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南关区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期中质量调研题语文一、积累与运用(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脉延续,国之强大,离不开赓续历史传统、守护文化瑰宝。近年来,包括国粹艺术、非遗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渐成热潮。“故宫跑”、京剧“潮”、敦煌美、诗词热【甲】诸多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形态活跃在各大平台,□越来越有时代风尚,□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其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乙】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更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新时代,我们追随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jí里的文字就都能够活起来,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也必定具有更强大的精神动力。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1)瑰宝( ) (2)古jí( )2.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甲】, 【乙】”,B.【甲】、 【乙】,”C.【甲】…… 【乙】。”D.【甲】, 【乙】”。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赓续历史传统”中的“传统”都是名词。B.“文化瑰宝”“国粹艺术”“精神动力”都是并列短语。C.□处应填入的关联词是“不仅……而且……”。D.“激活其生命力”中的“其”指的是“新时代”。4.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应修改为5.古诗文默写填空。漫步诗苑,同学们吟诵“(1)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感受古人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吟诵“(2) ,道阻且长”《诗经·蒹葭》)感受主人公对伊人的艰难追寻;吟诵“一日不见,(3) ”《诗经·子衿》)感受夸张修辞渲染出的无限情思;吟诵“(4) ,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感受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气势:吟诵送别名句“(5)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感受王勃积极乐观的离别之情。二、阅读(45分)(一)(7分)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桑竹之属 神情与苏、黄不属B.屋舍俨然 佁然不动C.具答之 各具情态D.此中人语云 如有所语7.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有何作用?8.本文和链接材料都写到了“桃花源”,试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链接材料】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袁中道《再游桃花源》)(二)(8分)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石渠记柳宗元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揺其巅韵动岸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④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⑤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⑥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选自《永州八记》)【注释】①渴: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②箭:小竹。③庥:同“休”,休息。④酾(shī):分流,疏导。⑤俾(bǐ):帮助。⑥蠲(juān):古同“涓”,清洁。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10.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图中作者所到之处填写完整。11.这篇游记也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期的作品。联系课文《小石潭记》,谈一谈你对《石渠记》“惜其未始有传焉者”中“惜”字的理解。(三)(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脑会像电器超负荷“过载”吗?王欣①又到了在校学生的“考试季”,不少学生一边复习功课一边担心:每天这么聚精会神会不会神经衰弱,大脑会不会像电器那样因为超负荷运转而“过载”呢?我在进行脑科学科普讲座时也常常被问到这类问题,看来大家还是担心因为使用不当而损伤了这个精巧神奇的器官。②其实,大脑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脆弱,它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首先,当脑细胞的代谢产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感到困倦,人脑自然而然会通过睡眠得到休整。