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1.阅读教材,简述学校教育发展的过程及其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2.阅读教材,简述印刷书成为文化载体的过程;结合史料,分析意义。
3.阅读教材,简述图书馆与博物馆的建设的发展历程。
4.小组合作,分析图书馆与博物馆的建设对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教育、出版与文化的传承;文博事业与文化的传承。
难点:教育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预习新知】
学校教育的发展
1.古代学校教育
(1)古代中国学校教育
①主要形式:官学与私学。
a.官学的产生和发展:汉朝设立的太学、西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b.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春秋时期私学产生。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书院制度的建立,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②作用:保存与传播了古代文化,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为科举考试的推行提供了支撑。
(2)古希腊学校教育: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2.近代大学
(1)近代欧洲大学
①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②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③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2)近代中国大学
①京师大学堂
创办 戊戌维新运动中
职能 既是近代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办学理念 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
发展 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任校长后,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地位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②清华学堂:1911年创办,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3.现代中国学校教育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①内容
a.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b.提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②影响: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2)“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3)改革开放时期
①内容
a.“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b.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c.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②影响: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4.学校教育的作用: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印刷书的诞生
1.背景
(1)历史渊源
①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②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简策、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2)技术基础
①造纸业的发展: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105年,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
②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2.诞生
(1)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2)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3.意义
(1)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
(2)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书馆的成长
1.图书馆: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
2.历程
(1)世界
①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这里收藏有约25 000块泥版文书,几乎囊括了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
②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19世纪下半叶,在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2)中国
①中国古代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②除了官藏外,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
③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世界
(1)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亚历山大博学园。其中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2)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3)到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2.中国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2)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3)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成为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4)民国时期,先后建立国立历史博物馆和国立中央博物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别改称“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和“国立南京博物院”。
(5)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以及接受私人捐赠等方式,故宫博物院在旧藏珍宝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文物藏品,成为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6)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7)195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建成。
(8)2003年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9)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共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
3.作用
(1)近代以来的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2)博物馆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巩固训练】
1.西周官学对“非我族类”、贫与贱者不教。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不仅把教育推及“蛮夷”,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这种把贵族文化向大众传播的举措( )
A.有利于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B.结束了西周时期的世官制度
C.使我国的学校教育开始普及 D.推动儒学过渡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2.有许多证据表明,亚历山大就是希腊文明的深度热爱者,他将希腊文化带到了西亚、北非乃至遥远的印度,他还在埃及兴建了新的城市,并修建了博物馆和图书馆,让这座城市成为西方学术重镇。对这句话中的相关史实说法正确的是( )
A.“希腊文化”使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
B.“新的城市”见证了随后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
C.“博物馆”对外开放,被视作最早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D.“图书馆”以在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而著称
3.19世纪下半叶,英美两国几乎同时出现“公共图书馆运动”。西方国家19世纪兴起的公共图书馆运动有三个特征:(1)必须向所有居民免费开放;(2)经费来源于地方行政机构的税收;(3)公共图书馆的设立和经营必须有法律依据。公共图书馆运动的兴起( )
A.发展服务公众,推动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B.调和阶级矛盾,稳定资本主义社会秩序
C.加速科技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古籍保存
D.扩展国家职能,奠定西方文官制度基础
4.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有60多个城市拥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有利于( )
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传播 B.科学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C.宗教改革推动信息传播 D.直接推动印刷书的出版
