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的史实,分析殖民者入侵带来的美洲人口结构和族群的变化。
2.掌握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动,分析英国的殖民活动导致当地人口的替代性变化。
3.掌握华工到美洲的史实,认识华工对美洲开发做出的贡献。
4.掌握华工到大洋洲的史实,认识华工对大洋洲开发做出的贡献。
【学习重难点】
重点:殖民扩张与美洲和大洋洲族群的变化的关系;华工对美洲大洋洲开发的影响。
难点: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预习新知】
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殖民扩张: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争相开始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2.美洲族群变化
变化 原因 影响
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哥伦布到达美洲后,欧洲国家争相开始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传染病 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美洲劳动力严重不足
大量黑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 为了弥补劳动力不足,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 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了劳动力
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欧洲人远涉重洋来到美洲 ——
3.影响
(1)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2)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4.美洲国家的人口结构
(1)北美的美国、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
(2)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
(3)混血人种成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只有在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
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英国的殖民活动
(1)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
(2)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
(3)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
2.殖民活动的结果
(1)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
(2)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3)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背景
(1)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
(2)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出国。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苦力贸易。
2.概况
地域 概况
开发 美洲 19世纪中叶后,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在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开发大 洋洲 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到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
3.影响:促进了美洲与大洋洲的开发;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巩固训练】
1.清朝的传统国策是严禁人民移居国外,视移民为“弃民”;近代,巴西、古巴等地出现“用工荒”,他们希望从中国招工。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华工出国合法化;1877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规定中国可派员前往调查华工受虐待情形;1879年,中国首批驻古巴领事人员抵达古巴首都哈瓦那。清政府对待出国华工态度的转变,反映的是( )
A.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B.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
C.中国逐渐融入近代世界 D.提高了中国即国际地位
2.1866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续定招工章程条约》,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基本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包含工期、工时、工食、工资、往返路费、满期安置、患病医治、招募行为等内容。材料反映出清政府( )
A.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B.注重维护“天朝”尊严
C.具备一定的近代维权意识 D.大力提倡华工出国
3.中国人去南洋区域(东南亚地区)活动(经商、打工、迁徙),历史上称之为“下南洋”。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下南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出现了以华人劳工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这一时期的“下南洋”( )
A.开启了中华文明对南洋的影响 B.开始改变了东南亚的人口结构
C.根源于国内民不聊生的社会局面 D.顺应了世界市场发展的历史潮流
4.19世纪60年代后期,英国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犯人达到16.8万人。这些犯人在澳大利亚开垦了约810公顷的土地,使得他们在经济上能够自给自足,并且从小麦和羊毛的生产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由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向澳大利亚的移民( )
A.推动了澳大利亚的殖民开发 B.优化了澳大利亚的族群结构
C.为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 D.加速了英国的圈地运动
5.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美洲通过征服活动建立了实行农奴制的殖民地,他们强迫土著居民充当矿业生产和热带出口作物生产的劳动力。当土著居民因来自欧洲的传染病侵袭和过度劳累的折磨而大量死亡时,他们又从非洲贩来大量黑人奴隶充当主要劳动力。这一状况( )
A.推动新旧大陆的经济互补与和谐发展 B.促使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
C.在客观上改变了美洲人口的结构 D.极大地改善了世界商品的流通
6.19世纪中叶,白人成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主要居民,其根本原因是( )
A.澳大利亚的原住民被屠杀 B.欧洲人的殖民式移民
C.工业革命开展产生的影响 D.澳大利亚采矿产业的发展
7.18世纪中期,西班牙官员曾报告:(加勒比海地区)白人被划分为欧洲人与克利奥尔人(土生),还有些白人生活状况比较糟糕,因为他们有印第安人血统。但是如果没有人知道这个秘密,那么身为白人的自负感依然能帮助他们应对各种灾难。这表明( )
A.种族隔阂难以逾越 B.欧洲和美洲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C.奴隶贸易已经绝迹 D.西班牙已成为殖民霸主