其次,大脑中含有大量的抑制性神经元,它们对信号输入进行选择、对信号输出进行调整,这使得大脑始终处于兴奋和抑制的平衡状态。再次,人脑的工作原理是产生和传递电信号,而不像肌肉那样通过消耗大量ATP(三磷酸腺苷,是体内供给能量的能量系统)来做功。因此,和肌肉相比,人脑是典型的“低耗能”器官。一个人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时饭量会大增,而进行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时饭量与平时差不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脑不会因为思考问题而过度耗能,不容易出现“过载”的问题。③人们常说“大脑越用越灵”,那些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并没有因为深度思考问题而增加患神经衰弱等疾病的风险,恰恰相反,他们通常比普通人更为健康和长寿。当大脑聚精会神地思考问题,神经回路从自由散漫的默认运行模式,进入专心致志的任务激活模式时,两者激活的神经元数量差不多,只是分布的区域不同。打个比方,大脑聚精会神地思考问题时就像手电筒的光被聚焦,看起来很亮,可是消耗的电力并没有增多。④什么样的人会神经衰弱呢?往往是那些“思虑过度”的人。“思虑过度”和“思考问题”是不一样的,前者一定带有明显的负面情绪,比如困惑、恐惧、烦恼、紧张、焦虑等。这时不仅大脑皮层在努力地思考问题,边缘系统与情绪相关的核团也高度兴奋,再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出现各种生理反应,如心慌、胸闷、呼吸急促、坐立不安等,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就可能变成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精神障碍。⑤我们以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来看看“思虑过度”是怎么回事。王阳明听说“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就对着院里的竹子想“格”出竹子里面的天理。他和一位姓钱的同学从早到晚盯着那丛竹子,苦思冥想到底有什么天理。结果盯了三天,钱同学就晕倒了,而王阳明继续一个人“格”竹子,到了第七天也眼前一黑,不省人事了。那时的他误解了朱熹原话的意思,以为从一件事物上就能立刻参悟永恒的真理,结果是一次失败的尝试。王阳明悟道之后,无论是与朋友或学生切磋精微的心学理论,还是智勇双全地平定宁王叛乱,都没有再出现上面的场景,因为他心有定见,不再被情绪困扰,可以从容不迫地思考和判断。⑥我们再以考试为例,如果你踏踏实实地认真复习,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就不会出现用脑过度的问题。如果你废寝忘食,挑灯夜战,时间长了就会头昏脑胀,注意力不集中;如果你一会儿忧心忡忡地想如果考不好怎么办,一会儿又想能不能找某个同学关照一下,眼前又浮现出老师的责备、父母的怨愤、同学的轻视……不仅知识记不住,连身心健康也会受到伤害。⑦怎样做到既认真思考又不过度思虑呢?《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是止于至善,“定”是心有定志。有了这样的基础,心就安静了,不会受到外物的干扰,然后就可以慎思明辨,行有所得。这是儒家修行的功夫,也是获得健康快乐的法宝。具体该如何知行,每个人都需要面对自己的情境来思考。12.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脑中的抑制性神经元,可以使大脑始终处于兴奋和抑制的平衡状态。B.文中第②段横线句括号内的文字是对“ATP”的解释说明。C.神经回路从自由散漫的默认运行模式,进入专心致志的任务激活模式时,两者激活的神经元数量没有差别。D.“思虑过度”和“思考问题”是不一样的,前者一定带有明显的负面情绪。13.第⑤段写“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有什么作用?14.小文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用脑过度、思虑过度的情况,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为小文提两条建议。(四)(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风车里的故事朱敏江①一家人驱车至农家乐游玩,儿子远远看见立于大厅的风车,就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箭一般地冲过去围着它转来转去。一饱眼福之后,他伸出右手握住把手,兴奋地摇动风叶,还不停地招呼我们一起来玩。②都说云是风的故事,山是水的故事,而风车就是我的故事。时光可以冲淡我对童年的记忆,却无法带走我对风车的感怀,因为我始终将风车印象藏在左心房最柔软之处。③风车对于儿子意味着好玩,而之于我则是无尽的情思。家乡的风车是由木头制成,造型优美。顶上是一个方形的漏斗,车身有一根竹片与漏斗尾部相连,用来控制进量。抽屉形的出口呈四十五度角斜伸于外,米和稻谷等就从此处流出。风车口星斗状,圆形的后半部中容纳着一片片风车叶,摇动近似“Z”字形的把手,风车就会飞快地转动。④小的时候,当我们想要伸手触碰风车时,大人就会一本正经地说:“小孩子不能转风车,会肚子疼的”。因此一般的小孩都不敢轻易转动风车。但总有一些淘气哥偏不信邪,会勇敢地去转动风车,而我则悄悄地躲在旁边观察。只见他们起劲地摇动把手,而且越摇越快,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但捂住肚子蹲在地上的情景却始终没有出现,让人少了幸灾乐祸的机会。⑤稍大一些,便有了和风车亲密接触的机会。每年农忙时节,从田里收割来的稻谷中有一些秕谷,还夹杂着稻草丝,这时就轮到风车粉墨登场了。⑥摇风车是父亲的专属。等到风车顶的漏斗装满稻谷,父亲就开始摇动把手转动风车,瞬间就有一股风从风车口冲出。