5.唐代柳玭在所撰的《柳氏家训》中谈及蜀中见闻时说:“中和三年癸卯夏,銮舆在蜀之三年也,余为中书舍人,旬休,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又有字书小学,率雕版,印纸浸染(纸张染色方法),不可尽晓。”这说明当时( )
A.印刷技术发展促进了文化传播 B.印刷书籍因技术水平而质量低下
C.雕版印刷技术已在全国普及 D.四川地区盛行盗印古人书籍风气
6.“中世纪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职业性学校。它们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以为以后从事法律、医学、教学这些世俗专业或献身教会工作所用。”材料反映了中世纪大学( )
A.具有实用主义的色彩 B.是西欧社会普遍的文化符号
C.与现代大学相同 D.逐渐世俗化和商业化
7.2011年“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开幕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行,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终于重相逢,名画的传奇身世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这反映出博物馆( )
A.见证了殖民侵略的历史 B.担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
C.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D.服务于人民大众的职能
8.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成立,1974年该协会会章对博物馆的基本特性表述为“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盈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二战后法国成为世界文化中心
②注重公益性是博物馆重要特点
③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④建立博物馆源于对战争的反思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9.19世纪以前,牛津大学以塑造教会与国家的统治精英为办学目标,主要招收贵族和教士子弟。但到了19世纪下半期,工商业与职业阶层家庭出身的学生占牛津大学学生总数的比例从1870年的30%增加至1891年的54%。这反映出( )
A.旧贵族的教育特权开始被打破 B.平民化教育理念成为时代趋势
C.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教育进步 D.工业资产阶级垄断了教育资源
10.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会在低温下熔化,却可以在被挤压时保持足够硬度的特殊金属合金,并用翻砂铸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个单字都可以压缩。他做成的木质印刷机可用远远超过任何雕版印刷机的速度来印刷书籍,且最终成品的品质斐然。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私学教育兴起。选择A: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即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了教育下移,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进而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排除B:材料所述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C:材料仅提及孔子兴办私学,不等同于学校教育开始普及。排除D: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西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2.答案:B
解析:本题结合史料实证考查文化传承。选择B:材料所述的亚历山大在埃及修建的、成为西方学术重镇的城市指的是埃及亚历山大城,结合所学,在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排除A: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排除C: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排除D: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图书馆。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公共图书馆运动。选择A:根据材料“西方国家19世纪兴起的公共图书馆运动有三个特征...经营必须有法律依据”可知,地方政府需支持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并且向市民免费开放,发展服务大众,这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推动文化的大众化发展。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公共图书馆运动的兴起对推动文化的大众化发展的作用,没有涉及阶级矛盾。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科学技术发展,也不能得出建立公共图书馆是为了保存古籍。排除D:文官制度是西方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印刷术的产生和发展。选择D: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谷登堡采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刷书籍,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欧洲出现了大量印刷厂,这有利于直接推动印刷书的出版。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活字印刷术在欧洲传播的结果。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技术进步,而非科学转化为生产力。排除C:材料强调的时间段为约15世纪中叶至1500年,而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印刷技术的发展对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选择A:根据材料“其书多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又有字书小学”可知,唐代四川地区印刷的书籍种类繁多,结合所学可知,当时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印刷书籍质量的相关信息。排除C:材料只涉及“蜀中”一地,没有体现其他地区的情况,雕版印刷技术“全国普及”说法夸张。排除D:材料没有体现四川地区盗印古人书籍。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世纪大学。选择A:材料“它们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以为以后从事法律、医学、教学这些世俗专业或献身教会工作所用”体现的是中世纪欧洲的大学职业性色彩突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排除B:当时基督教信仰是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排除C:中世纪的大学与现代大学在人才培养、办学观念、管理体制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相同”表述错误。排除D:商业化是指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行为,材料与商业化无关。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博物馆的职能。选择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富春山居图》的传奇身世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彰显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排除A:《富春山居图》分藏于海峡两岸,是因为解放战争,无法体现博物馆见证殖民侵略的历史的职能。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博物馆对文明延续的作用,没有体现对国民的启发与教育。排除D:材料强调的是博物馆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职能,而非博物馆的服务对象。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博物馆的特点。选择C:据材料“一个不追求盈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可知,博物馆不追求盈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体现其公益性的特点,博物馆可以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这有利于文化传承,②③正确;材料中无相关对比,无法得出二战后法国是世界文化中心,①错误;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博物馆建立与战争之间的关系,④错误。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大学的发展。选择C:据材料“工商业与职业阶层家庭出身的学生占牛津大学学生总数的比例从1870年的30%增加至1891年的54%”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工商业与职业阶层持续壮大,牛津大学招收的工商阶层和职业阶层出身的学生越来越多,这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教育进步。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开始”。排除B:材料仅提及牛津大学,不能反映“时代趋势”。排除D:材料中1891年牛津大学工商业与职业阶层家庭出身的学生占到了54%,但不能得出工业资产阶级“垄断了”教育资源。
10.答案:A
解析: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登堡将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从而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故A项正确;活字印刷术始于北宋,故B项错误;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故C项错误;目前已发掘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故D项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