常是由某一城邦发起的,它提供船只和所需各项生产资料,被称为母邦,母邦把部分公民迁移到海外某地另立家园,新的家园被称为子邦。母邦可从子邦地区获得粮食及铜、铁、锡等原料,同时以本土所产的手工业品和油、酒之类的农副产品与子邦交换。由此可知,希腊的海外移民运动( )
A.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加剧了城邦内的社会矛盾
C.开启对外殖民历史先河 D.促进了古代希腊人的形成
3.欧洲这块古老的大陆,通过吸取来自非洲、中东、印度的辉煌文明成果与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其他文明相继没落的历史时期不断成长,达到了一系列文化高峰。在此过程中,移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事例说明( )
A.人类的迁徙活动从未停止 B.人口迁徙是一种文化活动
C.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D.移民给当地带去的都是先进文化
4.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他们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这说明民族迁徙( )
A.使世界进入青铜时代 B.促进了奴隶制政权的产生
C.推动了古代文明的扩展 D.导致农业文明转向游牧文明
5.4-6世纪,内迁至中原地区的北方诸族,历来仰慕汉族礼仪文化。如匈奴首领刘渊,习读《易经》《尚书》,尤好《左氏春秋》,至于孙吴兵法、先秦诸子,无不综览。鲜卑、氐和羌等民族也逐渐接受并使用汉语、汉文,以学习中原先进的礼仪制度和传统文化。这些现象的出现( )
A.利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 B.反映了游牧民族丰富了农耕文明
C.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 D.表明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进程完成
6.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7.印欧人的一支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以自己与原住民肤色的不同创建了最初的种姓制度,而另一支吐火罗人也在靠近中国西北部的地区对黄河文明产生过影响,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 )
A.对不同地区的文明产生不同的影响 B.加剧了被征服地区的社会不平等性
C.对古代印度和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 D.创建的种姓制度阻碍印度社会发展
8.376年,黑海北岸的西哥特人抵挡不住匈奴人的进攻,经罗马帝国皇帝允许,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是为日耳曼人大迁徙的开始。日耳曼人大迁徙( )
A.加速了西罗马奴隶制帝国的灭亡 B.促进了日耳曼人封建制度的瓦解
C.促进了罗马生产力的发展 D.是历史上的严重灾难
9.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以维持社会秩序。梵语中“雅利安人”是“高贵的人”的意思。这能够说明( )
A.人口迁徙推动新制度的产生 B.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
C.印度社会中阶级矛盾尖锐 D.新制度适应了印度社会的需要
10.东晋、南朝设置专门的侨州、侨县来安置各地的南迁移民。据《宋书·州郡志》记载,南徐州、南兖州、南豫州等侨州内总人口为96万,从北方南迁的侨民,约占了人口的1/6。由此可知,北民南迁( )
A.促进了边疆的开发 B.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
C.使全国人口分布均匀 D.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印欧人的迁徙。选择D:根据所学知识和地图信息可知,④是印度文明,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恒河流域,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其后裔印度人创制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这些数字符号由阿拉伯人带到欧洲。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和地图信息,①属于爱琴海文明,这里地狭人稠,不能保证所有居民都可拥有土地。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和地图信息,②位于小亚细亚地区,腓尼基字母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而腓尼基字母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大约在今黎巴嫩和叙利亚沿海一带),并非小亚细亚地区。排除C:根据所学知识和地图信息,③是位于伊朗高原的波斯文明。结合所学,统一之前的阿拉伯半岛各部落派人到麦加附近参加诗歌比赛,获胜的诗歌用金水写在布上,悬挂在克尔白神庙的墙壁上,称为“悬诗”,属于由阿拉伯人创造的阿拉伯文明,并不是由印欧人后裔创造的波斯文明。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移民活动。选择A:根据材料“母邦可从子邦地区获得粮食及铜、铁、锡等原料,同时以本土所产的手工业品和油、酒之类的农副产品与子邦交换”可推知,向海外移民建立了母邦与子邦之间的商品交换,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排除B:古希腊城邦由于人多地少而推行对外移民,这客观上缓和了城邦内的社会矛盾。排除C:由材料看不出古希腊海外移民活动“开启”对外殖民历史先河。排除D:根据所学知识,古代希腊人是印欧人进入巴尔干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而形成的,与希腊的海外移民活动无关。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徙的作用。选择C:根据“通过吸取……达到了一系列文化高峰”“移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得出文化交流与人口迁徙有一定的关系,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交流。排除A:据材料不能得出A项结论。排除B:人口迁徙并不只是一种文化活动,还是经济活动,比如二战后劳动力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也是政治活动,比如汉武帝迁徙内地人口到边关屯戍。排除D:D项“都是”说法太绝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印欧人迁徙至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逐渐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扩展了古代文明的范围,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青铜时代和奴隶制政权产生的信息,A、B两项错误。早期印欧人属于游牧文明,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各少数民族在内迁过程中主动学习汉族文化,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故选A项。材料未说明少数民族内迁对农耕文明的影响,B项错误。少数民族内迁的地点主要集中在北方黄河流域,C项错误。D项史实错误。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可知,这些少数民族主动承认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反映出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故选D项。A、C两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西晋残酷压迫内迁的各族人民,B项不符合史实。
7.答案:A
解析:A.根据“以自己与原住民肤色的不同创建了最初的种姓制度”和“对黄河文明产生过影响”说明人口的迁移对不同地区的文明产生了不同的影响;B.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社会的不平等,故排除;C.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印度对中国的影响,故排除;D.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种姓制度对印度的影响,故排除。故选:A。
8.答案:A
解析:4世纪中后期,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故选A项,C项错误。B、D两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9.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给印度带来了社会等级制度,这说明人口迁徙推动新制度的产生,故选A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南迁移民较多,人口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北民南迁并不是到边疆,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全国人口分布状况和社会动荡,C、D两项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