他瞅准时机,轻轻将连着闸门的竹片下移一到两格。漏斗中的稻谷慢慢掉入风车肚,饱满的谷粒坚强地经受住风力的吹动,从抽屉形出口源源不断地流出掉入箩筐。那些秕谷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纷纷从风车口腾跃而出,划过一道漂亮的抛物线后,落于地面之上。而那些体重较轻的稻草丝则如皮影中的孙悟空,在空中闪转腾挪,翻越几个跟斗之后,才心有不甘地降落地面。⑦渐渐地,父亲身前的谷粒越积越多,形成了一个漂亮的圆锥形。他不时伸出左手轻轻将锥顶推翻,并用手转几圈,谷堆上留下几道圆形的波痕,而流出的谷粒随即又将波痕淹没。⑧漏斗中的稻谷从中间往下漏,留下一个旋涡状的浅坑。当稻谷慢慢浅下去的时候,我马上用畚斗到谷堆盛取稻谷,抱到风车边。母亲则接过我手中的畚斗,双手擎起举到风车顶,一粒粒金子般的稻子就纷纷从畚斗跃入漏斗中。⑨当稻谷快要漫过箩筐面时,父亲就停下手招呼母亲一起将箩筐抬走。这时,我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小心翼翼地转动起风车,不过,转了几圈好像肚子也没有疼的迹象。这时父亲拿着空箩筐回来了,我马上停下来,他则伸出大手抚摩着我的脑袋,露出慈祥的笑容。⑩风车扇麦子的情景就更美妙了!大力转动风车,白色的麦壳仿佛一个个穿着白衣的精灵女孩,迈着轻盈的舞步,纷纷从风车口飞跃而出,又如满天飞起的玉蝶,扭动婀娜的身姿,慢慢飘落地面。邻家的小妹妹看见了,拍着手大声欢呼:“下雪啦!下雪啦!”是啊!远远望去,风车口处仿佛雪花飞舞,正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不一会儿,地面就银白一片,犹如进入银装素裹的世界。 无论多么美妙的东西,都难抵挡时代变迁的消磨。随着水稻产量大幅增长,人们不再为粮食而发愁,让风车少了更多的用武之地。一批批外出谋生的人,带上了曾经和风车一起劳作的勤劳品质,告别了土地,也告别了风车。 风车虽已远离繁华,但我从不曾忘却和风车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每当大雪纷飞之时,麦壳从风车口飘然而出仿佛雪花飞舞的景象,恍如就在眼前。 伫立于高大的风车前,望着阳光下那一个拉长的光影,儿时伴随父母左右一起劳作的情景不断跃入脑海,浮于眼前。我想,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呢?15.本文围绕风车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16.文章第③段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17.请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就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1)而那些体重较轻的稻草丝则如皮影中的孙悟空,在空中闪转腾挪,翻越几个跟斗之后,才心有不甘地降落地面。(2)白色的麦壳仿佛一个个穿着白衣的精灵女孩,迈着轻盈的舞步,纷纷从风车口飞跃而出,又如满天飞起的玉蝶,扭动婀娜的身姿,慢慢飘落地面。18.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第 段画线句给你带来的启示。19.结合全文说说风车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五)名著阅读(8分)20.请根据名著《经典常谈》,完成下列问题。(1)浏览本书的目录、序,指出下列各句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本书编写顺序:按照传统的史、经、集、子的先后顺序编写,并将文字学放在最前面。B.读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航到经典的海里去”。C.今之经典阅读较古学经典阅读有进步,但没有传诵的原因:未经整理,读起来难度大。D.朱自清认为《经典常谈》不是“国学概论”一类的原因:“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着别的;“国学”有太笼统的毛病。(2)著名学者吴小如曾评价《经典常谈》说:“一副冲淡夷旷的笔墨,往往能把顶笨重的事实或最繁复的理论。处分得异常轻盈生动,使人读了先生的文章,不惟忘倦,且可不费力地心领神会。”该评价体现了《经典常谈》怎样的写作特色?请结合书中内容具体说明。(3)在《经典常谈》中,朱自清先生通过十三节课,给同学们进行了经典著作阅读的入门指引。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对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著作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去了解更多的内容。请你从《经典常谈》中任选一个传统文化著作,针对该著作设计一个阅读探究专题,并说一说你将如何展开探究活动。①传统文化著作:②阅读探究专题:③探究活动流程:三、综合实践(10分)21.学校开展“一水润城·两岸风华”伊通河环保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任务一:请你根据下面资料,向同学多角度介绍伊通河综合治理的意义,写出两条。【资料】经过近年来的综合治理,伊通河流域水质明显改善,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我家住在伊通河边,小时候河水污染严重,夏天连窗户都不敢开。现在的伊通河太美了。河水清澈,绿树成荫,河边修了很多座公园,平时休闲有了好去处。”市民李娜对伊通河的变化赞叹不已。“我是个摄影爱好者,自从伊通河中段治理完成后,我每天早晨都来拍照,现在生态环境好了,很多鸟类都来这儿栖息。”长春市民孙凯说。他蹲点拍摄鸟类的南溪湿地公园占地310公顷,因生态得到恢复,吸引了东方白鹳、绿鹭,红嘴鸥等20余种鸟类栖息。以伊通河为依托,长春市全面展现“吉林特色”,举办了以“东北民俗+湿地文化”为主题的冰雪活动,吸引游客3万余人(次);建设858平方米的诗歌将来馆,馆内设置未来诗歌展示厅、多功能厅等功能区;伊通河沿岸的水文化生态园集水文化生态主题、历史文化遗迹保护、文创产业集群于一体,成为长春文化新地标和网红打卡地。