8.位于墨西哥城的三文化广场包含了古代阿兹特克人的金字塔、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和现代墨西哥议会(后改为外交部)大厦。广场上的碑文写道:“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这体现出( )
A.对殖民罪恶的深度痛恨 B.对文化包容的不懈追求
C.对印第安文明的高度赞扬 D.对文明交融的理性反思
9.下表为中国输出至加利福尼亚的劳工数据(单位:人)。据此可推知( )
年份 1849 1850 1852 1854
输出人数 323 447 18434 25063
A.劳工输出导致中国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B.解决了加利福尼亚劳动力匮乏问题
C.华工为美国西部大开发作出重要贡献 D.通商口岸开放直接导致劳工输出激增
10.15世纪末以前,印第安人的历史是独立发展的,人口约有1400万到4000万,语言和方言有一千多种,在美洲建立了许多古文化中心,创造了灿烂的印第安文明;然而这一切从1492年开始改变了。其言外之意是( )
A.哥伦布远航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B.西方殖民导致了印第安文明的毁灭
C.印第安文明曾经引领世界发展 D.地理大发现密切了各文明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政治事件而非文化,A项排除;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清政府对待移民的态度,从视之为“弃民”,到维护程度不断加深,且通过条约、外交的方式,体现的是中国与世界逐渐接轨,C项正确;D项不能得出。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清政府维护华工权益的意识。选择C:从题干中的“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基本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包含工期、工时、工食、工资、往返路费、满期安置、患病医治、招募行为等内容”可知,清政府注重维护华工的各种权益,这是具有近代维权意识的具体体现。排除A:1866年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国际地位因战败而明显下降。排除B:题干中未涉及维护“天朝”的尊严。排除D:题干强调的是清政府注重维护华工权益,不等同于大力提倡华工出国。
3.答案:D
解析:本题结合历史解释考查“下南洋”。选择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随着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掠夺和诱骗了大量华工出国,19世纪60年代的“下南洋”顺应了世界市场发展的历史潮流。排除A:中国古代通过丝绸之路,密切了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开启”表述不准确。排除B:由材料无法得出“下南洋”开始改变东南亚人口结构。排除C:这一时期“下南洋”的主要原因是列强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且材料也没有对国内社会局面的介绍,不能得出C项所述。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向澳大利亚的移民。选择A: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后期被英国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罪犯在澳大利亚开垦土地,从事农牧业并获得巨大利益,表明英国向澳大利亚的移民推动了澳大利亚的殖民开发。排除B:材料提到的是经济利益,没有涉及种族。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化。排除D:英国的圈地运动是在英国国内,而不是殖民地。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殖民活动与奴隶贸易对美洲人口结构的影响。选择C:根据材料“土著居民因来自欧洲的传染病侵袭和过度劳累的折磨而大量死亡时,他们又从非洲贩来大量黑人奴隶充当主要劳动力”可知,本土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和黑人大量来到美洲,客观上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带来的影响,并不是新旧大陆之间的“经济互补”,同时殖民者对新大陆的掠夺也不属于“和谐”发展。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殖民活动与奴隶贸易对美洲人口结构的改变,没有涉及文化认同问题。排除D:材料反映的是殖民活动带来的人口迁移,并没有涉及商品流通的改善。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国家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选择B: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叶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人口构成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都在于西方的殖民式移民。排除A、C、D:A、C、D项都不是根本原因。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地区文明之间的冲突与交融。选择B:由材料可知,加勒比海地区白人被分为欧洲人和克利奥尔人(土生),且一些白人因有印第安血统而生活状况糟糕,这体现了欧洲与美洲文明间的冲突与隔阂,而“有些白人……有印第安人血统”说明欧洲人与当地人有通婚,这势必伴随着文明的交融。排除A:种族隔阂难以逾越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绝迹”表述绝对,当时奴隶贸易仍然存在。排除D: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确立殖民霸主地位,当时西班牙已衰落,不再是殖民霸主。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墨西哥文化。选择D:根据材料“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并结合所学,“三文化”指阿兹特克文化、西班牙文化、墨西哥现代文化,这反映了西班牙对美洲的殖民带来了文化上的交融,同时“痛苦的诞生”又体现了对这一过程的反思。排除A:材料中“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的表述是中性的,没有体现出对殖民罪恶的痛恨。排除B:材料中“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没有体现对文化包容的不懈追求。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阿兹特克文化、西班牙文化、墨西哥现代文化共存,并没有表示对印第安文明的高度赞扬。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华工对美国西部大开发的贡献。选择C: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输入加利福尼亚,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排除A:“中国人口数量急剧下降”说法错误,输出至美国的华工只占中国人口的少数。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劳工输出至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并不代表这一现象“解决了”加利福尼亚劳动力匮乏的问题。排除D:材料主旨是华工对美国西部大开发的贡献,而非通商口岸开放与劳工输出之间的关系。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殖民扩张对美洲文明的影响。选择B:据材料“然而这一切从1492年开始改变了”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造成了印第安人大量减少,印第安文明最终遭到毁灭。排除A:A项是产生改变的诱因,并非变化产生的影响。排除C:材料没有提到印第安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关系,无法得出“引领世界”。排除D:材料没有强调地理大发现对各文明之间交流交往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