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学案
【学习目标】
认识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掌握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影响。
探究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学习重难点】
(一)重点: 辩证认识战争对文化的双重影响
(二)难点: 1.理解残酷的战争如何影响到一国文化的。
2. 探讨文化交流的方式
【预习新知】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1)背景
① 独立战争前的美国文化
a. 起因:在美国独立战争前,来自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和被贩卖为奴的非洲黑人,与当地的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洲的土地上。
b. 特征: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形成了美国文化的 多元 特征。北美居民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c. 主要表现:他们使用的英语已经发展为 美式 英语,与英国本土英语不尽相同;他们的饮食文化、艺术生活也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也成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
d. 影响:到独立战争前, “ 美利坚人 ”已经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
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② 独立战争的影响: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1787 年的联邦宪法,使北美大
陆出现了第一个以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为指导建立的联邦制共和国。
(2)主要表现: 权利制衡 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3)存在问题: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奴隶制,是与美利坚主流文化相违背的,是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面。
2. 独立战争后的拉丁美洲文化
(1)背景
① 西班牙和葡萄牙通过残酷的殖民战争和掠夺,在美洲建立起殖民统治。
② 随着大量西、葡移民的到来,拉丁美洲的民族与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
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b. 拉丁美洲的文化多元性:传统的 印第安 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但是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③ 西属拉丁美洲独立后,建立了 15个共和国。葡属巴西独立后建立了帝国,1889 年成立巴西合众国。
(2)主要表现
① 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但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② 战争促成了战后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成为独立战争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1. 背景:拿破仑战争传播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1)传播地区:在欧洲建立了一个从大西洋沿岸到波兰,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庞大帝国,将法国资产阶级革
命的成果向这些地区传播。
(2)内容: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 拿破仑法典 》,传播启蒙思想。
(3)结果及影响
① 拿破仑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的不满。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
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②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 政治文化 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2. 欧洲文化的重构
(1)俄国“十二月党人”武装起义
① 背景:在俄国,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参加了 1812 年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他们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希望按照西欧的方式来改造国家。
② 过程:这些贵族青年军官成立了秘密革命组织,于 1825 年 12 月发动了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武装起义,被称为“ 十二月党人 ”。
③ 结果及影响:起义尽管很快失败,但在俄国传播了革命的主张。
(2)波兰:1830 年 11 月,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
(3)德意志
① 北方大邦普鲁士在与拿破仑的战争中战败,失去了大量土地,不得不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
② 1848 年 2 月和 3 月,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1. 目的:殖民国家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2. 特征: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 传统 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3. 代表(1)中国
① 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他们的思想,对周边国家如日本也产生了影响。② 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也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2)印度
① 英国在将印度变为其殖民地的过程中,把 英语 和英国的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
② 受过英式教育的印度上层精英却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号。
③ 印度的传统文化顽强地保留下来,如: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还是印度的主要宗教,基督教并未能全面流行开来;种姓制度虽然被废除,但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埃及 ① 背景:长期受到法国与英国的殖民统治。
② 表现: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得以保留。
【巩固训练】
1.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在该书序中慨言: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一认识反映了( )
A.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
B.“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
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
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2.英美传教士在华团体广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因持续报道、评论甲午中日战争,“遂引起朝野官绅之广泛注意”。1896年底,《万国公报》公开声言:经甲午之役,本刊发行量“从每月一千本逐渐加增,今已盈四千本”。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国人关注时局变化 B.大众传媒发展迅速
C.朝野官绅奋发图强 D.维新变法蓬勃兴起
3.1899年,英国诗人吉卜林创作诗歌《担负起白人的责任》:“担负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该诗歌( )
A. 鼓吹殖民扩张 B. 歌颂勤劳精神 C. 倡导民主政治 D. 热衷宗教传播
4.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因此,“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他还提倡军国民教育,推崇尚武精神。据此可知,梁启超意在( )
A.说明国人体质决定战争胜负 B.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C.呼吁实施分科教育培养人才 D.强调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性