意义一:意义二:任务二:班级成立护河宣传小组,作为组长,请你设计三个宣传活动。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任务三:为打造伊通河两岸景观带,学校组织同学们对以下树木进行集体认养并制作认养牌。请你任选一种,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仿照示例撰写认养寄语。①垂柳 ②春桃 ③寒梅四、写作(50分)22.题目:春风得意少年行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④不少于600字。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初心在最开始的时候,往往简单、朴素。但是它会慢慢长大,就像一颗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又仿佛站在零的起点慢慢绵延成很长很长的道路。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所谓初心,就是在所有的愿望、誓言和梦想当中,离自己的本心最近的那颗心。你如何理解“初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④不少于600字。1. guī 籍 2.C 3.C 4.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瑰宝(guī bǎo):特别珍贵的东西。古籍(gǔ jí):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可供后人研究、参考。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甲处,表示列举的省略,因此用省略号;乙处,是完全引用,引用的是完整的古诗句,因此先用句号,再用后引号;故选C。3.本题考查语法知识。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是形容词,“赓续历史传统”中的“传统”是名词;B.“文化瑰宝”“国粹艺术”“精神动力”都是偏正短语;D.“激活其生命力”中的“其”指的是“中华文明”;故选C。4.本题考查病句修改。画线句语序不当,按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应把“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位置互换。5. 窈窕淑女 溯洄从之 如三月兮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窈窕、淑、溯洄、兮、撼、涯。6.B 7.写出了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偶然,暗示了桃花源是“绝境”,渲染了神秘美丽的色彩,为下文描写桃花源做铺垫,为后文渔人“处处志之”仍“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8.《桃花源记》的桃源是虚构的,抒发的是作者对黑暗现实生活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对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纷扰、没有战争和苛政的理想社会)的向往;链接材料写的是真实可见的美景,抒发的是作者对眼前美丽景色的喜爱陶醉之情。【解析】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名词,类\动词,类似;B.……的样子\……的样子;C.副词,详细\动词,具备;D.动词,告诉\动词,说话;故选B。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可知,渔人是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这也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绝境,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为后文他进入桃源,受到热情接待做了铺垫。写他偶然发现桃花源,暗示桃花源的不存在,为后文他离开时虽然在每一处都做了标记,重返桃源时却没有找到路埋下了伏笔。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记叙了渔人从进入桃源到离开桃源,然后再寻桃源的经过,作者虚构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根据材料中的“明日过桃源县”可知,选段写的是作者路过桃源县时见到的真实的自然美景,不是虚构。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生动描写所见美景,表达自己对眼前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与陶醉之情。【点睛】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明。”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链接材料】第二天经过桃源县,到了绿萝山下,山峰极多,而且很陡峭。到了白马雪涛(景点名,桃源八景之一)前,(因为)上面有怪石,(所以)船上的人都蹲坐在船中,(不敢起身)。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其他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大概有上千棵桃树,两边如设锦帐,地上的花瓣有几寸高,泉水细细的流淌。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越走越高。石头被泉水侵蚀,都像峭壁一样。9.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10.①石泓②小潭 11.