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劳动力全球流动的阶段及路线、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精选史料,分析现代社会移民的特点和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掌握难民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国际社会为解决难民问题作出的努力。(时空观念)
4.掌握美国的移民文化和新加坡的移民社会特征的形成及各自的影响。(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现代移民社会的形成及多元文化特征。
难点:各类移民社会有不同的多元文化和文化认同问题。
【预习新知】
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 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1)原因: 经济全球化 加速发展促使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
(2)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3)表现
① 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
②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 中东产油国 。
③ 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
④20 世纪90 年代, 东欧国家 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2. 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
(1)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企业对劳动力的 受教育程度 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表现
①20 世纪50— 70 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② 大约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这在跨国公司中表现尤为明显。来
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他们作为移民中的“知识精英”,
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1. 移民社会
(1)移民社会的居民由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组成。
(2)特质: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
(3)文化: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借鉴与认同中,这些移民社会形成各种 多元一体 的移民文化。
2. 美国的移民文化
(1)形成:白人驱逐、消灭北美印第安人,阻碍了印第安文化的正常发展,同时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
(2)显著特征:民族和文化的 多样 性。
(3)问题: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3. 新加坡是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
(1)形成原因:19 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随着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马六甲海峡海运繁忙,新加坡逐渐成为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从 英国 殖民地成为独立
国家。
(2)人口构成: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其次为本地的马来族,还有近10% 的印度裔移民。
(3)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① 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
② 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背景
(1)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世界出现了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
(2)移民社会的居民由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组成,不同文化交汇、借鉴与认同。
2.代表
国家 特征 因素 影响或特色
美国 典型的 移民 国家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共同建设美利坚合众国,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并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的美国移民文化 ①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 ②多元文化传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新加坡 具有 移民 社会 特征的 城市 国家 ①新加坡是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从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 ②新加坡的人口构成:主要是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其次为本地的马来族,还有印度裔移民 ①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②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 ③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巩固训练】
1.1945年5月德国纳粹彻底垮台时,一场史无前例的难民危机紧接着席卷欧洲。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荷兰、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等国出于对纳粹的仇恨,以及实现总体上的非日耳曼化目标,纷纷驱逐和遣返德意志人。根据统计,在1945年5月德国战败之后,总计约1200万德意志人遭到驱逐,其中绝大部分作为难民来到德国领土内的西方占领区,也就是后来的联邦德国。这一难民潮( )
A.促进了东欧劳动力自由流动 B.加剧了联邦德国与东欧的对峙
C.推动了联邦德国经济的重建 D.导致了德国民族矛盾激化
2.2023年2月26日,一艘移民船在意大利南部海域因过载及遭遇恶劣天气触礁沉没,造成70多人死亡。事发船只从土耳其出发,搭载了至少180人,其中大部分来自巴基斯坦、阿富汗和斯里兰卡。这起事件再次引发舆论对欧洲接收非法移民或难民问题的关注。由此可知( )
A.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B.难民问题成为当今世界头号难题
C.解决难民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D.民族和宗教问题愈演愈烈
3.1965年,美国移民法规定,科学和艺术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移民和美国急需的熟练及非熟练劳工享有优先权,移民入境后从事美国人不能或不愿从事的职业,且从事的职业不会引起已经从事此种职业的美国人的失业或工资水平的下降。此规定( )
A.体现了实用主义原则 B.促进战后世界经济恢复
C.消除了移民歧视观念 D.加剧了意识形态的对抗
4.20世纪80年代初,新加坡开展“东方价值观教育运动”,提出“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强国民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出新加坡人”。这场运动兴起的背景是( )
A.资本主义弊端凸显 B.新加坡传统封建残余思想蔓延
C.美苏冷战对抗加剧 D.全球化背景下移民社会的矛盾
5.有学者论及美国文化时说,在一个乐团中,每一种乐器都有它基于不同质料和形式的特定的音色和音调;每一种乐器在整个交响乐中都有它适当的主题与旋律。在社会中,每一族群都是一种天然的乐器,它的精神和文化就是它的主题和旋律,它们的谐音、非谐音和不协调和弦造就了文明的交响乐。这一观点( )
A.意在强调欧洲文化是美国社会主流文化
B.主张融合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为美国文化
C.忽视了美国移民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D.体现了尊重族群文化差异的文化多元观
