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和史料阅读,了解古代印度文化、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发展历程、特征。
2.通过史料研读与合作探究,理解各个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尝试运用时空观念架构知识体系,用唯物史观分析经济社会现象,
3,通过各区域文化的交流共存的相关史实,感知文化的多样性与共进性,涵养文化自信的情怀与文化包容的胸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
古代印度文化、古代朝鲜和日本文化、美洲印第安文化的成就。
难点
认识古代印度文化、古代朝鲜和日本文化、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通过了解这些古代文化,理解古代文化的多样性。
【预习新知】
古代印度文化
1.范围:古代印度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
2.前提: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
3.成就
(1)思想
背景 出现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社会矛盾尖锐
宗教教派 佛教 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
印度教 4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后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2)文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都源自民间口头创作,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3)艺术:很多都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
(4)数学: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4.影响
(1)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开始传播到东南亚。5世纪时,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已经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
(2)佛教文化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南传佛教经典主要用古代印度的巴利文书写,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1.朝鲜文化
(1)成就
①铜铁技术:公元前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
②科技:7世纪,朝鲜半岛的居民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
③史学:12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
④文字: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
(2)特点
①朝鲜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
②许多朝鲜学者具有很深的汉文造诣。
③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也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宫廷中就已经有了朝鲜半岛的乐舞。
2.日本文化
(1)成就
①宗教:神道逐渐发展起来,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②文学: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
③建筑: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
④艺术:大和绘和浮士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
⑤文字:先是直接使用汉字,后来根据日本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2)特点
①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发展了日本本土文化。
②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美洲印第安文化
1.代表: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印第安文化。
2.成就
玛雅文化 ①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 ②发明了“玛雅历”。 ③创造出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 ①多神崇拜,玛雅人崇拜自然神,创造之神伊查姆·纳是最重要的神;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以信仰太阳神为主。 ②都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
印加文化 ①建造驿道和太阳庙。 ②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 ③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
阿兹特克文化 ①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使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 ②制作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
3.衰落: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
【巩固训练】
1.下图是大英博物馆内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仅上半身便高2.5米,重约7吨,他表情平静庄严,巨大的头颅从高处俯视游客,气压全场,当时埃及卡纳克的整个建筑群中就有多座他的雕像。埃及统治者修建巨大个人雕像旨在( )
A.宣扬经济的高度繁荣 B.树立统治者绝对权威
C.传播埃及先进的文化 D.显示高超的雕刻艺术
2.它被称为“钉头文字”,多为图像符号,公元前500年左右,这种文字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推动了研究中东古代史的学科——亚述学的发展。这种“图像符号”是( )
A.象形文字 B.印章文字 C.楔形文字 D.玛雅文字
3.观察下列三幅图片,下列符合其传达的信息的是( )
A.甲骨文的出土,有力证明了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
B.罗塞塔石碑碑文有楔形文字,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的珍贵资料
C.《汉谟拉比法典》的出现,说明印度河流域进入了文明时代
D.不同区域出土了不同的文物,充分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4.某学者认为,古代印度十进制带来的简便而精确的小数点计数法,刺激了古代阿拉伯数学家归纳出“代数”的数学运算方法和关系,这与古代希腊数学思想的几何风格大相径庭。该学者意在强调古代阿拉伯人( )
A.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对数学的理解进入新阶段
C.善于整合古代各个地域文明 D.具有世界领先的技术成果
5.印度教是印度的国教,据估计,其教徒占印度总人口的约80%。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其原始内容之一就是教导信徒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婆罗门享有至上的权威。据此可知( )
A.印度的顶层大多来自普通劳动者 B.婆罗门打压印度教徒以维护统治
C.婆罗门是刹帝利的统治工具 D.印度教主张维护种姓制度