“惜”,惋惜,遗憾的意思。石渠菖蒲覆盖,苔藓环绕,还有诡石、怪木、奇卉、美箭,景色奇“美”,但是少为人知,作者为之感到遗憾惋惜。正如《小石潭记》,作者也是在“借题感慨”:借山水之题,发胸中之气,融己于山水。即借石渠虽“美”但“未始有传”抒发自己虽有才能却无人赏识无法施展的抑郁不平之气。【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风吹动着竹树的顶梢,悦耳的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到竹树已经静立不动,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在远处传播。“风摇其巅”“韵动崖谷”从听觉角度描写声音;“视之既静”“其听始远”分别描写看到的竹树和听到的竹林声;故断句: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10.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一空,结合“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概括可得:石泓;二空,结合“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概括可得:小潭。11.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惜其未始有传焉者”的意思是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据此可知“惜”是可惜的意思。结合第二段“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可知作者把枯草朽木归敛成堆然后清除,疏通渠道,清除堵塞的土石,把已经堆积起来的枯草朽木烧掉,渠道既已疏通就注满了清泉。可惜还没有人传扬它,所以作者才完备地记下它周围所有的景物,留给那些喜爱山水的人,并把这些刻写在石渠的北面,使以后热心此事的人便于得到。这段记事简明扼要。文中一个“惜”字,反映了作者的心情。可以这样理解:既是“惜”石渠之未始传,也是惜自己的怀才不遇。《小石潭记》中,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珮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点睛】参考译文:从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在渠上有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箭头草,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的它,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元和七年正月初八,从鷁渠到达大石。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12.C 13.举例子,具体例证说明“思虑过度”是怎么回事,而当王阳明心有定见就没有再出现过思虑过度的情况,为下文写心有定志后才能做到既认真思考又不过度思虑埋下伏笔。 14.示例: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劳逸结合;心有定志,踏踏实实认真学习,不要胡思乱想,保持心静。【解析】1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C.根据第③段“当大脑聚精会神地思考问题,神经回路从自由散漫的默认运行模式,进入专心致志的任务激活模式时,两者激活的神经元数量差不多”,可知“神经回路从自由散漫的默认运行模式,进入专心致志的任务激活模式时,两者激活的神经元数量没有差别”说法错误;故选C。1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第⑤段写“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这是真实的历史事例,因此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根据本段“我们以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来看看‘思虑过度’是怎么回事”可知,这个例子具体说明了“思虑过度”是怎么回事。结合本段中“王阳明悟道之后,无论是与朋友或学生切磋精微的心学理论,还是智勇双全地平定宁王叛乱,都没有再出现上面的场景,因为他心有定见,不再被情绪困扰,可以从容不迫地思考和判断”,可知当王阳明心有定见就没有再出现过思虑过度的情况。王阳明“心有定见,不再被情绪困扰,可以从容不迫地思考和判断”,这一事例又为下文第⑦段“怎样做到既认真思考又不过度思虑呢”“‘定’是心有定志。有了这样的基础,心就安静了,不会受到外物的干扰,然后就可以慎思明辨,行有所得”写心有定志后才能做到既认真思考又不过度思虑埋下了伏笔。14.本题考查文章阅读运用。结合第⑥段“我们再以考试为例,如果你踏踏实实地认真复习,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就不会出现用脑过度的问题。如果你废寝忘食,挑灯夜战,时间长了就会头昏脑胀,注意力不集中”,可提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劳逸结合;踏踏实实认真学习;结合第⑥段“如果你一会儿忧心忡忡地想如果考不好怎么办,一会儿又想能不能找某个同学关照一下,眼前又浮现出老师的责备、父母的怨愤、同学的轻视……不仅知识记不住,连身心健康也会受到伤害”、第⑦段“心有定志。有了这样的基础,心就安静了,不会受到外物的干扰”可提建议为:心有定志,不要胡思乱想,保持心静。15.儿子见到风车很兴奋;小时候,“我”躲在一旁观察其他孩子摇风车;稍大一些,和父母一起用风车扇稻谷;风车扇麦子的情景引来邻家小妹妹拍手称赞。 16.详细说明了风车的构造原理;承上启下,表现作者对风车的印象十分清晰,自然引出下文,为后文用风车扇稻谷、麦子的情节做铺垫。 17.