6.2002年10月,联合国公布的移民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的移民每年汇往本国的资金达到500亿美元,这一数字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官方援助的数额相当。因此,发展中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本国劳动力以包括移民、劳务输出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跨国流动。这表明( )
A.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向外移民
B.发展中国家已缩小了同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C.发达国家对于跨国劳动力有着巨大的需求
D.移民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7.1933-1944年,美国政府采取了宽容政策,接纳的欧洲犹太知识难民22842~25535人。这场移民潮出现的背景是( )
A.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B.罗斯福新政的全面推行
C.德国实行民族迫害政策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8.二战后,为了解决战争遗留的难民问题,1947年联合国成立了“国际难民组织”。1950年联合国成立“难民署”,负责实施各项难民援助方案。1951年和1966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和《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成为国际社会处理难民问题的法律依据。这反映了( )
A.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已得到改变 B.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C.法律的完善保障了难民的基本人权 D.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
9.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在世界各地雇用劳动力,赚取巨额利润。材料表明全球劳动力的流动趋势是( )
A.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流向地 B.呈现出“精英迁移”的新趋势
C.劳工迁移是主要趋势 D.主要流向中东产油国
10.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以色列国建立,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就此产生。仅第一次中东战争就产生了90多万巴勒斯坦难民。由于生存空间狭小、土地贫瘠、经济落后,巴勒斯坦难民只能依赖联合国难民署和近东救济工程处生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有500万难民等待近东救济工程处的援助。据此推知,中东难民危机( )
A.推动国际难民救助体系完善 B.导致阿拉伯人失去土地、家园
C.致使联合国财政不堪重负 D.增加社会及经济危机风险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德国战败后德意志人口迁移。选择C:大量受驱逐的德意志人进入德国领土内的西方占领区,也就是后来的联邦德国,这能够为其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实际上有利于联邦德国战后经济的重建。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波兰等国对德意志人的驱逐,没有体现促进东欧劳动力自由流动。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联邦德国与东欧的对峙。排除D:材料反映的是德意志人与欧洲一些国家的矛盾,不是德国的民族矛盾。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难民问题。选择C:材料“再次引发舆论对欧洲接收非法移民或难民问题的关注”说明难民问题在当今社会中依然存在,解决难民问题任重道远,需要全球关注,共同解决。排除A:非法移民和难民问题有关人类生存,但不能说明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难民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但不能说是头号难题,“头号”说法夸大。排除D:导致出现难民问题的因素有民族、宗教、战争等,但材料并不能反映这些问题的愈演愈烈。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移民政策。选择A:由材料可知,在科学和艺术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和美国急需的熟练及非熟练劳工享有移民美国的优先权,且只能从事美国人不能或不愿从事的职业,这体现出美国的移民政策讲求实用主义原则。排除B:美国移民法的规定无法直接促进战后世界经济恢复。排除C:“消除”的说法错误,移民歧视到现在仍然存在。排除D:材料涉及的是美国的移民政策,和意识形态对抗不相关。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移民文化。选择D:材料中新加坡试图通过开展“东方价值观教育运动”来增强国民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体现了对于文化认同的重视,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移民国家存在文化认同的矛盾。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移民国家提升文化认同,与资本主义弊端无关。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作为移民国家,新加坡发起“东方价值观教育运动”的行动是为了增强国民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与封建残余思想无关。排除C:“东方价值观教育运动”与美苏冷战对抗加剧无关。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选择D:材料“在社会中,每一族群都是一种天然的乐器……非谐音和不协调和弦造就了文明的交响乐”体现了对不同族群的不同精神、文化的尊重,即尊重族群文化差异的多元文化观念。排除A:材料是在论述美国文化的多元性,而非欧洲文化是美国社会主流文化。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没有提及“融合”。排除C:材料指出了美国文化具有多样性,不是“忽视”。
6.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的移民每年汇往本国的资金达到500亿美元”,同时发展中国家政府鼓励跨国流动,这说明移民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故选D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本国生产力的提高,而非移民,A项错误。发展中国家仍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1月,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内阁总理,开始了纳粹对犹太民族的迫害,造成犹太移民潮,故选C项。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材料与罗斯福新政无关,B项错误。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二战扩大,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联合国出台多部法律成为国际社会处理难民问题的法律依据,体现了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故选D项。“已得到改变”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难民问题更多来自人为因素,而非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B项错误。法律的颁布成为处理难民问题的法律依据,其目的是保障难民的基本人权,但“保障了”的说法太过绝对,C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由教材知识可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精英迁移”的新趋势,这在跨国公司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故选B项。
10.答案:D
解析:中东难民危机由战争导致,战争使社会环境动荡,难民逃亡更会给周边国家带来经济和社会危机的风险,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国际难民救助体系完善问题,A项错误;引发难民失去土地、家园的是战争,不是中东难民危机,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联合国提供的经济援助,也无法得知联合国财政是否不堪重负,C项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