5.在拉丁美洲的欧洲移民区域内,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但是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依然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这反映了( )
A.西方文化及宗教的先进性 B.拉丁美洲地区文化多元共存
C.文化与宗教信仰自然选择 D.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6.1988年,斯坦福大学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后,决定把西方文明这门课程改成包括黑人、拉丁美洲、亚洲内容在内的一种世界文明概述。1990年,英国的一些历史学家进行了类似的争论。这表明在20世纪末期欧美( )
A.社会精神危机影响文明史研究 B.开始重视亚非拉文明的研究
C.多元文化观念的影响逐渐增强 D.历史学率先突破西方中心论
7.“有迹象令人担忧地表明印第安人表面上热情地接受了新的信仰,但仍然秘密地崇拜他们的老偶像。在那些地方,传教士企图灌输与久已确立的行为典范相冲突的基督教道德方面的教义,也碰到顽强的反抗。”由此可知,当时在拉丁美洲( )
A.不同文化相互交融 B.文化差异逐步消失
C.本土文化已被取代 D.文化侵略遭遇抵制
8.二战后,印度的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而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等仍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在埃及,官方宗教和官方语言分别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但也有不少人信仰基督教并使用英语和法语。这体现出新兴民族国家( )
A.完全摆脱宗主国影响 B.逐步走上现代化道路
C.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 D.独立过程中留有隐患
9.恩格斯曾指出:“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据此可知,伟大人物的出现是( )
A.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B.社会客观环境变化的结果
C.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D.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10.诚然,白人拥有掠夺印第安人和接管整个大陆的人数、组织和力量。但最后,白人发现,他们已不知不觉地在自己的词汇、文学、服装、药物以及他们所种植和消费的作物中接受了当地印第安文化的许多特点。这表明( )
A.美洲文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B.不同文明在接触碰撞中彼此影响
C.殖民扩张推动文化的多样性 D.先进文明有时会被落后文明同化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思想与魏源思想之间的联系。材料中左宗棠感慨“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反映了其对魏源思想的认同。根据所学可知,左宗棠为洋务派,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是对魏源思想的继承和实践,故B项正确。左宗棠、魏源并未实行变法,只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A项错误;地主阶级洋务派和抵抗派均是学习西方技术,并未在制度上探索,C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体现“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万国公报》因持续报道、评论甲午中日战争受到朝野广泛关注”“从每月一千本逐渐加增,今已盈四千本”表明当时国人关注时局变化,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只有一种报刊,不能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朝野对报纸报道的关注,未涉及他们自身的奋发图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维新变法,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殖民扩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并进行殖民扩张;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列强扩大商品和资本输出,要求瓜分世界,与材料相符,故选A项;“歌颂勤劳精神”与材料反映的对外征服不符,排除B项;倡导民主政治与材料“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反映的对外征服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宗教传播,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推崇尚武精神,强调中国要复兴,必须改变国民缺乏公德、“智慧不开”的现状,体现了梁启超对思想启蒙的重视,表明他意识到了国民性改造在中国近代化发展中的重要性,D项正确;战争胜负受制于国人体质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劳”二样,排除B项;材料与分科教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拉丁美洲地区內存在西班牙、葡萄牙文化、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反映了拉丁美洲地区文化多元共存,B项正确;世界分化不分优劣,故西方文化及宗教的先进性的说法错误,排除A;文化与宗教信仰与民族传统、经济生活等因素有关,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排除D。
6.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斯坦福大学把西方文明这门课改成包括黑人、拉丁美洲、亚洲内容在内的一种世界文明概述,表明欧美多元文化观念的影响逐渐增强,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精神危机对文明史研究的影响,排除A项。“开始”的说法不合适,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历史学率先,突破西方中心论,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近代欧洲的殖民侵略中,文化侵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殖民国家为达到殖民的目的,往往通过向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被侵略的民族试图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为此发生了文化的碰撞。材料反映了印第安人表面上热情地接受了新的信仰,但仍然秘密地崇拜他们的老偶像;传教士企图灌输与久已确立的行为典范相冲突的基督教道德方面的教义,也碰到顽强的反抗。这表明当时在拉丁美洲文化侵略遭遇抵制,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印第安人排斥基督教,不是文化相互交融,排除A项;“文化差异逐步消失”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本土文化已被取代”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C
解析:选择C:据材料可知,以印度和埃及为代表的新兴民族国家由于受到殖民历史的影响,体现出文化多样性的特征。排除A:殖民历史对新兴民族国家的影响具有持久性,不可能“完全摆脱”。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新兴民族国家逐步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排除D:殖民历史对新兴民族国家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这与独立过程中的隐患无必然联系。
9.答案:C
解析:本题结合唯物史观考查对拿破仑的历史认识。选择C:恩格斯强调了拿破仑的出现是偶然现象,但是他也强调了当时的法国需要一个拿破仑式的人物,所以拿破仑的出现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排除A:材料没有突出体现拿破仑的主观努力,所以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B项说法片面。排除D:个别历史人物的出现也具有偶然性。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文明间的交流。选择B:据材料“白人拥有掠夺印第安人……力量”“接受了当地印第安文化的许多特点”可得出在欧洲人殖民扩张中,白人影响了印第安人社会的发展,反过来也受到土著文化的影响,所以材料说明了不同文明在接触碰撞中彼此影响。排除A:材料主旨是不同文明在接触碰撞中彼此影响,A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材料强调的不是文化的多样性,而是不同文明彼此影响。排除D:落后文明与先进文明会相互影响,同时保留各自的部分特色,“同化”说法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