(1)运用了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稻草丝比作皮影中的孙悟空,(或赋予它人的情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风车吹稻草的情态,表达了对风车的喜爱之情。(2)运用了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色的麦壳比作穿着白衣的精灵女孩、满天飞起的玉蝶,(或赋予它人的情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麦子轻盈美好的状态,并写出了我对麦子被风车吹动后落到地面这一美妙场景的喜爱之情。 18.示例:心中向往美好,心中有美好的风景和美丽的回忆,那么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能够看到那道最美的风景。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离别,不要感伤离别的痛苦,只要我们把彼此都记在心中,把美丽的回忆记在心中,我们就能体会生活的美好。 19.对和风车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怀念之情,对风车退居幕后的不舍和留恋之情。【解析】15.本题考查概括事件。根据首段中的“儿子远远看见立于大厅的风车,就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箭一般地冲过去围着它转来转去”可得:儿子见到风车很兴奋;根据第④段中的“因此一般的小孩都不敢轻易转动风车。但总有一些淘气哥偏不信邪,会勇敢地去转动风车,而我则悄悄地躲在旁边观察”可得:小时候,“我”躲在一旁观察其他孩子摇风车;根据第⑤段中的“稍大一些,便有了和风车亲密接触的机会。每年农忙时节,从田里收割来的稻谷中有一些秕谷,还夹杂着稻草丝,这时就轮到风车粉墨登场了”可得:稍大一些,和父母一起用风车扇稻谷;根据第⑩段中的“风车扇麦子的情景就更美妙了!大力转动风车,白色的麦壳仿佛一个个穿着白衣的精灵女孩,迈着轻盈的舞步,纷纷从风车口飞跃而出,又如满天飞起的玉蝶,扭动婀娜的身姿,慢慢飘落地面。邻家的小妹妹看见了,拍着手大声欢呼”可得:风车扇麦子的情景引来邻家小妹妹拍手称赞。16.本题考查语段作用。本段中的“家乡的风车是由木头制成,造型优美。顶上是一个方形的漏斗,车身有一根竹片与漏斗尾部相连,用来控制进量。抽屉形的出口呈四十五度角斜伸于外,米和稻谷等就从此处流出。风车口星斗状,圆形的后半部中容纳着一片片风车叶,摇动近似‘Z’字形的把手,风车就会飞快地转动”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准确地介绍了风车的构造原理。作者对风车的构造原理如此清楚,说明了他对风车的印象深刻。本段中的“风车对于儿子意味着好玩”紧承上文儿子看到风车后的兴奋。“而之于我则是无尽的情思”引出后文我与风车有关的回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引出后文站时候一家人用风车扇稻谷、麦子的情节。17.本题考查语句赏析。(1)“而那些体重较轻的稻草丝则如皮影中的孙悟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稻草丝比作皮影中的孙悟空。“在空中闪转腾挪,翻越几个跟斗之后,才心有不甘地降落地面”运用拟人的手法,把稻草丝人格化。联系前句“那些秕谷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纷纷从风车口腾跃而出,划过一道漂亮的抛物线后,落于地面之上”可知,这个句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风车吹稻草时的情态。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风车的喜爱之情。(2)“白色的麦壳仿佛一个个穿着白衣的精灵女孩”“又如满天飞起的玉蝶”把麦壳比作精灵女孩和玉蝶,这是比喻。“迈着轻盈的舞步”“扭动婀娜的身姿”把麦壳人格化,这是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麦壳轻盈美好的情态。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麦子被风车吹动后落到地面这一美妙场景的喜爱之情。18.本题考查语句赏析。“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意为:只要心中有一片美好的净土,那么眼中看到的哪里不会是美景呢。这句话强调的是只要心中向往美好,留存美好。那么不管在什么地方,处在什么境地,都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挫折,也难免会经历生离死别。这个时候,只要我们心存美好,在内心深处珍藏那些美好的回忆。那么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19.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联系第 段中的“风车虽已远离繁华,但我从不曾忘却和风车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每当大雪纷飞之时,麦壳从风车口飘然而出仿佛雪花飞舞的景象,恍如就在眼前”,末段中的“伫立于高大的风车前,望着阳光下那一个拉长的光影,儿时伴随父母左右一起劳作的情景不断跃入脑海,浮于眼前”可得:对和风车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怀念之情。根据第 段中的“无论多么美妙的东西,都难抵挡时代变迁的消磨。随着水稻产量大幅增长,人们不再为粮食而发愁,让风车少了更多的用武之地”可得:对风车退居幕后的不舍和留恋之情。20.(1)A(2)语言和内容通俗、平易,容易理解。语言平易,作者尽量使用大家易于接受的语言;概念解释清楚,如《诗经》的“六义”,作者用大家能接受的理解来阐释(3) 示例:传统文化著作:《诗经》 阅读探究专题:《诗经》“国风”中的诗,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或:《诗经》距离我们年代久远,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发挥它的价值? 