6.柬埔寨的吴哥窟中,很多浮雕的题材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这反映了( )
A.吴哥王朝以印度教为国教 B.柬埔寨石窟艺术源于印度文明
C.柬埔寨艺术都与佛教有关 D.印度文化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
7.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都像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曾经建立起国家,都有自己的行政系统。这种现象说明( )
A.印第安文明深受欧亚大陆各文明的影响
B.印第安文明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交流
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
D.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是独立进行的
8.下图体现了中世纪以来日本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这一文化的两大源头是( )
A.神道和佛教 B.幕府和武士 C.神灵和天皇 D.唐风和西风
9.他们既没有金属工具,也没有运输工具,却在这里留下了高耸的金字塔、庄严的宫殿……精确的数学体系和天文历法系统。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诞生于热带丛林的古代文明,她的历史充满了神秘色彩。这段描述最有可能出自( )
A.《法老的国度:古埃及文化史》
B.《罗马帝国衰亡史》
C.《失落的文明:玛雅》
D.《波斯战火:第一个世界帝国及其西征》
10.有学者指出,考古学家曾在奥尔梅克遗址拉文塔祭祀中心的地下挖掘出了16尊翡翠雕像,这些雕像人的面孔酷似中国人,且头颅系人工改型的高长头,高长头正是殷商所崇拜的习俗。16尊雕像中的15尊黑色玉雕呈同心圆排列,面向一尊红色玉雕像。红色玉雕像后立着6块玉圭板,圭板上刻有类似殷商甲骨文和金文的字迹。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殷商文字促成玛雅文字的产生
B.殷商习俗深刻影响了玛雅生活
C.中国殷商时期对外交往已出现萌芽
D.玛雅文明与中国殷商文明有一定的渊源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选择B:根据材料“他表情平静庄严,巨大的头颅从高处俯视游客,气压全场,当时埃及卡纳克的整个建筑群中就有多座他的雕像”并结合所学可知,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在位期间,他下令修建大量的气势宏伟的建筑来显示他的权力以及彰显其在世天神的地位,而修建巨大的个人雕像就是要树立他绝对的权力和威严。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西亚文明成就。选择C:根据材料“钉头文字”“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研究……亚述学”等信息得出该文字是西亚地区的楔形文字。排除A:地处北非的古代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中国古代的甲骨文也是象形文字。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印章文字主要出现在印度河流域,属于印度早期文化,与题意不符。排除D:玛雅文字是美洲印第安人文明,与题意不符。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三个文明的特征。选择D:题干中三幅图片分别出土于世界不同的区域,代表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因而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排除A:甲骨文的发现,证明了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排除B: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字。排除C:《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文物。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阿拉伯文化成就。选择B:根据材料“古代印度……这与古代希腊数学思想的几何风格大相径庭”并结合所学知识,古代阿拉伯人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这意味着古代阿拉伯人对数学的理解进入新阶段。排除A: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排除C:材料只是提到受古印度的影响刺激,不能体现出整合各个地域文明。排除D:材料主要是数学方面的成就,不能体现出阿拉伯的整体技术成果领先于世界。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印度教维护种姓制度的特点。选择D: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教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兴起,其原始内容之一是教导信徒严格遵守种姓制度,这表明印度教主张维护种姓制度。排除A:在种姓制度下,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刹帝利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吠舍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属于第三等级。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婆罗门打压印度教徒以维护统治的信息。排除C:在种姓制度下,婆罗门并非刹帝利的统治工具。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印度文化的影响。选择D:根据材料柬埔寨的吴哥窟浮雕题材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得出,东南亚文化受到印度的影响。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印度教是吴哥王朝的国教。排除B:选项中“源于”表述不恰当,材料表明吴哥窟艺术受到印度文明的影响,但不是源于。排除C:柬埔寨浮雕艺术受到印度的影响不等同于柬埔寨艺术都与佛教有关,选项中“都”表述不准确。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选择C: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和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建立起国家并有着行政系统,说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排除A: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进入文明社会时,新航路还没有开辟,印第安文明并没有深受欧亚文明的影响。排除B:受生产力条件限制,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等建立的印第安文明之间没有实现密切的交流。排除D: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日本文化。选择A:题干图片体现的是日本12世纪以后逐渐形成的武士道,它是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而形成的。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美洲玛雅文明。选择C:根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金字塔、精确数学体系、天文历法系统、诞生于热带丛林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符合描述的是玛雅文明。
10.答案:D
解析:本题结合史料实证考查玛雅文明与殷商文明的渊源。选择D:玛雅文明出土的部分文物与中国殷商时代文明存在共同点,这表明该学者认为玛雅文明与殷商文明有一定的渊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