探究活动流程:在确定好研究主题之后,首先再次阅读《经典常谈》里的相关内容,有初步认知之后;再围绕探究主题查找相关资料,加以分析整理;最后用恰当的方式把探究结果呈现出来。也可以和学习小组同学合作,先各自探究,再进行交流,互相补充(答出一个方面即可)。【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A.本书编写顺序: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先后顺序编写,并且按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而非“按照传统的史、经、集、子的先后顺序编写,并将文字学放在最前面”。故选A。(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通俗流畅,见解上鞭辟入里,可以使读者对古文更亲近、更有熟悉感,从而产生兴趣,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阅读的入门佳作,所以说“一副冲淡夷旷的笔墨,往往能把顶笨重的事实或最繁复的理论,处分得异常轻盈生动”。作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或不故作高深,不夸奇炫博)比如在写战国说客时,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生动传神,通俗易懂。(3)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开放类试题,符合题目的要求,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传统文化著作:《史记》。阅读探究专题:《史记》成书年代及背景,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体例对后世记史有哪些影响。探究活动流程:确定了探究主题之后,认真查找资料,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还需了解史书有哪些体例,《史记》之后的史书大多采用哪处体例,与《史记》有哪些传承与革新。整理成初步成果后与同小组同学交流,互相补充,形成较为统一的结果,上交老师后,由老师给出修改意见与指导。21. 示例:美化生活环境,改善生态环境 示例:带动经济发展 示例:“爱河护河”图片展 示例:“爱河护河”知识讲座 示例:“爱河护河”主题班会 示例:婀娜的垂柳,你仿佛河涌畔的窈窕少女,用婀娜的身姿装点着美丽的风景。【详解】任务一:本题考查提炼概括信息。由“小时候河水污染严重,夏天连窗户都不敢开。现在的伊通河太美了。河水清澈,绿树成荫”“我是个摄影爱好者,自从伊通河中段治理完成后,我每天早晨都来拍照”可概括出:美化生活环境;由“现在生态环境好了,很多鸟类都来这儿栖息”“他蹲点拍摄鸟类的南溪湿地公园占地310公顷,因生态得到恢复,吸引了东方白鹳、绿鹭,红嘴鸥等20余种鸟类栖息”可概括出:改善生态环境;由“以伊通河为依托,长春市全面展现‘吉林特色’,举办了以‘东北民俗+湿地文化’为主题的冰雪活动,吸引游客3万余人(次);建设858平方米的诗歌将来馆,馆内设置未来诗歌展示厅、多功能厅等功能区;伊通河沿岸的水文化生态园集水文化生态主题、历史文化遗迹保护、文创产业集群于一体,成为长春文化新地标和网红打卡地”可概括出:带动经济发展。任务二:本题考查活动设计。解答时,要围绕护河宣传进行设计。要考虑活动的可操作性。示例:“爱河护河”大家谈;“爱河护河”见行动;“爱河护河”主题征文。任务三:本题考查仿写句子。解答时,先选择一种树木,再拟写认养寄语。示例采用第二人称,并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仿写的句子要和例句保持一致,符合树木的特点。示例:娇美的春桃,你似美艳的少女,用灿烂的笑脸笑迎醉人的东风。22.例文:春风得意少年行 作为一名八年级的学生,我正处于青春的黄金时期,满怀憧憬和期待,如同春风中的一朵鲜花,傲然绽放。 在这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年纪,我和同学们一起奋斗,一起成长。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教室时,我们便开始了新一天的学习。课堂上,我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努力汲取知识的养分。课间休息时,我们互相交流学习心得,讨论问题,共同进步。 在学习之余,我们也不忘享受青春的美好。我们喜欢一起在操场上奔跑,感受风的速度和自由的快乐。我们喜欢聚在一起,谈论着各自的梦想和未来。我们喜欢参加各种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魅力。这些美好的时光,成为我们青春记忆中最宝贵的财富。 然而,青春并不总是风平浪静的。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有时,我们会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误而沮丧;有时,我们会因为与同学的误会而烦恼。但是,正是这些挫折和困难,让我们更加坚强和成熟。我们学会了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从困难中寻找解决之道。我们明白了,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更加珍惜阳光。 在八年级的这一年里,我收获了很多。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我更加珍惜身边的朋友和家人,更加热爱这个美好的世界。 如今,我正站在青春的十字路口,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和挑战。但我知道,只要我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勇敢地面对未来,就一定能够迎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我将积极参与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胆识和才华。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在青春的道路上,我会一直前行,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我相信,只要我们心怀梦想、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首先,审题时要明确题目“春风得意少年行”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春风得意”意味着顺利、得意、心情舒畅,而“少年行”则暗示了青春的活力和追求。因此,整体立意应围绕青春时期的美好经历、成功与挫折、友情与梦想等主题展开。其次,在选材上,考生应选择自己最为熟悉的生活片段,这些片段可以是学校生活的点滴,也可以是家庭、社会的经历。关键在于这些经历要能够体现“春风得意”的喜悦和“少年行”的活力。比如,可以写一次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喜悦,也可以写与朋友们一起追逐梦想的过程。在构思上,考生可以采用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可以先描述一个具体的场景,如阳光明媚的操场、书声琅琅的教室等,营造出一种青春洋溢的氛围;然后,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展现青春的活力和追求;最后,以抒情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青春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在表达上,考生应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生动性,力求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自己的真挚情感。同时,也要注意文章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使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23.例文:守住初心所谓初心,就是一个人做事最初的目的,也是一个人最初想要实现的愿望。成长路上,初心像一盏盏路灯,照亮着我前进的路,指引着我继续努力,继续加油,继续前进。小学时的我,曾经幻想着自己长大后肯定能出类拔萃。随着各种新奇玩具、游戏的出现,它们诱惑着我的心神,使我的成绩逐渐下降,紧接着就是老师的怒斥,父母的叹息,同学的冷眼,而最初的幻想、誓言逐渐离我远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懂了,出类拔萃不是幻想,誓言也没这么简单,自己的命运只有自己掌握和改变,不要等别人来帮你,从此我开始努力改变自己。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我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初中,而这并没有让我轻松多少。 初一的我被“七座大山”压着,每晚作业都会做到很晚。有时妈妈看到我埋头做作业,会关心地问一问,快做完了吗,我总是不耐烦地回一句,真烦人,还没做完呢!有时想一想,妈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换来的是我的不耐烦,妈妈眼里那个优秀、懂事的女儿呢?想到这里我会默默地流泪,觉得对不起妈妈。就在那一刻,我立志要学会坚强,学会自己解压,让自己尽快调整好心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在追梦的路上,少不了挫折与磨难,当面对它们时,如果你颓败,在重压之下,亦会萎靡。保持良好的心态,在必要的时候,它会帮你杀出一条前进的光明大道,离成功就更近一步,会更好地守住初心。拥有初心的那个自己,才是记忆中最真实的自己。在这条没有尽头的路上,也许会劳累,也许会疲惫,但永远不要忘记每一段曾经为之奋斗的征程。前行的道路是坎坷不平、是崎岖难行的,只要坚守那颗纯真而美好的初心,人生的道路或许会寂寞但一定永远精彩!【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1.审题立意。习作要求以“初心”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初心”是什么:纯洁的、美好的、热烈的,是人生起点的希冀与梦想,是事业开端的承诺与信念,是铅华尽染时的恪守与坚持。初心应该是做人最初的理想、信念,做事的最初的出发点、动机。随着时间的消逝,人们做某件事的初心往往渐渐逝去,也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由来。从小处说,初心是愿望,是期盼;往大里想,初心是理想,是信念。对于学生来说,初心是什么?初心就是自己学习的最初动机,就是自己的理想,就是自己的梦想,就是自己的本心。所以作文的立意主旨最好确定为:坚持自己的理想,砥砺前行;守住初心,做到善始善终。2.选材构思。文章适合写成记叙文。叙事中要体现你寻回或坚守“初心”的过程:外界条件变化、遇到困难、感到迷茫但不改变自己前行的方向、不遗忘出发的动机,不放弃来时的梦想。如,学习的初心不是优秀的成绩,而是为了完善自我,探寻未知的世界,具备寻梦的能力;运动的初心不是赛场的竞技,而是为了锻炼身体,学习一门本领,享受运动的快乐;写作、画画的初心不是别人的赞许,而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记录自己所思所想;学习乐器的目的不是为了考级拿奖,而是出于对音乐的喜爱,获得精神的愉悦;竞选班干部的初心不是谋取私利,而是为集体做贡献……文章应点明自己的初心是什么,自己坚守初心的方式是什么来扣合文题。也可写成议论文,应阐述初心的重要性,如何才能不忘初心、坚守初心,坚守初心有何好处(或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